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名著名篇中的經典素材:《魯濱遜漂流記》

名著導讀:《魯濱遜漂流記》是丹尼爾·笛福用日記形式寫成的一部小說,是英國第一部現實主義長篇小說。這是一部值得發表的私人冒險經歷,並且發表以後廣受歡迎。它記錄了一個人的傳奇遭遇,其豐富經歷世所罕見。

從表面看來,《魯濱遜漂流記》是以其冒險生活來吸引讀者,但它更深層的意義卻是一個生活的寓言: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我們時刻都在遭受著孤獨的折磨。對此,笛福是這樣解釋的:“(我)把魯濱遜和上帝一起拋到了荒島上。因此,《魯濱遜漂流記》其實是描述了一種普通人的經歷和感受的寓言故事,因為我們都是魯濱遜,像魯濱遜那樣孤獨是人的命運。”

盧梭曾建議,每個正在成長的男孩子都應該首先讀讀這本書。

作者簡介:丹尼爾·笛福,英國小說家,新聞記者,英國啟蒙時期現實主義小說的奠基人,被譽為“英國小說之父”。將近60歲時,笛福才發表了他的第一部也是最偉大的一部小說《魯濱遜漂流記》,在小說創作上可謂大器晚成。笛福的小說繼承了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流浪漢小說的傳統,他往往寫一個出身低微靠機智和個人奮鬥致富並且最終獲得成功的人。他尤其擅長對環境的描寫。其小說還有《羅克查娜》《一個騎士的回憶錄》等。

寫作借鑑

《魯濱遜漂流記》是一部現實主義小說,作者的技巧就在於運用豐富的想像力將假想的事物寫得栩栩如生,準確、生動而細緻地描寫出各種事物和現象的特徵,使人如同身臨其境。作品中,笛福採用第一人稱和回憶錄的形式,用穿插的日記來記錄主人公內心的感受和對事物的思考,這種簡樸、通俗的風格讓人讀起來感覺特別親切。

對於虛構的情節,怎樣還原以逼真的細節呢?或許我們在寫作時,學習到這一點便足以使作文具有真實感了,尤其是那些虛構的場景、想像的事物。

經典重溫

初次坐船(心理描寫)

船剛駛出亨巴河港口,便起了大風,大海變得十分可怖。我以前從沒有坐過船,感到全身難受,心裡十分害怕。我現在開始認真地回顧自己的所作所為,因為私自逃離家庭和放棄責任,上帝現在對我的懲罰是多么公正啊!所有我父親的忠告、父親的眼淚、母親的哀求,這時都突然浮現在我的腦海,我的良心(當時還不似後來那般頑固不化)開始責備自己當初輕視別人的勸告,逃避對上帝和父親的責任。

這時風聲漸大,我從不曾到過的海面上波濤洶湧,雖不似我後來幾次或過了幾天我所見過的那樣洶湧澎湃,但對於我這個初次航海,對海上的事一無所知的水手來說,已足以令我膽戰心驚了。我以為每一個波浪都會把我們吞沒,當船降到漩渦的時候,我在想我們不會浮起來了。在這種極度痛苦的心情下,我多次發誓並下決心:假如上帝願意在這次航海中留給我生命,假如我能再一次踏上乾硬的陸地,我將徑直回到我父親身邊,在今後的日子將再不去坐船,我將聽從父親的勸告,再也不會自尋這類苦惱。

點讀:從來沒有天生的硬漢子。18歲的魯濱遜第一次坐船出海,心裡充滿了對大海的畏懼、對命運不可測度的痛苦、對自己輕率決定的後悔與自責。他甚至動搖了航海的念頭,想要回到父親的身邊,不再去冒險。

我們每個人都有難忘的第一次,那甜甜或澀澀的味道、那七上八下的心跳與緊張激動的呼吸、那攫住靈魂的恐懼、那初試鋒芒的膽氣、那意外成功的欣喜……請你嘗試著像笛福這樣去描述,把這份感受細緻地描敘下來:環境在你的眼裡是怎樣的,你在特定時刻想到的人與事,你整個的心理活動,等等。

目睹慘狀(環境描寫)

我走出船艙向外望去,那真是我從不曾見過的慘狀。排山倒海般的巨浪每隔三四分鐘就向我們撲來一次。我向四周一望,全是悽慘的景象。兩隻泊在我們附近的船隻,因為載貨過重,已經砍去了桅桿。我們船上有人驚叫了一聲,一隻泊在我們一英里外的小船沉沒了。又有兩隻船脫了錨,船上已沒有一根桅桿,十分危險地衝進了大海。那些輕便的小船運氣最好,可以輕盈地漂在水面,但有兩三隻被風颳得從我們旁邊飛駛而過,只掛著角帆隨風飄去。

點讀:這樣的景象未必是作者真實經歷過的,但他的描述格外給人一種真實感。我們來看海上風暴來襲的情形:巨浪不斷撲來,附近的船只有的桅桿折斷,有的已經沉沒,有的脫了錨聽天由命地漂在海上。

講故事的人,為何不直接講自己乘坐的船呢?

