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孩子心理的傷風感冒

當代社會競爭的複雜和激烈正對人們的心理承受能力提出新的挑戰,因此,為培養孩子的健康人格,提高其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您必須及早關注孩子的心理,不斷供給他心理的營養品和保健良方。

為了孩子的身體健康,不少家長煞費苦心調節飲食,今日大魚大肉,明日蔬菜水果,外加形形色色的營養補品。但很少有人像重視身體健康那樣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就我所見,幾乎沒有哪位家長為孩子買心理健康、心理衛生和防治心理疾病的科普讀物的。不少家長看到孩子流鼻涕、聽到孩子打噴嚏就著急,又要摸孩子的頭,又要量體溫,怕孩子患傷風感冒,卻很少有家長把研究孩子心理健康狀況提上議事日程,看需要供給孩子怎樣的營養品,怎樣來增強孩子的心理素養。

其實,心理失衡、心理障礙人人會有,如同傷風感冒人人會得一樣。一個人在一年中很少有不患一兩次感冒的。同樣,一個人在一年中心理也不會總是處於最佳狀態。尤其是孩子,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對較弱,遇到挫折或特殊的刺激,其情緒的波動幅度會很大,很難避免進入誤區。

心理的“傷風感冒”與身體的傷風感冒同樣不能忽視。有時,心理的疾患帶來的惡果甚至比生理疾患帶來的惡果更為嚴重。心理狀態良好的人,心胸豁達,心情愉快,處事寬容大度,即使他身體染了疾病,恢復得也比較快。反之,如果一個人心胸狹窄,抑鬱偏執,遇事患得患失,小疾也會氣成大病。一個人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是相輔相成、互為因果的。

日前,我的一位朋友講到一名2002年入學的大學生與同學們格格不入的事例,正是我上述理由的證據。該女生宿舍的一位同學扭了腳,室友們幫傷者找來了紅花油,塗到患處,很見效。大家都為這傷者高興。偏偏該女生滿腹惆悵,因為她聞不慣這紅花油的味道。她懷疑這討厭的味道一再侵犯自己的鼻腔,會發生過敏,於是賭氣搬到了陽台上去睡覺。結果耐不住九月秋夜的淒寒,半夜凍醒,打著噴嚏又回到宿舍。回到宿舍又沒法抗拒那惱人的味道,弄得她輾轉反側,難以成眠。休息不好,又加上中了秋寒,果真就患了感冒。結果既影響了白天的學習,又得不到同學的同情,弄得她心情越來越糟,認為同學們都以她為敵……所幸這孩子還及時給家中來了信,訴說了心中的煩惱。家長也好,重視其心理的“感冒”比重視其身體的感冒還急切,一個個電話、一封封家書,像一劑劑良藥,疏解了她心中的鬱結,使她與同學們和好如初。倘若她不給家中寫信呢,情形肯定會更糟。

事實上,孩子因心理的“傷風感冒”沒得到救治而釀成大禍的例子比比皆是。就我親眼所見,身旁已有三個孩子不堪學習壓力患了疾病。其中一個品學兼優的女生至今未能徹底痊癒,真叫人痛惜。該女生初入高中時考了重點班第一名,其父母就過高地估計了她的能力。父母的期望影響了孩子,使孩子也立下了清華、北大的志向。結果到高二、高三時,考試成績每每滑坡。其實,如果在這時,她的父母能理解孩子的失意,耐心做思想工作,重點班的中等學生考一般大學還是能考上的。或者說“你才十七八歲,有的是機會,今年考不上重點大學,明年再考”,也會松一松孩子繃得過緊的弦。不想她好強的父親竟然雪上加霜,常對她說:“你原地踏步也罷,怎么就往後滑呢!我都替你丟人!”這女生本來就要強,恨自己不爭氣,於是晝夜加班,首先是患了失眠的毛病。這時,父母還沒有引起注意。接著這女孩又患了“幻聽”的心理疾病,老是說這個說她是笨蛋,那個又說她大踏步後退等。這時,其父母還沒有引起高度重視。一直發展到孩子恨自己不爭氣,舉起菜刀砍自己的右手,這才送進精神病院……

親愛的家長,孩子在很小的時候,我們就帶他們到防疫站進行預防接種,以防小兒麻痹、天花、結核、A肝等疾病的發生。可孩子一旦有脾氣暴躁、摔盤子、摔碗的現象時,我們卻常常忽視了這是心理疾病,而是擺出家長的威嚴來壓服。這實在是一種不科學的表現。

美國的家長們不是這樣,他們重視孩子的心態勝於一切。哪怕孩子的想法十分古怪,家長們也從不譴責,而是通過適當的渠道疏通開來。曾經聽過這樣一個故事:在郊遊時,一位少女喝了河裡的水,回到家裡就感覺肚子脹。這少女固執地認為是青蛙鑽到了肚裡。她的父母怎樣給她解釋說沒有關係,青蛙肉本來就能吃,都不管用。只得給心理醫生掛電話,說明女兒的病因。結果在就診時,那心理醫生就讓那少女閉了眼張大嘴使勁兒吐。心理醫生嘴裡說著:“好,好,就要吐出來了!”父母也幫著加油。心理醫生“啊呀”一聲,那少女一睜眼,醫生的手裡果然接住了她吐出的青蛙(其實,那青蛙是心理醫生事先準備好的)。這少女立即就感到肚裡輕鬆了許多。可是,當一家三口道過謝,就要與醫生告別時,這少女肚裡又不好受了,她懷疑那青蛙在她肚裡生了小蝌蚪??如果我是其母親,也會為這樣多疑的女兒厭煩。可她的父母不這樣,他們立即鄭重請求這心理醫生給鑑定一下那隻青蛙的性別,能否生育。結果,心理醫生當著那少女的面,將青蛙放到放大鏡下仔細觀察,是雄性,沒有產卵能力。這時,少女的疾病才徹底痊癒。

