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作文寫作

在國中的語文寫作中,學生可以積累的作文素材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關於國中作文寫作的相關資料,供你參考。

國中作文寫作1:生活中離不開“讓”

讓,是一種文明,是一種道德,是一種文化。翹首回顧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讓”隨處可見。“讓”已流入中國人的血液,注入中國人的骨髓。“讓”,雖只見於細微之處,卻營造了一片充滿陽光的天空。

在公共汽車上,年輕人起身讓座給老人、小孩、婦女。一個渺小的動作,卻深深注入每個人的瞳孔,激盪著每個人的心靈。陽光透過視窗柔和地射進來,多么和諧呀!

田間的小路,狹窄而又曲折地伸向遠方。一山難容二虎,一條小路難容二人,一人站在旁邊的田梗上,等待著另一人的走過。一個輕輕的邁步,方便了他人,快樂了自己,陽光普照大地,照出了人的心靈,照出了人的美德。

“讓”,有時可以製造一份驚喜,一份美好。

今天你或許給某人讓了座,你會覺得今天的旭日東升格外美麗,今日的風格外涼爽,今日的鮮花開得格外爛漫。——“讓”,製造了驚喜。

母親讓出了自己的青春,自己的歲月,自己的全部,換來了子女的平安,子女的青春,子女的幸福。——“讓”,製造了美好。

“讓”使白雲顯得格外飄逸,敞開一片充滿陽光的天空。“讓”的過程如品茶,越品越香濃;“讓”的形式如喝白開水,越飲越單純;“讓”的結果如蜂蜜,一直甜到腳底。

讓滑鼠脫離指尖,你會發現原來書海里也有寶庫;讓憂鬱的心遠離,你會發現原來生活如此美妙;讓飄蕩的心回歸,你會發現原來學習如此有趣。

其“讓”也,足以顯才,足以博贊,足以煉情。讓出一種風度,一種品味,一種人格。“讓”可使扭曲的心靈回歸到正確的軌道,“讓”可使今日的輝煌為明日的發展打下基礎,“讓”可使陰暗的天空充滿陽光並發出迷人的色彩。

你讓,我讓,大家讓,這樣就能營造出“我讓人人,人人讓我”的和諧社會氛圍。沒有“讓”的日子猶如沒有陽光的日子。沒有一隻鳥的樹林不成樹林,沒有一滴水的江河不成江河,沒有一點“讓”的社會不成社會。

國中作文寫作2:親近大海

一直盼望著能夠一覽大海的壯闊,這次終於可以如願以償了。暑假,媽媽帶我來到了美麗的海南。

海南之行的第三天下午,我們來到了三亞大東海,終於可以一睹海的風采了。剛下旅遊車,還沒看到大海,就清楚的聽見了大海的聲音。於是我迫不及待地跑到了海灘上,此時眼前就是無邊無際的大海。在柔軟的金黃色的海灘上走著,三亞漫長的海岸,藍藍的海水,金色的海灘與那無邊的大海組成了美麗的圖景。清涼的海風撲面而來,令人興奮不已。眺望遠處的海面,溫柔而有平靜。遠處那一條細長的線把湛藍的海面和蔚藍的天空連在了一起。

太陽掛在地平線上方,金色的陽光柔和地灑在海面上,恰如流動的熔岩把海與天的交界處染成了一片金黃。脫了鞋,我赤腳漫步在柔軟的海灘上,盡情地享受清涼海風的撫摩,金色陽光的沐浴。在內心深處我聽到了生命之弦正在演奏著激昂奔放的青春舞曲。

