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過年走親戚的句子(濃濃親戚情)

1、誰能說清親戚的起源?又有誰能說清親戚的歸宿?不好說清楚。看似陌生的兩個人,有人說,說不準5XX年前是一家,這話能說沒有道理?能說是荒謬?人與人之間都不是孤立的存在。經過若干年的社會發展,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變化,人與人之間都在發生著這樣那樣千絲萬縷的聯繫。今天,你我他可是素不相識,互不往來,迎面走照面連一句話也懶得說;說不定明天就因著子女的來往或者其他的事情牽連到一起來,說不定明天就成了頂頂關緊的親戚,親熱得不得了。這是社會發展的大趨勢,誰也阻擋不了的。

2、我婆婆的小弟住在群山環抱的鄉村,我們都叫他小舅,孩子們叫他舅公,六十多歲了,性格豪爽,健談,人勤手巧,種田、養殖、管理果樹……都是一把好手。小舅媽乾淨利落,善於持家,他們育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我真覺得有農村親戚非常好,城鄉交流互通有無,拓寬了視野,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體會到人間無價的親情友情,濃濃的人情味,心中充滿了愛,其樂無窮,城鄉攜手並肩,共創幸福。

3、親戚,靠走動,越走動也就越親,走動勤了,原本不怎么親的親戚也變得親熱起來。春節,走親戚看長輩是中華民族傳統,在儒家文化浸染幾千年的山東表現得更為明顯。逢年過節,有長輩可以去看望,還可以享受做晚輩的快樂,還有自己仍然是個孩子的感覺。沒有了這些至親的長輩,表兄表弟的走動好的還可能多走動幾年,走動懶的不幾年也就銷聲匿跡了,俗話說的好:表兄表弟熱乎一陣,意思很明確,有至親的長輩牽掛著,逢年過節走動是必須的,沒有了長輩,平級的表兄弟誰看誰去呀!大過年的,沒有長輩可看的日子是悽苦無依的,只能在寂寞中懷念我那些見過或者沒見過的至親的長輩,願他們在天國盡享他們的歡樂。

4、現在,人們的生活好了,走親戚基本上帶的禮物都給了親戚,一表真心實意,不像我們小時候,走親戚,客人拿的東西,有時候大人們原封不動的給他們退回,眼饞得我們幾個小孩子暗自生氣。是的,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告訴現在的孩子們:“我們的童年生活是清苦的,與我們相比,現在的孩子是多么幸福啊!你們要珍惜父輩們為你們創造的幸福生活,努力學習,報效祖國。只有國家富強了,你們的生活才會更幸福。”

5、走親戚的習俗不知上溯到公元前什麼世紀,走親戚的涵義和方式也少見記載,但我們每個人都走親戚。今年春節回老家就勾起了我很多關於走親戚的思緒。-有人說沒有閨女就沒有親戚,有一定道理。傳統的親戚就是娘舅家、姑家、姨家,以及派生出的表親戚,而現代的同學、同事、戰友、老鄉、朋友等之間的相互走動似乎也在走親戚的行列,兄弟間的相互看望或是給上司送禮托人辦事,就實難算作走親戚了。

6、誰和誰是親戚,那至少表明兩者關係不一般,比常人要有一種距離更親近的感覺。人和人之間的親戚關係,在世俗的眼光中,其實還表明因雙方或很久很久以前的長者有一定的血緣關係而帶來的親屬關係。人說皇帝還有三門窮親戚。人啊,誰還沒有幾家或窮或富的親戚?也就是說,親戚的關係有遠有近,親戚的經濟狀況有好有差,親戚的能力有大有小,不可強求,不可用同一個標準去衡量去責備。

7、春節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也是萬家團聚的日子。春節的習俗有很多:剪窗花、貼對聯、包餃子、蒸饅頭、走親戚、發壓歲錢等,其中我最喜歡走親戚。今天是大年初三,我和爸爸媽媽到姥姥家走親戚。吃過早飯,我們坐上計程車很快就來到了關王廟街上。節日的大街到處張燈結彩,喜氣洋洋,呈現出一派熱鬧非凡的景象。有的人在買禮物,有的人在忙著賣水果,有的人站在路邊東張西望,好像在接客人……車輛來來往往,像流動的小溪。親戚越走越親。我離開家鄉二十多年了,只要有機會,都要回老家過年。走親戚,成了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不管時間多緊張,我都要去看看那些一輩子都呆在大山裡頭的舅舅、姑姑、姨姨們。那無法改變也無法忘懷的親情,值得我永遠珍惜。