多疑、偏執和缺乏安全感等心理疾病,往往會發生在妙齡少女身上。這大概與她們的性發育成熟、月經即將來潮有關係。在這一點上,我們應該向美國的家長學習,尊重科學、重視孩子的成長規律。遇到她們的心理感冒,只能審時度勢、認真觀察、耐心開導,幫助其度過這非常時期;而不能埋怨她們“毛病多”、“疑心重”、“發神經”。

如果說上一個例子含有偶然性,不足為憑的話,新近女兒在電話中講給我聽的一則事例確實叫人嘆服。加州大學家屬院的一個小女孩,剛到上幼稚園的年齡,每天早上要換好幾次衣服才能成行,因為每換一件衣服她都說痒痒。就因為她的換衣服,搞得爸媽十分狼狽。有時,本來已經上了汽車,小女孩卻一件件地脫著上衣,說身上痒痒。爸媽不得不返回來再給她找一身。翻來覆去,動不動就遲到。儘管如此,爸媽卻沒有呵斥孩子,不由讓人不佩服他們對待孩子的修養。他們認為,痒痒是孩子的感受,有這種感受不是過錯。後來,他們向幼兒教師討教,向心理醫生諮詢,眾人給這對父母出主意說:最好是把這個難題向孩子攤開來,說明爸爸媽媽總是遲到,已受到老闆的批評,看孩子能不能出個主意幫幫爸媽。這一招果然靈驗,孩子認真思考半天,說:“那么這樣吧,我頭一天就穿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睡一夜看看癢不癢。”爸媽也贊成說:“好主意。這一夜不痒痒,第二天當然不癢了。”就這樣,孩子和衣睡了一兩個月。後來,大約是小女孩感到穿著重重疊疊的衣服睡覺不舒服,不等進入夢鄉就自己起來換上了睡衣。第二天再穿頭一天穿過的衣服時,她也就不覺得痒痒了。

解決上述問題,也許不必這樣麻煩。父母繃緊了臉,惡聲惡氣地說:“就你事兒多!忍著點兒!不能換!”三句話兩巴掌就能奏效。但那痒痒的感覺卻會時時縈繞於心頭,再加上父母不把她當回事的沮喪情緒,一旦這些失敗情緒的總和鬱結於孩子的心靈深處,她就會覺得事事不如人意。以後若有什麼不愉快、生氣的感覺,也不會告訴父母,從而獨吞苦果。久而久之,孩子與父母就有了隔閡,再不易溝通。反之,這對父母看起來小題大做,事實上不僅解決了孩子的痒痒問題,也增進了她替父母排難解憂的責任感。

我們中國人一般是願意承認身體疾患(人常講但凡吃五穀雜糧的,誰不生病),而不願意公開心理疾患。一聽心理疾患就要與“神經病”等同。這也是概念上的模糊不清。就比如上呼吸道感染了,患者有咳嗽吐痰的現象,你能說他患了肺膿腫么?

那么,怎樣診斷孩子是否患了心理“感冒”呢?細心的家長總會發現孩子有時心情悶悶不樂,不論怎樣開導他,就是高興不起來;或者是莫名其妙地焦慮不安、心神不定、脾氣暴躁;有時突然爆發一種不可言狀的無名火;看誰都不順眼,人際關係緊張;厭學、自卑,甚至想逃課,等等。如果您實在對付不了這種狀況,就不妨學習美國家長,勇敢地去找心理醫生。這同身體感冒了去找醫生診治一樣,沒有什麼見不得人的地方。

其實更為科學的做法是定期做心理健康測試(就像常規的身體健康檢查一樣)。中學生的一般心理健康測試有如下十個項目:①有無強迫症狀(不能自控的想法和行為,並為此煩惱)。②是否偏執(多疑、不信任別人)。③有無敵對情緒(易怒、不友好)。④人際關係是否太敏感(人際交往緊張、不自然)。⑤是否抑鬱不安(心情鬱悶、情緒低落)。⑥焦慮狀況(擔心、焦急)。⑦學習壓力感強(學業帶來的心理壓力過重)。⑧適應性狀況良好與否(對學校生活不適應)。⑨情緒波動性大不大(情緒不穩)。⑩心理平衡與否(不服氣、嫉妒)等。心理醫生會根據心理專家編制的標準化心理測量表,給家長以明確的答覆。一般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如有問題,也是輕度的,家長注意調節,就會自行恢復。

當代社會競爭的複雜和激烈正對人們的心理承受力提出新的挑戰,因此,為培養孩子的健康人格,提高其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您必須及早關注孩子的心理,不斷供給他心理的營養品和保健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