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聲為話題的作文

聲波在傳播過程中,碰到大的反射面(如建築物的牆壁等)在界面將發生反射,人們把能夠與原聲區分開的反射聲波叫做回聲。本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回聲為話題的作文,歡迎閱讀。

 回聲為話題的作文1

還是只會跑著玩兒的時候,我就喜歡在空曠的場院裡使著勁兒呼喊,然後好奇而滿心歡喜地側著耳朵聆聽那返程的無憂無慮的聲音。到了初懂事兒的年齡,對世事淺嘗的心有了喜、怒、衰、樂時,我就會一個人在曠野傻傻地狂笑或是吶喊,而那迴蕩的聲響,就成了與我共肩的分享和承擔。

如果說,曾經把聆聽的回聲只是當作自己的聲音,那么直到一次嶄新的經歷後,我終於欣喜地感悟到:回聲並不是一種簡單的聲響的複製,而是一種有生命的語言。 那是不久前的暑期。性格缺點的長期累積以及對生活認識的膚淺,終於在學業上醞釀了一場驚心動魄的風暴。我苦苦在人生的浪峰波谷間掙扎,未來仿佛就是一隻即將顛覆的帆船,而希望或許只是那根隱約浮現於水面的桅桿…… 為了排遣苦悶,我做了一次運行。 青島嶗山,一座俯瞰大海的美麗山峰。"嶗山道士"招引我頂著驕陽,憋著勁兒,登上了盼望已久的峰頂,而心在剎那間卻凝固成高曠的沉默。那一望無垠的湛藍的天和海,那四面八方此起彼伏的蒼翠山巒。這是大自然怎樣的一種雄渾和生命力的奔涌?我動了動嘴唇,除了汗滴的絲絲鹹澀,竟尋不到任何激動的語言。一陣風吹過,一粒電光在靜寂的思想中閃射,不我由自主地張開雙臂,積蓄已久的心聲和力量凝成一聲"餵--",在山海間飛出。片刻,那"餵--餵

餵--餵……"的回聲像澎湃的波浪湧來,將我淹沒…… 我就一個人在峰頂靜靜地站著。海擁著山,天連著地,那回聲在心胸中涌著、涌著。而不遠千里奔波而來,也許正是為領略這種回聲、這種神奇。漸漸地,回聲退了、退了,而往日難忘的記憶珍藏、青春憧憬和那些期待的眼神卻像漲潮的海水一樣湧上來,述說著,疑問著。也就是在寧靜中我前所未有地感受到,我把對生活的所有疑問凝成一聲"餵",而山海回答的是同樣的語言似是有聲,卻是沉默。我輕鬆地笑了:飛去的是失落與彷徨,回來的是熱情和希望。是的,我要重新展翅飛翔,不管前方是否還有風雨雷電。 人的語言只是一種生命的疑問,而沉默卻是對生命的耕耘,對疑問永恆的回答。不要幻想世界會給你直接的答案,發現和感悟才是人生的真諦。而回聲就是這樣一種用反覆和沉默來啟迪生命的語言,只是,你可用心聆聽過?

 回聲為話題的作文2

為了看到陽光,我們降生於世;為了成為陽光,我們祈求於世。 ——題記

生命是一種回聲。 生命是一種回聲。你播種什麼,你就收穫什麼;你給予什麼,你就得到什麼;你越吝嗇,你越一無所有。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個諺語告訴我們,只有種瓜,才能得瓜;只有種豆,才能得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更是要讓我們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只有付出,才會有收穫。生命就是這樣。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播種就是收穫,任何一個人,如果你想從別人那裡獲得更好的,那么最明智的辦法是把自己奉獻給別人。 老師辛勤地耕耘,培養了國家棟樑;商人誠信地經營,贏來了自己的顧客;學生努力地學習,創造了燦爛的前程。這一切的一切,都不是免費的。有付出,才會有收穫;有付出,就會有收穫。 土地擁有收穫,是因為它寬容了種子;大海擁有浩翰,是因為它寬容了江河;天空擁有絢爛,是因為它寬容了雲霞;人生擁有了未來,是因為寬容了遺憾……是的,它們都獲得,那是因為他們都犧牲了自己的一方利益。

曾經有過這么一個故事:在一次戰爭未開始之前,亞歷山大把自己的財產全部分給了手下,有人問他:“你現在擁有什麼?”亞歷山大說:“我擁有希望。” 我真是愛極了亞歷山大,敢於播種,然而,生活中卻有這樣一些人:死死地守著自己的東西。我只能說,他們是吝嗇鬼,不懂得經營人生。 生命的確就像回聲。 如果你努力去尊重別人,別人就會尊重你;如果你努力發現美好,美好也會發現你,原因在於:敬人者,人恆敬之。尊敬別人,就是尊敬你自己。 我想起了台灣詩人非馬的一首小詩:“打開籠門 / 讓鳥兒飛走 / 把自由還給鳥籠。”我想,這首詩之所以打動了無數讀者,就是因為“把自由還給鳥籠”吧。我又想起了梁小斌的《我熱愛秋天的風光》中的句子——“在播種之後,一定會有收穫”。這些難道不都在印證“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的道理嗎? 因此,我相信“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這亘古不變的真理,我也相信“生命是一種回聲”。是的,生命是一種回聲。