“喂,斌斌!起浪了,我們一起去衝浪吧。”不要打擾我,讓我把眼前湛藍色的海盡收眼底。等等!衝浪?一想起海的壯闊,海的博大胸懷,不能不讓人衝動。於是,就迫不及待地換了泳衣,帶著泳圈,奔向大海,投入了海的懷抱,盡情地去享受大海賦予的樂趣。我們手拉著手走到了不太深浪又較大的地方。十幾個人牽著手,在海中拉成了一排。望著遠處的海面,溶身於大海之中,一切煩惱隨之煙消雲散。在這漫長的人生之路,煩惱只不過是天邊的雲霞,生活中的點綴。海面上蕩漾著漣漪。突然,她發了瘋似的,借著海風,推著浪花向我們這兒湧來,越來越近了。大家心裡數著一,二,三,跳!一個浪剛剛過,等我剛回過神來,她又一次發作,借著清涼的海風,再一次卷“浪”重來,她揚著頭向我們重來,一次不肯歇息。

在大海里衝浪,當然免不了嗆幾口海水。海水鹹鹹的,澀澀的,有一丁點兒苦,其中也夾雜著一絲甜味。這是我第一次品嘗到海的味道,感覺是那么的特別。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自然界的力量,不由得有些恐懼,但也只有去與之拼搏才不會被它所吞沒。

在海中衝浪,一會就玩累了。於是,便披著於浴巾走上了海灘。眼睛注視著腳旁,才發現海灘上有好多美麗的貝殼。潔白的貝殼上點綴著棕色的斑點,還有與海水一樣顏色的哩!瞧,那邊還有被潮水衝上岸的粉紅色的海螺,淡綠色的海螺,乳白色的海螺,多種多樣,多姿多彩。我躺在柔軟的海灘上,享受著陽光的沐浴,看著無邊無際,寬廣的大海,還有蔚藍的天空和金黃色的沙灘,這美景實在令人心曠神怡。

太陽漸漸落下,在海天交界處泛起了點點紅霞。天色漸漸暗了下來,我卻久久不願離開。

國中作文寫作3:靈魂的拷問

曾子說過:“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每一個人都需要對靈魂進行拷問,對靈魂的拷問可以去掉我們心靈的邪惡,靈魂才會高尚。在靈魂的拷問中實現自己,才能不斷進步、獲得美德。

我們在靈魂的拷問中發現錯誤,使我們有改正的機會。巴金在“文革”初期被迫不停地寫交代,後來巴金對於這件事十分自責,他這樣說過:“我怎么忘記了當年的承諾?我怎么遠離了自己曾經讚美的人格?我怎么失去了自己的頭腦,失去了自己的思維,甚至自己的語言?”我是可以想像巴金的內心。一次又一次的精神自責,不斷地折磨著巴金。正是這種自責對靈魂的拷問,成了巴金晚年的寫作動力。他直面“文革”對民族帶來的浩劫,直面自己人格曾經出現的扭曲。他願意用真實的寫作,填補一席出現的精神空白。他終於寫出了在當代中國產生巨大影響的《隨想錄》,從此來履行一個知識分子應盡的歷史責任,從而達到了文學和思想的最後高峰。

靈魂的拷問是對前一個階段的總結,每個人都會犯錯,但是只有愚人才會執過不改才能更好的面向未來。德國前維利?勃蘭特,在猶太人死難者紀念碑前的一跪,表示愧疚和懺悔。勃蘭特當眾下跪道歉,表明他承認德國對猶太人犯下的罪行。這是深深痛悔的舉動。但是同是二戰的元兇—日本當局卻通過右翼編篆的歷史教科書,隱瞞歷史,漂白史實,將日本軍國主義從“加害者”變為“受害者”,引發了中韓以及亞洲各國的抗議怒潮。

承認祖輩的戰爭罪責,不但沒有使德國人蒙羞,反而使今天的德國人在歐洲及全球舞台上贏得尊重,可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對靈魂的拷問才能使人生更有價值,我們才能發現自身的缺點與不足,尋找到人生前進的方向;我們才能覓回信心與動力,讓生命展現光彩,一個人,一個團隊,一個國家,都需要進行靈魂的拷問,只有在拷問中我們才能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