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精神家園作文

在語文教育的大討論中,作文教學中的問題成為社會議論的焦點。新課標明確提出加強寫作與生活的聯繫、重觀察、重思考、重真情實感,要說真話,說實話,說心裡話,不說假話,鼓勵想像和幻想,鼓勵有創意的表達。而實際上,不少學生作文已變成了與個體生命、心靈毫不相干的東西,失去了親切自然的魅力。很多學生的作文,僅僅是“生活的複印件”,寫作的過程壓根兒就沒有驚嘆、沮喪和戰慄之類的情感因素生成並從心底泛開。這樣,寫作主體鮮活而強悍的生命力,一個個活潑的“我”的靈魂,難以在作文映現。

當前,在作文教學中,灰色作文、虛假作文甚至病態作文競相登場,其癥結何在?有人將矛頭直指應試教育,認為都是考試惹的禍。但我認為,這不僅僅是應試教育的問題,而是一種人文價值、人文底蘊流失的表現,是一種社會庸俗化、功利化的集中反映。周國平先生與自然的交感,功利意識擴張導致人與人之間感情淡薄。情感體驗失去個性和實質,蛻化為可模仿的雷同的流行歌詞和禮品卡語言。”¹找到癥結,而教正乏術,這是為師者的最大悲哀。然而若我們潛心與賢哲對話或能尋得一劑良方。

司馬遷:“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史記·太史公自序》狄德羅:“只有情感,而且只有大的情感,才能使靈魂大大偉大的成就。”繆塞:“最美麗的詩歌是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純粹的眼淚。”……如是說,都是對情的肯定,都是情感驅動寫作創造活動出現的證明。

學生們的情感其實很豐富,為了真正開掘出他們的寫作潛能,教師應引導學生熱愛生活,深入生活,並不懈地用心去觀察、感悟、思索,給自然、社會、人生賦予生命的情感,這樣,學生筆端才會流淌出有靈性活力的歡歌,作文中才能站起有靈魂的生命“自我”。

失落的審美家園

“鳥鵲飛舞我也飛舞,羚羊跳躍時我也跳躍,螢火和星光閃耀時我也閃耀,小樹蕩漾搖曳時我也蕩漾搖曳……”這種物我也閃耀,生命物化的情趣,若時常出現在中學生的作文卻是“蒼白無力常徘徊,靈氣美感又不在。”作文教學的這一尷尬局面,究其原因,是寫作主體“審美家園的失落”所致。

請看下面兩則故事:

(一)阿爾卑斯山谷有一條大汽車路,兩旁景物極美,路上插著一個標語牌勸告遊人說:“慢慢走,欣賞啊!”許多人在這車如流水馬如龍的世界過活,恰如在阿爾卑斯山谷中乘汽車兜風,匆匆忙忙地急馳而過,無暇回首流連風景,於是,這豐富華麗的世界便成為一個無生趣的囚牢。

(二)蘇格拉底和拉克蘇相約,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遊覽一座大山,據說,那裡風景如畫。人們到了那裡,會產生一種飄飄欲仙的感覺。

許多年以後,兩人相遇了,他們都發現,那座山太遙遠太遙遠。他們就是走一輩子,也不可能達到那個令人神往的地方。

拉克蘇頹喪地說:“我竭盡精力奔跑過去,結果什麼都不能看到,真叫人傷心了!”

蘇格拉底撣了撣長袍上的灰塵說:“這一路有許許多多美妙的風景,難道你都沒有注意到?”

拉克蘇一臉的尷尬神色:“我只顧朝著遙遠的目標奔跑,哪有心思欣賞沿途的風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