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會使用課內素材寫作

素材,指的是作者從現實生活中蒐集到的、未經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那么,如何學會使用課內素材寫作?

課內素材寫作方法1. 歸納整理式概述

圍繞話題,對課內相關事例進行歸納整理,密集有序的進行組合,如:

大海,我問你,你感受過人類的渺小嗎?古代的君王,都要向你祭拜。你的一個巨浪就能吞噬一艘船和上面的生命。可你是否知道渺小的人類的頑強。人類,是所有陸生生物中惟一敢於真正向大海挑戰的。架起船帆白布,穿梭于海面上,為了生存,人類向大海索取衣食之本。當老人在海上與鯊魚搏鬥三天三夜,辛苦所得盡入魚腹時,他仍沒有屈服。渺小的人類啊,從不會被表面上宏偉龐大的事物所征服。當麥哲倫在海洋上繞地球一圈,當特里斯特號潛入世界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當科學家奮勇前往百慕達探索,大海,你可以看到,人類並不懼怕你,他們已能自由地在海上放歌了。

——《面朝大海》片段

這一段概述了語文讀本中的《老人與海》與歷史課本中的幾個事例,很好地表現了作者“面朝大海”時的深邃思考。

建議:平時學習中注意對課本與讀本中的相關信息進行歸類整理,圍繞幾個專題進行專題整理歸納。如以“在逆境中成長”為話題,可將教材中司馬遷《報任安書》、史鐵生《我與地壇》、《合歡樹》、奧斯特洛夫斯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節選)》、海倫·凱勒《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霍金《邂逅霍金》等身殘志堅並有所成就的優秀人物事跡、名言佳句歸類整理,並高於課本,對他們所體現出來的精神作更深層次的思考

課內素材寫作方法2.用自己的語言加工鋪寫課內事例

圍繞話題,充分展開想像,用自己的語言對課內事例進行鋪寫,從中透出自己的見識。這種方式在議論文中使得引用更顯自然,論證更加貼切。不是為堆積材料,湊足字數而引用事例,而是能恰到好處的說明觀點;在記敘文中則能使材料“舊話題出新色彩”,形成新見解,新思路,好文章。

例如:話題作文《距離》

歸園田居

我家房後有榆柳成蔭,房前有桃李繽紛。鳥兒在天空鳴叫,細水在山前長流……在這個遠離世事的鄉村,我體味到了生活的美。

很多人都不理解我,說我空學了一肚子學問卻遠離政壇,空有一身清高卻不能為國家做多少貢獻。然而我卻另有苦衷。

正是世俗,把我拒於千里之外;正是這樣,我才選擇離開。然而幸運的是這距離讓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三十年前,我誤入歧途,墜落塵網。那時戰爭紛亂,社會混亂不堪。我也曾想過為國效力,我也曾想過為百姓盡綿薄之力,但是,一個文弱書生又能做什麼?官場被一大堆勢利小人把持著,為了五斗米的官奉,我要對那些宵小折腰;為了“盡職”,我不得不拿手中的鞭子去逼迫那些交不上捐稅的百姓……

這不是我當初的理想,這更不能是我未來要走下去的路!看著百姓痛苦的眼神,看著官場上的污泥濁水,看著日益混亂的時局……我的心碎了,我距離我當初的理想越來越遠了。在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中,我無法坦然:難道沒有一條路,既能為民謀福,又不至於觸怒權貴嗎?沒有。

於是,我選擇離開。

遠離世俗,走近田園。我再也不必去看世俗的種種醜惡,我看到的是噯噯的遠人的村莊,看到的是依依的墟里的炊煙。東籬下,我悠然採菊;南山中,我遊目騁懷……

人是渺小的,身在江湖,很多時候身不由己。人生路上的沉浮很多時候我們無法決定的。為什麼要為不可能的事撞得頭破血流呢?如果距離能帶給你輕鬆,為什麼不選擇離開呢?

以一顆平淡的心體味田園風光,品味農家樂趣,你會發現,距離的變化令你欣喜,在這裡,你能找回自我,你能找回人生的真諦,找到靈魂的家園。

我站在田園中,綠草的氣息夾雜在陣陣微風中,夕陽的餘輝鋪灑在朵朵菊花上。我微笑著,感覺到了從未有過的幸福。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這篇文章完全取材於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寫得靈動智慧,思想深刻。對陶淵明遠離官場,回歸田園,回歸自我本性的分析頗見功力。

建議:在平時學習或複習背誦經典篇目的時候要吃透挖深課文,一篇《歸園田居》道出了陶淵明回歸田園後的輕鬆和喜悅,老師在講解文章的時候必然會補充一些背景材料,在學習中有意識的把這些東西收集起來,貫串起來,深入思考,靈活運用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做學習中的有心人,從課本中可以開掘出很多這樣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