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推焚死歷史典故

典源出處《莊子·盜跖》:“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後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 《初學記 ·歲時部下》引蔡邕 《琴操》曰:“晉文公與介子綏俱亡,子綏割腕股以啖文公。文公復國,子綏獨無所得,子綏作龍蛇之歌而隱。文公求之,不肯出,乃燔左右木,子綏抱木而死,文公哀之,令人五月五日不得舉火。”漢 ·劉向 《新序 ·節士》:“晉文公反國,酌士大夫酒,召咎犯而將之,召艾陵而相之,授田百萬,介子推無爵齒而就位,觴三行,介子推奉觴而起曰:‘有龍矯矯,將失其所,有蛇從之,周流天下,龍既入深淵,得其安所,蛇脂盡乾,獨不得甘雨,此何謂也?’文公曰:‘嘻,是寡人之過也,吾為子爵,與待旦之朝也。吾為子田,與河東陽之間。’介子推曰:‘推聞君子之道,渴而得位,道士不居也。爭而得財,廉士不受也。’文公曰:‘使我得反國者,子也。吾將以成子之名。’介子推曰:‘推聞 君子之道,為人子而不能承其父者,則不敢當其後。為人臣而不見察於君者,則不敢立於其朝。然推亦無索於天下矣。’遂去而之介山之上。文公使人求之不得,號呼期年,《詩》 曰:‘逝將去汝,適彼樂郊,適彼東郊,誰之永號。’此之謂也。文公待之不肯出,求之不能得,以謂焚其山宜出,及焚其山,遂不出而焚死。”

釋義用法春秋時晉國介子推 (或作介之推、介子綏) 跟隨重耳周流列國,重耳返國為晉文公,封賞隨從有功之人,獨不與介子推。介子推離去隱於介山,晉文公派人追尋,介子推不肯出山,晉文公以為燒山就會出來,於是焚山,介子推終不出而被燒死。後用此典慨嘆士人珍愛名節,不苟求仕祿。

用典形式

【焚山】 宋 ·王令:“焚山急賢出,拔草惡奸生。”清 ·顧炎武:“割股固荒唐,焚山事可哂。”

【焚山林】 宋·黃庭堅:“策名日已污軒冕,逃去未必焚山林。”

【焚介子】 唐·元稹:“晉悲焚介子,魯願浴沂童。”

【士甘焚死】 宋·黃庭堅:“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介子焚山】 清 ·吳偉業:“只為魯連能蹈海,誰雲介子不焚山。”

【介推焚死】 宋·陸游:“介推焚死終不悔,梁鴻寄食吾何病?”

【逃賞介推】 清 ·陳夢雷:“逃賞

介推徒自苦,焚山何事禍相尋。”

【怨句識之推】 宋·黃庭堅:“怨句識之推,商歌知寧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