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麥田裡的守望者》讀後感1500字

看完《麥田裡的守望者》,我多多少少有些難過。原因很簡單,我倒是希望可憐的霍爾頓能像他所希望的那樣,一個人到西部去,到景色美麗,陽光充足的西部去。在那兒,他可以裝聾作啞,通過在紙上寫字與人交流,當人們厭倦這樣的交流方式後,他也大可不必與眾人交談,從此一句話也不同人講。當然,如果他喜歡他也可以娶當地的又聾又啞的美麗姑娘,也不同她講話,他可以開心地為他們的孩子擔當他一直想當的“麥田裡的守望者”。每年也可以在聖誕、復活節什麼時候請老菲芘到他家去消假,如果db高興也可以一起來玩。我可以想像,那時他的生活是多么自由,多么真實愜意,他的內心被美國西部的陽光溫暖著,他的笑容像西部的天空一般明朗,他的聲音隨著柔和的風飄落在西部的草原。

然而作者是多么殘忍而現實,霍爾頓沒有也不可能到一個沒有人認識他的地方開始他所期待的新生活,不只是因為他只有16歲,他放不下他心愛的妹妹菲芘,我想更是因為作者知道這個世界並不存在這樣一個地方,一切只是美好而易碎的夢而已。

這並不是猜測,作者已經在文中含蓄地點明。當霍爾頓最後去菲芘學校找菲芘的時候,他先是看到了一個寫在國小牆上的“操你”,瞬間他就想殺了那個寫這些字的人,他傷心極了,他害怕和妹妹菲芘一樣大的孩子看到那兩個字的表情,他有些膽怯和痛苦地擦去了那兩個字。但當他送完紙條回去時,他又看到了那兩個令他憤怒的字;然後,他到博物館看木乃伊,不經意間他又瞥到了那兩個字……看到這裡,讀者都會感到一種避無可避的無力感,確實,成人世界讓單純善良的霍爾頓不知所措,他不可能擦去所有的噁心的言語,不可能制止一切虛偽的謊言,不可能守望所有不幸的孩子……他不可能逃到一個沒有下流的成人滲透的世界,及時陽光燦爛的西部也不可能是他夢沒寐以求的好地方,就如他所說恐怕自己死後在墓上都可能寫著“操你”。

所以我總在構想,要是霍爾頓真的的獨自一個人在美國西部開始他所期望的新生活,那是一幅怎樣的光景。我不可想像,因為無疑,除了自然環境的改變,心情可能因為換了一個環境而突然感到順暢,但過不了多久,必然發現世界上任何一個現代角落都一樣,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雖然這想法是殘忍的,但卻也是霍爾頓最喜歡的誠實的構想。

不管在何處都充滿著霍爾頓所厭惡的假模假樣,虛偽造作。哪裡都有可能會有潘西校長那樣的勢利的裝模作樣之徒,都會有外表美麗但內心卻不怎么動人的老薩麗,會有隻喜歡向他人講解性知識但從不談任何嚴肅話題的老路斯,當然也會有性取向可能變態,並且好像是關心愛護著霍爾頓,和他談論那些所謂的道理的安多里尼先生……

這些人總是像霍爾頓講應該怎樣怎樣,向他講解如何好好念書,卻從沒有人關心他是如何想的,他為什麼不願待在學校里,不願好好靜靜地上學,而是對一切都厭惡。他是那樣的寂寞,比任何16歲的青少年都來得寂寞,因為他是那樣敏感,他能感受到觀察到周圍人的扭捏作態,這些人以草率的言辭敷衍他人,他們並不對他人懷有仁慈的愛心。

我很喜歡霍爾頓,他敢於做我渴望做的卻不敢付諸實踐的事情——反抗。少年們總是內心情感激盪,渴望抗爭,但總在行動上表現得保守遲疑,膽小害怕。然而一切想法再美也勝不過強有力的行動,反抗的行動總有一種驚心動魄的美,那樣富有生命原始的野性氣息。

當然我肯定不希望自己像他那么墮落,我總相信墮落的人總都是絕望的,只有毫無希望,或者是希望太過緲茫的人才會不想對自己負責。而霍爾頓正是這樣,他希望這個世界更真實,人們更純粹,然而毫無疑問,這是一種奢望,泡沫般夢幻的奢望。

這本小說1951年問世,在這之前,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人,特別是當時的青年對這個世界是如此失望,他們被稱為“跨掉的一代”,而小說則可以說是“跨掉的一代”用力的反抗。而三次科技革命,則大大加深了人們之間隔閡,人們不斷地被機器控制,被金錢掩埋人性,人們更善於用各種外表偽裝自己,他們對一切喜歡和不喜歡的人說“見到你真高興”;對沒有名或錢的人不理不睬,卻對有錢或是有名的獻媚,曲意逢迎;他們像可恥的毛里斯一樣,為了掙錢,引誘孩子走向放蕩,同時毛里斯最後欺負霍爾頓,敲詐他,更是一個成人對內心脆弱且膽怯的青少年的欺騙與誘拐的絕妙比喻。

書中霍爾頓不停地希望找人講話,他打電話找了許多他所厭惡的人,看到這裡,我總是覺得有無盡的悲哀。這個男孩是如此地孤獨,他仿佛總想找誰說說話,不管什麼話,即使是無聊透頂的說教,不管什麼人,即使是噁心的虛偽者,然而他似乎除了妹妹菲芘外找不到一個可以傾訴內心的人。

霍爾頓是如此可愛,他喜歡他那頂獵人帽,喜歡將鴨舌轉到腦後;他是如此溫情而不冷漠,他關心中央公園南面的湖裡的鴨群冬天到了哪兒,會不會凍壞;他願意為孩子們作一位“麥田裡的守望者”,他擦去了那兩個令他噁心惱怒的字;他為可愛的艾里而傷心,他想到艾里的死,想到心愛的艾里在陰雨天埋在冷冰凍的墓地里,他就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