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民風民俗作文匯總

白族的民風民俗_400字

也許大家對白族這個少數民族了解的比較少,所以今天我就來跟大家說說白族的民風民俗。

白族,是我國西南邊疆一個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民族,白族主要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白族也有自己十分好看的服飾,因為是“白”族,所以衣服是白色的,有幾朵粉色的小花繡在白衣服上,顯得格外漂亮;還有那頭飾,頭冠以風、花、雪、月為題。白族的語言跟我們截然不同,白族人稱女士為“金花”,而男士則為“阿鵬哥。”

有一次,我去雲南大理玩,導遊帶我們家一大夥到一家茶館品茶。到了包廂,我看見兩位白族阿姨正在泡茶,“第一杯是苦茶,是用土罐烘烤的綠茶泡製而成,味香苦;第二道是甜茶,是以紅糖和牛奶製作的乳扇沖開水泡製而成,第三道茶是回味茶是用蜂蜜泡開水而成的,味道很甜。”一位阿姨說。另一位阿姨補充道:“這是三道茶,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說法。這三道茶也是我們白族待客的禮物,代表我們白族對客人的尊敬與熱情。”

泱泱華夏,盛開著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都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這就是白族,雖然他們人數不如漢族的多,但他們的熱情讓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苗族民風民俗_500字

大家好,我是少數民族——苗族的小姑娘。苗族這個字眼,相信大家都非常陌生。今天,我就帶大家走進我苗族,了解我們苗族的民風民俗吧。

苗族大約有740多萬人口,分布在貴州、湖南、雲南、湖北、海南、廣西等地。苗族居住地帶氣候溫和,山環水繞,大小田壩點綴在山嶺之中,給人一種祥和的氣氛。

苗族人還認為世上有鬼神,他們認為鬼有兩個種類,一種為善鬼,也就是神,會給人帶來幸福、好運。而另一種則是惡鬼,他們認為,死去的人或動物的怨恨化做的惡鬼,會帶來霉氣、厄運、災禍。有些地方的苗族人認為盤瓠(一種神犬)或楓樹楓木為他們的始祖,把它們當作祖先來崇拜。很有意思吧!

苗族人認為萬物有靈,崇拜自然。他們擁有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等各種原始宗教形式,苗族傳統社會則迷信鬼神和巫術。苗族人對某些奇特的自然景物認為是靈性的體現,如果遇到,就會對其頂禮參拜。他們大多數人都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極少有人信仰佛教和道教。

他們的飲食也很有意思。一日三餐以大米為主食,油炸食品則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裡面包著鮮肉或酸菜,味道極為鮮美。苗族人還愛吃酸、辣味的食物,他們的典型食物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介紹完飲食,就要介紹服飾了。在我們苗族,不管男女老少,都愛戴銀飾。銀飾的種類也很多:有銀花冠、銀牛角、銀花帶、小銀花墜……

這就是我們的民族——苗族,我們的民風民俗是獨具一格的。

壯族的民風民俗

壯族人民主要分布在廣西、廣東、雲南等省區。壯族的建築、服飾、節日還有那著名的山歌,都彰顯了壯族人民的勤勞善良。

先看看壯族人民的建築吧!他們的房子依山靠水。原因是:壯族人民喜愛大自然,喜歡與大自然和大自然里的生靈一起生活。壯族人民的房子是由木頭搭建而成的。一樓是養生出的,二樓以上住人。

壯族人民的服飾是五花八門、色彩斑斕的。雖然壯族男子的服飾和漢族男子的服飾差不多,但壯族女子服飾和漢族女子的服飾相比就是天壤之別了。壯族人民勤勞善良,特別是女子。在壯族女子縫織衣服時同時也會繡上各種各樣的圖案。有鳥獸;有鮮花;還有許多具有沒號予以的圖案……壯族女子的服飾上除了精緻的圖案外還會有各種繽紛的色彩。他們的頭飾也很精美別致,也有許許多多雕刻上去的圖案。壯族女子整套服飾上的色彩混起來都比彩虹沒美呢!

壯族有一個最著名的節日,那就是在農曆三月初三的“歌墟節”,在“歌墟節”那天,每個村子都會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在村口,幾乎全村人都在那迎接外村人,並接受他們的挑戰。挑戰什麼呢?當人事唱山歌啦。台上的人唱山歌的時候,台下的人也會跟著唱兩句給自己村里人助威。這些比賽時為了增進各個村子之間的友情,這也驗證了那句話:“友情第一,比賽第二”。這也是壯族人民的品質之一。壯族人民為什麼可以吧山歌唱得那么好呢?請接著聽我介紹。

其實,在生活中,壯族人民也在一邊唱山歌。在壯鄉,壯族人民無論在哪裡,都可以即興創作一首山歌。也就是說,壯族人民在生活中已經能夠達到一個代言的地步了。在田野里,可以聽見他們的歌聲,在兩個山頭間也可以聽到,甚至在他們自己家裡有時候也會聽到他們用山歌對話。壯鄉人民憑著心情也能唱出優美動聽的歌。那歌聲同時也表達了當時唱歌的人的心情,如果他的朋友聽到了,也會用山歌與他交談。

壯族真是一個豁達樂觀,勤勞善良的民族啊!