 回聲為話題的作文3

有人說,生命是兒時的無知,童時的天真,青年的成熟,中年的練達。 人說,生命是楊玉環手中的輕羅小扇,是昭君出塞的風沙,是貂禪口中的呂布,是西子墜湖時濺起的水花。 有人說,生命是餘暉襯夕陽、青松立峭壁;是萬里平沙落秋雁,三月陽春映白雪;是寶刀快馬,金貂美酒,冷月狐歌的漂泊。 有人說,生命是一種回聲,你怎樣對待它,它也就怎樣回答你。 …… 而我卻覺得,生命就是一個如水、如花、如雨,似茶、似酒、似棋的歷程。因為世界的搖曳多姿,我們選擇人生;因為月有陰晴圓缺,我們選擇擁抱與品味。世界上沒有一個人的一生會一帆風順,也沒有一個人會一輩子倒霉。風雨過後,眼前會有鷗翔魚游的天水一色。走出荊棘,面前會是鋪滿鮮花的康莊大道。登上山頂,腳下是積翠如雲的空濛山色。所有的成功與失敗都是生命長河中一朵朵晶瑩的浪花,無論折射怎樣的光輝,都是一道獨有的風景。

不要刻意去追求最後的完美結局,不能因為追求目的而忽略了過程,其實生命的過程就是目的。 生命有時也會喬裝打扮而來——燃燒的太陽是生命,奔涌的江河是生命,巍峨的大山是生命,遼闊的草原是生命——生命就是一本書,需要你敞開心靈認真感悟,生命就是一杯酒,需要你屏息凝神仔細品嘗。 千萬不能被迷霧遮擋了智慧的雙眼而錯過感悟生命的冰清玉潔。 生命的真諦是什麼?是幸福啊!幸福,不也是生命嗎? 生命,一個多么聖潔的字眼。我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就真切地享受到她給我帶來的幸福:父親的疼是幸福,母親的寵是幸福,朋友的關心是幸福,老師的教誨是幸福。甚至貧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塊糕餅,患難中心心相印的一個眼神都是千斤難買的幸福啊! 生命,是各種幸福的組合體! 張小風告訴我,生命須敬畏;蒙田告訴我,生命需熱愛;宗璞告訴我,生命是一條流淌不息的長河;畢淑敏“提醒”我,生活著就是幸福! 對生命,除了善待,我們還能做什麼呢?

 回聲為話題的作文4

小孩對著大山喊,大山給予了回聲。這回聲不是山的創造,而是大山給予小孩聲音的應和。這是平常的自然現象。

行惡就有復仇,奉獻才有收穫。這是普通的社會現象。

這是一種平衡,這是一種規律。

人類主宰、利用著自然,自然養育保護著人類。我們從自然那裡享有了我們生活的環境:白天我們享有著陽光的熱情奔放,夜晚我們享有著月光的溫柔恬靜;春天我們沐浴著雨露的滋潤,秋天我們收穫著豐碩的希望。然而我們不滿足於這一切利用和享有,我們砍下了成片的樹木蓋房架梁,甚至把它“肢解”為吃飯用的筷子;我們填平成片的湖泊建廠造房,甚至把它“踐踏”為飯後遊樂的公園。我們的“叫喊”有了“回聲”—自然原本溫和平靜的性格,被人類的“肢解”和“踐踏”醞釀成巨大的破壞力和顛覆力:長江洪水泛濫,黃河河底開裂,酸雨霏霏,塵垢飄飄。看來,我們應該也必須從自然那裡領悟我們應該和必須有的生存的態度和方式。

人類是生命中的一種狀態,自然也是生命中的一種狀態。當人類“行惡”於自然時,自然便“復仇”於人類。這是“回聲”給我的啟示之一。

當我把人類與自然的關係轉換成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時,我想起了《戰國策》中馮緩為孟嘗君去薛地買“義”的故事。春秋戰國之時,養士成風,君子善待謀臣策士,於是便有了“士為知己者死”的豪言。大名鼎鼎的馮援,在孟嘗君門下三唱“長挾歸來乎”,受到了孟嘗君的禮待,而後馮援又巧使“狡兔三窟”之計。他到薛地,把百姓借孟嘗君、欠孟嘗君的債一“燒”了之,為孟嘗君實實在在地買到了“義”。後來孟嘗君被讒言中傷回到薛地,受到了薛地百姓“扶老攜幼”夾道歡迎。馮援替孟嘗君向薛地百姓的“施恩”,使孟嘗君得到了薛地百姓的熱情“回報”。

當人類歷史發展到今天,成熟的人類已經懂得了如何協調和把握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是社會的人,人際之間的關係是人的社會性的重要體現。

尊重他人,關心他人,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和關心;懂得奉獻,懂得付出,才能獲得社會的回報和獎賞。這是“回聲”給我的啟示之二。

大山對小孩的喊聲發出了“回聲”,這是淺近的物理現象,但是卻揭示了深刻的道理。善待自然,善待他人,這是生活在人類社會中為人的基本原則。

讓我們都從這回聲中去領悟這種平衡,去掌握這種規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