高中節儉為話題的作文800字

【篇一】

節儉是一種社會責任,是一種個人涵養,是一種文明的傳承、美德的延續,是亘古不變的永恆時尚。因為富足,我們有權享受生活,但我們無權廢棄和浪費有價值的物質、資源,“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否則,是一種罪過。能變廢為寶、節支創收、挖潛資源是智者所為;鋪張浪費、揮金如土、今朝有酒今朝醉乃愚人之舉。

節儉在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開發中國家是一種可觀而必要的儲蓄。有人做過這樣的統計:在我們國家,如果每人每天節約1分錢,全國13億人就能節約1300萬,一年就能節約大約50億;每人每天節省一粒米,全國一天大約能節省32。5噸糧食,如果每人每天吃大米400克,這些節省的大米可供一個人吃81250天,可吃222年;如果每人節約一度電,就可以節約5億多元人民幣;每人節約一滴水,13億人就可節約126噸。我們不僅是一個大國,有這樣一組數據足以表明我們還是一個窮國:我們有著3000多萬失學兒童,2600多萬絕對貧困人口,1100多萬低保對象和上億流動民工,儘管我國大部分人算得上豐衣足食,但任何人都沒有理由去浪費點點滴滴,因為還有很多人需要救助。

其實,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節約一度電、一張紙、一滴水,對我們來說只是舉手之勞,我們何不讓此舉成為一種習慣利己利人呢!事情看起來雖小,卻體現著一份摯誠的責任心和令人尊崇的內在品格。我國13億人口,如果每人每天每件事都浪費一點兒,長期如此,後果是不堪構想的。人口多底子薄是我們的基本國情,因此我們辦一切事情都必須節儉當頭。

“國以儉得之,以奢失之”,節儉對於國家大有利弊,與個人得失也休戚相關。“儉則可以成家,儉則可以立身”;諸葛孔明“以儉養德”傳為佳話;清代徐榮說:“街頭廟腳襤褸身,半是當年奢靡人。”節儉使人安樂幸福,奢侈使人沒有退路。貧窮需要節儉,富裕不忘節儉,“當用則萬金不惜,不當用則一文不費。”才是適宜消費之道。節儉是興家立業之本,不僅有其經濟意義,更有其道德意義。

【篇二】

簡樸讓人接近上帝,奢侈讓人招致懲罰。——猶太格言

人們一聽到“猶太人”三個字,經常會聯想到貪婪狡猾的猶太商人。也有很多人深信猶太人都是有錢人。這種形象可能是從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中出現的反面角色夏洛克和歐洲財閥羅斯柴爾德家族身上演變而來的吧。這也難怪,猶太人經商成功,很多人已經在實業界嶄露頭角。作為一個很好的例證,美國前財政部長M?布魯門切爾,這位卡特總統的經濟參謀,就是從民間選拔上來的。

他的一家在1947年逃離納粹的魔掌,從歐洲來到美國。剛來的時候,身無分文。但是他十分努力,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普林斯頓大學攻讀經濟學。畢業後,他當上了一家公司的副總經理,那時他才三十一歲。十年以後,他成為美國企業本迪克斯的總經理。在這期間,他還擔當國務卿經濟顧問一職。他如此迅速的成功與尼克森時期/的國務卿基辛格的經歷同出一轍。

現在不妨介紹幾個在當今世界很有名望的猶太實業家。他們是紐約時代公司的老闆查魯茨﹑百貨業翹楚S?古多曼和休拉爾斯以及美術商古根哈姆。除此,還有幾年前去世的電影製片人W?福克斯和哥爾德威等等。

但是,這並不是說猶太人都是富翁。在紐約市,有幾十萬的猶太人生活貧困,需要救助,可是因為黑人優先的生活保障政策,紐約的福利*對此也是非常頭疼。

無論是在芝加哥﹑紐約,還是在洛杉磯,只要猶太人逛街,總能買到便宜貨。這可不簡單,日本人就不能用折扣價買到那些貴得離譜的高檔貨。

關於節儉,我們看一下猶太人商店陳列的廉價品就知道了。一般的猶太人消費的就是那些廉價品,比如說沒有香料的肥皂和沒有牌子的化妝品﹑餐具。看一眼猶太人開的店,感覺不到生意興隆,只有寂寞和哀傷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