8、按照我們這裡的習慣,新年那天,給別人過年的兒子和乾兒子分別去他們認得爹娘或乾爹、乾娘那裡去走親戚,給他們拜年。初二那天,剛結婚第一年的女孩兒和新女婿一起去娘家走親戚。初三那天是結婚超過一年的女孩兒去娘家走親戚。初四到十六,走親戚比較隨便,沒有什麼規矩。平時,由於每個人都有自己需要做的事情,學習、工作比較繁忙,親戚、朋友間無暇來往。新年是團圓的日子,只有在春節才是人們調劑休息和走親串友的最佳時間,走親戚一方面使人們在節日的歡樂氣氛中聯絡感情,另一方面,也保持了中國禮尚往來的傳統,使節日既熱鬧又充滿樂趣。

9、在走親戚的接風宴上,父親的一首老歌拉開了宴會的帷幕,吸引了眾人的注意力。接著,一向不好表現自己的母親在父親的鼓動下竟也歌唱開來,聽得出,母親的歌是歡唱與大姨們的喜相逢之歌,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之歌。作為回應,我的姨兄姨嫂、表妹、表弟們也唱響了他們心中的歌,甚而載舞,既是歡慶長輩們的相聚,也是歡慶同輩們的相聚。歌聲嘹亮喜氣盈,人人臉上盡開顏。是否,我們分離太久?多少事欲說還休,一江春水向東流。值此良辰,且歌且舞,化解相思苦。“問詢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置身美景,眾人皆醉我亦沉醉,情願不醒……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無論長幼,難得一聚,難得盡興,聚在一起就是黃金,興在一處親情萬丈。

10、俗話說:“親戚親戚,越走越親。”言下之意,再近的親戚少了走動便成了遠親。走動於親戚,真可以說是紐帶、是橋,似久旱的莊稼逢甘露,潤物細無聲。

11、小時候,我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走親戚,特別是暑假去舅舅家,總是掰著手指頭算呀算呀,還有多少天能去。去舅舅家有好多暢想——如果不是適逢過年,媽媽會給我買新衣服。可以吃上舅媽做的好吃的,特別是大頭菜炒臘肉、豆腐哨子面、那一壇壇飄著香氣的泡菜缸。可以和表哥、表姐玩,還有幾個我新結識的小夥伴。舅舅家有好多好多的書,比較好的書,舅舅就把它們當知心愛人似的,鎖在一個大柜子裡面,平常不拿出來示人,我要去了,肯定嚷嚷著讓舅舅打開柜子,要瞧瞧裡面又添置了什麼新寶貝。

12、小時候,我最喜歡的就是在過年時跟隨父母走親戚,或者等親戚來自己家。那時候的親戚真是多,方圓十幾公里內,仿佛到處都有親戚。親戚們錯開時間,巧妙安排好相互探望的日子,你來我往,熱鬧非凡,那種歡喜團聚的氣氛,能一直延續到元宵節過後。走親戚,少不了的是喝酒。客家人善飲,也很會釀酒。家家戶戶都會自己動手做酒,大酒缸里的米酒,早就釀得濃香撲鼻了,就等著親戚們到來。各方親戚及叔伯鄰居們相繼被邀到家中款待,必要盡醉而歸,否則會被視為失禮。當女婿的,都要有些酒量。家鄉人有逗女婿的習俗,尤其是新女婿,會被女方家的兄弟們輪番敬酒。不管能不能喝,反正得有幾碗米酒的酒量。不會喝酒的,也得硬著頭皮喝,決不能在老丈人家裡說“自己不行了”的話。

13、走親戚還是有一定的規矩或是格式的。規矩是有“走”也有“回”,“回”就是回節,一般親戚收了禮不回節不禮貌,是要遭斷親的。走親戚的節令主要有兩個——春節和八月十五(中秋節),春節原來是送果子,紙匣子裝大薄脆,一盒一斤,看長輩是一盒果子外加一斤糖角兒或是白糖,糖角兒或是白糖是孝敬長輩留下吃的,果子要回節。由於要回節,一盒果子轉幾家,小孩子在路上還要抽出幾片偷吃,走親戚轉到最後也就所剩無幾了。八月十五送月餅,給姥姥家送的是母親蒸的面月餅,好大的個兒,一層一層的中間還撒了芝麻鹽,好看又好吃;看大姑二姨其它親戚的是買的月餅,帶青絲紅絲冰糖花生仁兒的,要回節的。

