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作文範文【三篇】

【篇一】我手寫我心

明代公安派作家有著這樣的為文之風:“為文必獨具一格,不拘性靈,非以自己的胸臆流出,不肯下筆。”在我看來,這便是對“言為心聲”的詮釋。

你心中汩汩然流淌著的是什麼,你筆下流淌出的也應是什麼。怪俠金聖歎有二十四個“不亦快哉”流傳於世,那便是他的心中所想著的人間愉快。但現今社會或者說是古今社會上總有藝術家不能使其為人與作品相稱的現象,究其根源,原因大致分為兩種。

一類是作家在虛名浮利之中失去了自我,淪為了全為稻梁謀的“作家”。李紳因為寫《憫農》而聞名內外,卻不想他後來竟成了一個奢侈無度的豪紳,他的為人也就不能與詩中所云相稱。另一種情況便是難言了,雖有“物不得其平則鳴”之說,但在一定的社會壓力下,有時“鳴”卻是極為困難的。李賀詩中雄奇的想像,奇詭的詩風看似另類,卻恰恰包含了他懷才不遇之悲憤。至於晚唐李商穩,其眼中的蠟燭泣淚也是他的胸中之苦悶,只是無法直接訴諸筆端。

曹丕《典論·論文》中有言,“大丈夫見意於篇籍,寄身於翰墨,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而句聲自附於後。”在科技發達言論自由的今天,我們應強調“我手寫我心”,而不是無病呻吟或是穿蠹經史,一個現代公民應能夠並且能夠恰當地發出自己的聲音,用文字指點江山。

現今社會已基本沒有“難言”的限制,我們要做的便是守住一顆本真的心,不沉浸於蝸居虛名,而忘記文字本身所具有的喚醒人類良知的作用。作家陳遠曾在訪談中這樣說道,美的本質是真,倘若過分追求美以致失了真,便背離了寫作的方向,先有真然後有美,我手倘若寫的不是我心,而是一些矯揉造作的故事,那么美就不會存在於這些文字之中。

先為真人,後為真文,此美之所源也。韓愈筆下的李願使為一真人,他窮居而野外,升高而望遠,坐茂樹以終日,濯清泉以自潔,於是他成就了隱士的美名。我想,真存在於每個人心中,而且,這種真實的靈氣也會通過文字展現出來。

我手寫我心。長杯芳草,喜木美竹,皆可入心,皆可入文。不必拘泥於外在而含真,穿過重重花徑,自有雲白山青。

【篇二】差別待遇

讚揚與責罵的差別在哪兒?

對於小明來說,是一百分與九十八分間的毫釐。

對於小亮來說,是及格與不及格間的跨越。

看似的差別待遇毫無道理,仔細思索卻能悟出其間的合理。

如他人言、人生來不平等,自呱呱墜地時起,每一個生命便是一個獨自的個體,有著其屬於自身的優劣與價值,生而如此,又怎能以一條統一的刻線,單薄的規矩丈量一個個鮮活而獨立的生命呢?

千年前,聖人孔子便提出“因材施教”的主張,弟子三千人,有富可敵國的巨賈,有位極人臣的政客,形形色色不一而是,而孔子,則成為後世稱讚景仰的偉大教育家,究其根本,在於其能準確地把握每一位學生的優劣長短,揚其長補其短,因材施教,正是因為這樣的“差別待遇”,才使得每個人都得盡展其能,各得其所。

社會對於每個人,應有不同的要求,正如一台高速運轉的機器既不能缺少轟隆雷鳴的馬達,也不能鬆懈默默無名的一顆小小螺絲釘,可能對於小亮而言,九十分是他永無無法企及的高度,及格便是其盡其所能的結果,若是我們只是用統的標桿來評價不一樣的人,那世間將會埋沒多少奇能與怪材!

是的,我們社會需要差別待遇!正如太空飛行器的研發需精確到小數點後十多位,而汪洋恣意的書畫只求神形俱備即可;正如廉頗以身經百戰顯赫戰績位列上將,藺相如以如蓮巧舌精巧說辭為上卿;正如舌尖上的中國中一位位能人以食物鋪寫精緻,《我在故官修文物》中一雙雙巧手以古物刻寫精華……各行各業,各得其所,差別待遇而實現整體的共贏!

