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導讀

今天,又走進了圖書室,信手拿出一本《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不竟又想起了那崢嶸歲月,又看到了那一個個似曾相識的面孔:

阿爾焦姆,保爾的哥哥。也曾為黨的事業奮鬥過,他是陷入了生活的泥潭之中。最後,在保爾的鼓勵下,他又回到了黨的懷抱。

冬妮亞,她是保爾的第一位女友。

達雅,她出生在一個水深火熱的家庭,與保爾結婚,在保爾的幫助下,她在政治上不斷進步,最後成了一名光榮的布爾什維克黨員。

朱赫來,保爾認識的第一個布爾什維克黨員,他領導了鐵路工人大罷工……

當我加入共青團的時候,當我加入共產黨的時候,都曾專門學習奧斯特洛夫斯基的不朽名句與光輝事跡。當年,英雄們的話總是充滿感召力,讓人熱血沸騰,讓人豪情滿懷;那時,恨不得馬上去做炸碉堡的董存瑞,用自己的胸膛去擋機槍的黃繼光。確實,《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作為蘇聯社會主義文學中不可多得的作品,它像一盞指路明燈,照亮了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心靈。

可不管在中學還是大學,我對保爾?柯察金的印象還是比較模糊,對名人名言佳句的理解,也還是純解釋和單獨的闡述,只是從思想境界的角度去理解,去崇拜。今天,重新去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發現,作品並無十分高超之處,白描寫實的手法,通俗淺顯的語言。根本看不到有什麼恢宏大氣的場面,也見不到高妙過人的大家手筆。只覺得像聽是外公在“講古”。可它為什麼就那么感動人,它為什麼就成了座右銘呢?

因為保爾的精神,因為他對革命理想的無限忠誠,因為他百折不撓的戰鬥精神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主人公保爾?柯察金的人生軌跡不僅僅是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本人的小傳,更是千千萬萬的蘇聯第一代共青團員的縮影。他的命運與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和任何一篇文學巨作一樣,《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同樣有它的歷史背景和時代烙印。

本書也充滿了對人生價值、人生意義的思考和總結,特別是書中那段:“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於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他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那么在臨終之際,他能夠自豪地說:我的整個生命和精力都奉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解放全人類而鬥爭。”這段名言佳句曾經喚起幾代人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去錘鍊鋼鐵的意志,它是我們尋求人生價值的豐碑,是我們成長和追尋的路標。這句話深深地打動了好幾代年青人的心,成了他們的人生座右銘。

時過境遷,今天,保爾所處的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已過去了。也許有人會說,現在都什麼年代了,保爾已經過時了,個人崇拜早就成黃花菜了。蘇聯也已經解體了,民主自由已成了時尚;中國早已進入到改革的時期,“多元化”的社會已成了發展的代名詞,可多元化也讓人變得浮躁,變得冷漠,叫人眼花繚亂。競爭激烈的商業年代,讓許多人都變得唯利是圖,與保爾相比,人們更了解比爾?蓋茨,正如:與張海迪相比,年青人更知道周杰倫。還有人認為,保爾的意志品質固然非常值得學習。但他終究不過是顆無怨無悔的“螺絲釘”,難道我們還要去做只講奉獻,不講報酬的活雷鋒嗎?現代社會更崇尚個人的自身價值的實現和人性的充分張揚,每個人都可能是,也應該是一部神話。這或許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當代青年的某些價值傾向。確實,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努力讓自己過上富足的日子,是無可厚非的。但是,人們對自身的人生理想還有沒有追求的必要呢?保爾精神還應該不應該弘揚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保爾精神不僅沒有過時,而且有著更強的現實性。一個人生目標不明確的人,如何能正確的對待生活中的挫折與失敗?一個沒有信念的人,往往是一個迷惘無為的人;一個沒有信念的民族,是一個危險的民族。我想,這就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深刻內涵之所在吧。因此,“保爾”不會過時,他不只是一個人的名字,他應該是實現人生價值的豐碑。保爾那種高尚的精神仍然活在人間,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