14、所謂親戚,你來我往,你瞧瞧我,我看看你,才是親戚。連農村不認字的老大爺都知道,親戚親戚,你不來,我不去,就斷親了,就不是親戚了。至於走親戚,多長時間走動一回,拿多少禮物,拿多貴重的物品,世界上也沒有規定統一的標準,也不能規定統一的標準,都是因人而異,因親戚遠近親疏,吃酒賭博量家當,由自己來決定的。有人說富日子好過,窮日子難熬。推而廣之,富親戚好當,窮親戚也難熬。我從小在苦水中泡大,多年來苦苦掙扎,老也擺脫不了一個“窮“字,老也改變不了“窮親戚”的身份,可謂深有體會深有感觸。

15、過年走親戚,自然少不了帶上得當的禮物,這也是有講究的。走親戚時,要帶上糖果、蛋、甘蔗等禮品,新親初訪還必須有雞。有親戚來了,還要回禮。這些過年用的禮物,都要在年前準備妥當。各家的女人們都會提前預備著,精心準備過年的禮品。看看自己家裡養了多少雞鴨,存下了多少雞蛋,要到市集上割多少肉,買多少糖、餅之類的東西。待時日到了,便穿著一新,挎上裝滿禮品的竹籃,或者用扁擔挑著,高高興興地上路探親。親戚家近的,一天可走個來回。遠距離的親戚,則往往要留宿。如今,家鄉村村都通了公路,探親再也不用走山路了。騎上機車,一會工夫就到了親戚家門口。一些富起來的人家走親戚,甚至還開上了小汽車,自是另外一番氣派的樣子。

16、窮親戚不是永遠的窮,富親戚也不是永遠的富。山不轉水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當下這時代,窮富的更替,應該說變化更快更頻繁,應該說是“三年河東,三年河西”還差不多。既是親戚,就少不了經濟來往利害衝突,就顯得彼此之間更加了解、熟悉。於是,就有了恩怨情仇,有了長長短短。正因為如此,切不可相互相詆毀、互相拆台,也大可不必互相抱怨。既然是親戚,不論窮富,更要一視同仁,同等對待,更有義務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互相拉一把扶一程。

17、窮人走親戚,禮物重了你囊中羞澀,拿不出;禮物少了,當然比你條件好的親戚要小瞧你三分,要背地裡笑你。還有,逢年過節你走親戚,本來很正常的親戚之間的走動,會讓比你富裕的親戚心裡充滿不安和擔心,擔心你是否會張嘴向他借錢,會有求於他,擔心你一旦張嘴借錢,讓他為難——借吧,擔心你長時間還不上;不借吧,又怕傷了親戚的感情,怕人說三道四。

18、親戚關係就像是一棵茂密的樹,開滿了枝丫,有的親戚是主幹,有的親戚是旁枝。要想讓孩子一目了然地了解自己家裡有些什麼親戚,畫個親戚圖譜最便利了。爸爸媽媽們可以按照右邊的模板教孩子畫。分門別類認親戚有了一目了然的親戚關係圖譜,孩子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家裡有什麼親戚。接下來,家長可以這么做:一定要告訴孩子,親戚是跟自己有血緣關係的人,無論親戚有沒有走動,這種血緣上的關係是沒有辦法去除的。把經常走動的親戚用彩筆或者其他形狀的圖案標記出來,告訴孩子他們目前的狀況,比如家在哪、年紀多大了等等。告訴孩子哪些是較少聯繫的親戚,不常聯繫的原因是什麼;同時讓孩子懂得,無論是遠親,還是近鄰,經常聯繫的要繼續聯繫,疏於聯繫的應該加強聯繫。

19、古人見一稍遠一點的友人,爬山涉水,幾經顛簸勞頓,少則幾日,多則幾個月到一年,甚是辛苦,可相逢一笑,風塵僕僕都蕩滌在相見的喜悅當中。如今,放眼國內,走親訪友,距離不是問題,飛機一日即可到達。日常,也可用電話、視頻、微博、微信,時時保持聯繫,非常方便。但便捷之餘,也有一絲缺憾涌動,我們失去了過去那份久別的思念、相見時的感懷,沉澱在心底的念想,還有書信往來的期盼欣喜。時光不能倒流,我們小時候走親訪友的快樂,如今卻成了時代標識的底片,黑白無聲,雋永悠長……