由此觀之,作為肩負向國家與社會輸送人才的責任的學校,更應拋棄條條框框,拼棄墨守成規之道,改革創新,因材施教,用一把把不同的刻刀,雕琢出每一個莘莘學子的獨特光華,以不同的標準,相同的誠意,培養出各取所長的棟樑之材!差別的待遇,相同的匠心;不同的準則,同樣的期許。

我一直堅信,每一個個體,都有其獨特的芳華,每一個存在,都有其獨特的意義。而我,願養我浩然之氣,展我獨特風采!

“差別待遇”不差別!

【篇三】智慧與傳承

小時候的我對什麼都容易產生好奇,但一切都只是好奇而已,根本不會像爺爺那樣專注地做一件事。每當提到爺爺我都會想起爺爺用玻璃做佛龕的情形。

我曾經聽說過爺爺少年時是一個大戶人家的少年,然而在我看來爺爺並不像衣來伸手的大少爺。爺爺生活的那個年代恰逢侵華戰爭,在那個動盪的年代裡我的爺爺做過地主也當過農民。因而我總覺得在爺爺的身上仿佛能夠看到舊時代與新時代的縮影。這樣的時代經歷也讓爺爺身上凝聚了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積攢下來的智慧。智慧不僅凝聚在了爺爺的大腦里,更凝在了他的手上,融合在了他的血液里。

我爺爺的手工活特別厲害,每次看他做東西的時候總覺得他的身上閃耀著光芒。佛龕是專門用來供奉神像的,爺爺做的玻璃佛龕精巧細緻,每一條花紋都是對稱的,每一條接縫都是筆直的,放到現在,一定有人會說爺爺是“有強迫症的處女座”。

除了玻璃佛龕之外,爺爺令人嘖嘖稱奇的小玩意兒還有很多。紅紅綠綠的膠片唱片剪成各種花色圖案,貼到玻璃上,做成玻璃花燈。元宵節的時候提出去,比起流水線上批量生產的塑膠或紙質的兔兒燈也好荷花燈也好,都要精巧透亮。奶奶穿舊了的衣服,爺爺戴上老花鏡,一雙粗大的手上下翻飛,不一會竟縫出一個小布包。別看這布包小,裡面竟有一個不易察覺的暗袋,錢財放進去,取用方便又不易失竊。最妙的是爺爺親手做的一根拐杖。普通的拐杖上,爺爺用榫卯安了一個可摺疊的小凳,走路走累了,放下小凳,凳子腿加上拐棍正好4根,拐棍瞬間變成小凳子,可以坐下休息。

多年以後,爺爺去世。我便再也沒有見到過那樣精巧的佛龕,也再沒有見過那樣玲瓏剔透的花燈。爺爺給我做的那隻小布包,我小心翼翼存在衣櫃裡。可不管是媽媽還是姑姑,都再也沒有這樣好的手藝。只有那個帶小凳子的拐棍,悄然間成為廣大老年人的福音,稍微起個早,便能看到滿大街都是拄著這種拐棍的老人。那時候爺爺已經過世8年了。

提到智慧,我們能想到的總是像牛頓、愛因斯坦、霍金這樣的科學家,他們用智慧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科技的高速發展離不開他們智慧光芒的指引。然而我覺得,另一種智慧也不容忽視。它很小,不起眼,不仔細思量,甚至不覺得它是智慧;然而等到它消失的那一天,你一定會覺得生活失去了斑斕色彩。這就是廣大勞動人民千百年來在這片黃土地上積攢下的生活智慧。

我的爺爺只是一名非常普通的老人,他做的東西算不上“作品”,更談不上“有造詣”、“大智慧”,但他去世之後,他的奇思和巧技就隨風消逝再也不見蹤影。華夏文明傳承千百年的漆雕、精緻中藥、古琴演奏、宣紙刺繡等等,這些凝聚著勞動人民智慧的文化結晶正在慢慢消亡。沒有傳承人,我們終究會有一天只能在史料上看到它們,輕輕感嘆一句:我們的祖先真有智慧!

發展科技是為了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但物質生活更加豐富、便利的同時,也不能忽視這些曾經燦爛輝煌的智慧的結晶。關注技術革新的同時,傳承文化的瑰寶,人們的生活才能更豐富、更精彩。這何嘗不是更高一層的智慧?

爺爺在世時做的玻璃佛龕還有一尊保存完好的放在家裡,我相信總有一天,會有人能做出比這更精巧的佛龕來。把這勞動人民的智慧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