如果單說我們的船如何如何,客觀真實性便砍去一大半。只有通過對周圍環境的描寫,通過其他船隻的鋪墊,下文我們的船,有著怎樣一番驚人的經歷,便在情理之中了。

成功航行(概寫背景或次要事件)

在我一生所有的冒險活動中,我敢說,只有這次的航行算是成功的,而這完全歸功於我這位公正無私的船主朋友的幫助。正是在他的幫助下,我掌握了一定的數學知識和航海規則,學會了怎樣記錄航程、如何觀測天文。總之,懂得了一個船員所應掌握的一切。因為,他樂意教,我也樂意學。簡單地說,這次航行,使我不但成了一名水手,也成了一名商人。

點讀:沒有這次成功的航行,“我”可能不會有接下來的冒險活動。因此這次航行必須交代,它可視作後面漂流記的一個重要背景。

但對於整部以漂流荒島為主的作品來說,這一次安全行動無疑只是個小小的陪襯事件,所以作者只是以概寫手法提及,點到為止。

我們寫作時也要分清主次,以免平均用墨,無法突出行文重點。

好心的船主(語言描寫)

“因為,”他說,“我救你的命不是為別的,只是希望將來有人也能救我的命。說不定哪一天,我也會遇到同樣的情形。此外,”他繼續說道,“我把你帶到巴西後,你遠離家鄉,若是我把你的東西都拿走,你定會挨餓,那么,豈不等於我救了命而又送了  你的命?不,不,英國先生,我把你帶到那裡,完全是出於慈善目的,這些東西能夠幫你在那裡生活,還可以做你回家的路費。”

點讀:絕處逢生,有船隻搭載逃生的“我”,“我”決定將船上的東西都獻給船主,但船主卻拒絕了。他的一番話,先是將心比心,讓“我”放寬心來;繼而設身處地地為“我”的生存考慮,謝絕“我”的東西;最後提出合理建議,供“我”參考。其人也善,其言也真,一個慷慨的船主形象頓時浮現於我們眼前。

言為心聲,我們在寫人時也可以利用語言描寫來折射其心性。

選擇居住地(條理分明)

根據目前的情況,我想要選擇的居住地必須符合以下幾個條件:第一,就是我剛才提到的要有益於健康,要有淡水;第二,要遮住太陽;第三,要避開兇猛的野獸;第四,要能看到大海,如果上帝讓什麼船隻從這裡經過,我不至於失去獲救的機會,至今我還不願意放棄我的希望。

點讀:荒島上生存,處處都有對生命的威脅。在何處建設堡壘,這個地點的選擇至關重要,經過深思熟慮,“我”想好了選擇居住地的幾個條件。分點表述,使得文字讀起來眉目清晰。

保存火藥(細節描寫)

當我做好搭帳篷、鑿山洞的計畫時,忽然烏雲密布,大雨瓢潑,閃電一過,繼之而來的是一個霹靂,我對閃電並不吃驚,但一個念頭卻似閃電一般飛入我的腦海:噢,我的火藥!我的火藥有可能一下子全被毀掉。我的心猛地一沉,因為我不僅靠它自衛,還要靠它獵取食物。這時如果火藥著火爆炸,我自己還不知道怎樣死的呢!可我一點也沒有考慮自己的危險。

受了這場驚嚇,等暴雨一停,我便把所有事情,如建住所、修防禦之事,全都拋在一邊,專心致志地做些袋子和盒子,一包一包地把火藥分開來裝,希望不論發生什麼事情,火藥不至於立刻全部被毀,又把火藥分開保存,省得著火後這包引著那包。我用了兩個星期時間才做完這些。

點讀:死縱然可怕,但在生面前,它就不那么重要了。忙著求生的魯濱遜忘了死的危險,在閃電之際只想到保存火藥;雨停後,他停止其他一切事情,先安置火藥。荒島上,人唯有通過這世上最危險的東西,才會給自己帶來安全感。所以,它才顯得那么重要。

諸如安置火藥這樣的細節,作品中數不勝數。你可有認真體會這其中的意味與作者用心?

星期五與父親相遇(動作描寫)

我掏出酒瓶,讓那個可憐的野人喝了兩口酒。聽見自己獲救,又喝了酒,那野人立刻精神振奮,一下子從船里坐起來。不料,星期五一聽到他說話的聲音,又搬過他的臉一看,急忙吻他,又擁抱他。星期五激動得又哭又笑,歡呼雀躍,而後又放聲大哭,揮動自己雙手,打自己的頭和臉,然後又唱又跳,瘋了一般。那樣子讓人見了都要感動得落淚。過了好久,他才開口說話。他稍稍鎮靜,對我說,這個人是他的父親。

點讀:一番性命攸關的搏殺後,兒子與父親意外相遇,這可不是天大的喜事么!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島上土人表達情感的方式可能與我們有異,但對親情的感動卻是一樣的。

這一段中,最出彩的描寫是星期五一連串瘋了般的動作,集中而顯豁地表露出一個人意外遇到親人的驚喜和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