西藏民俗民風

藏族民間藝術歷史悠久,豐富多樣。無論民間故事、民歌、舞蹈還是藏戲,都是獨具一格,光彩奪目。

民間故事:西藏的民間故事浩如煙海,它是藏族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民間故事分兩大類:一種是口頭流傳的故事,一種是書面記錄整理的故事。這些故事長期流傳於民間,反映人們對邪惡統治的不滿與反抗,對友愛互助的讚揚,對自由戀愛婚姻的同情。因為來自民間,這些故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西藏社會的現實,傾吐了藏族人民內心深處的愛憎,表達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強烈願望。正因為這些故事是廣大民眾的心聲,給人們以勇氣和力量,所以藏族人民愛聽它,愛傳它,使他們富有生命力。藏族民間故事通常在敘述中加入民歌、歌謠,又說又唱,聽起來更加生動,是與其它民間故事的主要區別之一。 史詩: 《格薩爾王傳》是一部藏族人民的英雄史詩。是藏族地區民間口頭傳說的一部文學巨著,講的是藏族古代一個著名的英雄人物的故事。格薩爾是一個神通廣大、和人民魚水相依的英雄人物。在西藏,從農區到牧區,從城鎮到鄉村,都有人或多或少的能講出格薩爾的一些故事來,就像漢族地區人們講《西遊記》種的齊天大聖一樣普遍。《格薩爾王傳》故事生動,語言樸實優美,不僅得到藏族人民的喜愛和廣泛流傳,在國外也早有俄、英、法、印地文、蒙文等多種文字的譯本流傳。 民歌: 西藏民歌是西藏民間文化中一朵瑰麗的花,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較高的藝術性。早在西藏文字出現以前,作為口頭文學的形式,已經在民眾中廣泛流傳了。史詩《格薩爾王傳》大量採用了“魯體”民歌形式。與其他民間文學樣式比較,民歌更具有勞動人民的特點。從西藏民歌中,可以聽到西藏人民發自內心的聲音,可以看出民眾社會政治、經濟、戰爭方面的思想見解和政治態度,並能夠了解到他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和基本願望與要求。截取部分藏族民歌如下:雪白精細的糌粑,是我們的血汗磨成;高大豪華的別墅,用我們的白骨壘起。

外有兵差馬差,內有人差地差;為種巴掌大的地,要支比頭髮多的差。西藏民歌中通常用的藝術手法有五大類:比喻、擬人、誇張、雙關、聯想等。西藏民歌中所具有的人民性、廣泛性和高的思想性,正是使它的藝術性不斷完美的重要因素。 舞蹈: 西藏素有“歌舞的海洋”之稱。藏族人民能歌善舞,每逢節假日,不論你走到什麼地方,都可以看見青年男女、老人小孩,拉起手、踢起腿。翩翩起舞。   “果諧”與“鍋莊”是流行在西藏三大地區的一種圓圈舞。在農區的拉薩、山南、日喀則等雅魯藏布江流域的地方,把這種圓圈舞叫“果諧”;而在昌都及接近四川、雲南等藏區,稱之為“鍋莊”。果諧與鍋莊都是一種集體舞。跳舞時,大家手拉手、臂連著臂,載歌載舞,頓地為節,分班唱和。人們圍著篝火,從日落跳到夜晚,從午夜跳到天明。

西藏山南地區還流行著一種動作粗獷、剛健,個人技巧高超的舞蹈—鼓舞,藏語叫“卓”。跳鼓舞的人身穿彩色衣服,腰間掛著大鼓,揮動鼓捶,步伐敏捷、整齊而有力。在林芝地區及四川、雲南藏族中,有一種鈴鼓舞。男執銅鈴,女持手鼓,繞圈走動,翩翩起舞,藏語稱為“熱巴”。 藏戲: 藏戲,藏語稱“阿吉拉姆”,在藏族地區普遍流行。現代藏戲有劇本、舞蹈表演、因人定曲的唱腔,不同角色有不同的服裝及面具,還有樂隊伴奏和伴唱,是一套綜合藝術。15世紀,噶舉教派僧人唐東傑布立志要在西藏江河上建造橋樑,為眾生謀利。他煞費苦心,募集造橋經費,經過三年多的努力,還未成功。後來,發現虔誠的信徒中有生得俊俏聰明、能歌善舞的七姊妹,便召來組成戲班子,以佛教故事為內容,自編自導成具有簡單故事情節的歌舞劇,到各地演出,以化導眾人,募集經費。這就是藏戲的雛形。因此,人們把唐東傑布視為藏戲的祖師;又因藏戲最初由美麗出眾,仙女般的七姊妹演出,又把藏戲叫做“阿吉拉姆”。“阿吉”,藏語意為大姐或女性;“拉姆”意為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