20、對小孩來說,過年最高興的要數走親戚了。因為媽媽是獨生女,姥姥去世得早,我們走親戚只去姥爺家和姑姑家。在他們那裡,我們不僅有好吃的,更重要的是有壓歲錢。還有,在去走親戚的路上,我們有時可以偷偷地吃幾個果子,吃幾根麻花。儘管很累,但是,我們誰也不說累,都樂意走親戚。每次,我們得到的壓歲錢在回家的路上遇著小商店就會變成平時大人們不準買的零食,玩具等。當回家後,大人們吵吵我們兩句,也就罷了。

21、不知道為什麼,已過不惑之年之後,對往事的記憶是那樣鮮活,特別是過年走親戚的經歷,如在眼前歷歷在目清晰可見,有一種不吐不快的感覺……走親戚不僅僅是串門拜訪,送禮問好,其間蘊含的親情和關愛,除了讓我們體驗到情感的互通慰藉,更是一場家族文化、傳統習俗的傳承盛宴。我們常高喊著口號說要帶孩子走出家門、了解社會,指著書本和電視機向孩子隔靴搔癢地描述外面的世界,卻忽略了身邊孩子能親身參與、真切感受到的瑣碎小事。也許,孩子的社會化進程,就應該從認識自己的家人們開始,從學會與親友溝通交往開始,從找到自己在家族中、社會中的位置開始,從這個春節熱熱鬧鬧的走親戚開始……

22、出生於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期,從我記事起最喜歡做的事情,莫過於在節日期間跟著家人一起出門走親戚了。因為走親戚不僅可以穿上一身乾淨漂亮的衣服,不再從事所謂的家務勞動,不再在父母的管教下做寒假作業,而且還能吃到平日裡難以見到的美味佳肴(所謂的美味佳肴,那時在我的眼中,只不過是饅頭、雞、鴨、魚、肉而已),因為在那樣一個物質異常匱乏的年代裡,每天的飯食幾乎是頓頓窩窩頭就鹹菜,喝碗玉米粥、南瓜、地瓜稀飯而已,除了春節期間一伙食得到改善以外,一年當中難得幾次吃到白面饅頭,更不用說雞鴨魚肉了。

23、人一窮,既然成了窮親戚,明智一點就儘量不要往人前湊熱鬧,儘量不要去粘連別人,尤其不要去連累那些富有的親戚。尤其是不要和富親戚多來多往,多來往了也承受不起。巴結和討好實屬不必要,結親戚也需要門當戶對。相信不少人和我一樣,貧窮時走親戚遭受冷落,招待頗不熱情,有的甚至飯也不想管,似乎拿那三核桃倆棗,不值一頓飯錢。熱臉貼了冷屁股,豈不令人尷尬!窮親戚要爭氣。不爭氣的窮親戚不要說富親戚看不起,街坊鄰居也都不往眼角里夾。

24、我的家鄉在閩粵交界的客家地區,過年走親戚,是必不可少的習俗。這種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習慣,使親戚間的感情世代不斷,親情之間的交流,也使春節顯得格外親切而熱鬧。客家人走親戚,俗稱“探親”。傳統上從正月初二開始,一直持續到正月十六,且禮數甚多。並有“先看丈人再看舅,姑丈姨丈排在後”的說法。剛出嫁的女兒,必須在正月初二攜新女婿一起回娘家,並要由弟侄輩先行“喊客”,也就是要把訊息先一一通知到家族裡的叔伯兄弟,讓大家做好熱烈迎接的準備。至於其他親戚,就要安排到初三以後了。不過,如今時代不同了,大年初一就有不少人忙著走親戚的。

25、走親戚的初衷該是表達親情關係,交流感情。從前我的表伯表叔總是相約大年初二親自來我們家走舅家,一來好招待,也便於表兄表弟們交流交流種莊稼蓋房子的經驗,說說各自的家庭情況。親戚走到極致,是不需要果品禮物的。從前我爺爺的表哥想看看我爺爺,年紀大了,路又遠,也不論節令,春夏之交天暖和了,讓他兒子用架子車把他拉來和我爺爺親親蜜蜜說說話就回去了,也可以說是永別了。象我二叔、四嬸、二弟等走馬石人、過鬼冥關、登望死城跑幾十里去天井灣我舅爺家走親戚,完全是為了展示娘家人丁旺盛。親戚多了也會懶省事,路順的到家說說話,放下東西,一上午跑幾家,最後一家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