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我的母親的作文:出口成章的母親

夜飯,夜飯,吃到鴨子生蛋。

母親吃得慢是出了名的,尤其是晚上吃得慢,一般都要吃一個多小時。我急了,催她,她就會說出上面的話。

據說,鴨子都是半夜生蛋的。如果再催她,說她弄到什麼時候才睡。她又豪邁地說——

早晚睡覺,一齊天亮。

嘖嘖,我的母親是不是挺有才的?說話出口成章,富有哲理性。

母親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今年77歲了,一輩子都沒有離開過土地。一頭花白的頭髮,矮矮的身軀,駝著背,每天依然勞作不休。

她會經常在不經意的言談中,冒出幾句“哲理名言佳句”來。這些“哲理名言佳句”大多押韻,朗朗上口。當我表示驚訝,說她有水平,母親會正色道,我也上過學的。

母親說她14歲上冬學,母親的娘家在許莊西盪,學校在許莊南野。一共上了14天,每天都是上上午半天。後來,她的父親——我的外祖父去世了,只得輟學了。

母親考試時,考了個全班第一。教母親的老師比母親大八、九歲,跟母親同名同姓,也叫許桂蘭,很親熱地稱母親為妹子,說,妹子要好好學,替她這個姐姐爭光。

母親到現在還能背當時學的課文:

講出產,有牛羊,米麥大豆和高粱。

有煤有鋼,中國是個好地方。

母親說她還認得不少字。我估計她只是認得一、二、大、小几個簡單的字。

母親其實上的是掃盲班。

下面我羅列部分從母親那裡聽來的“哲理名言佳句”,更多的收在拙文《母親語錄》里。

大個子門前站,不做都好看;細個子矮冬瓜,活計做掉還挨罵。

人在家裡,船在港里。——落雨天,母親會這么說。我還記得我小時候,每到落雨天,我祖母喜歡說:落大的,坐在家裡;落小的,吃好的。祖母過到八十一歲,在我八歲時去世。

時梅天的草,棒打不倒,腳丫兒還夾三擔草。——母親把梅雨天說成時梅(也可能是霉字)天,這時田裡的雜草瘋長,最難薅。

七月里神鬼天,蓑衣斗篷不離肩。

命上有五升,不要起五更;起了五更,潑掉五升。——跟欲速則不達意思相近。

母親看到孫子——我的兒子學習很辛苦,很心疼,就用這些話勸過。

男人吃飯如虎,女人吃飯如數。——母親再苦再忙,晚上睡的時間再短,從來不午睡。飯吃得慢,其實有一邊吃飯一邊休息的意思。

慢人自有慢人福,沒得慢人路上宿。

田雞跳一丈,嘴還趕不上;癩寶(即癩蛤蟆)拖又拖,到老不挨餓。

我是狗子你是人,翻耙鐵叉搗了你的墳。——一次,父母親像小孩子一樣鬧彆扭,父親詛咒說母親是狗子,母親立即回擊,說了這句話。

母親斥責父親,有時居然會說,把你三分顏色,你就要開染坊!父親比母親大一歲,他沒有母親的才氣,但也有幾句可記,是草三分壯,篾片兒有條槓。民國新邦,不依舊章。

父親現在掛在嘴邊的是,夢壇兒鑽在夢缸兒里。他是覺得自己老是犯糊塗了,當然,有時也是在暗諷母親。

人蠻理不蠻,萬木照青壇。——母親的“哲理名言佳句”我也有聽不懂的,譬如這兩句的下一句,除了萬字大概不錯,其餘四字,我只是按讀音寫在這裡。問母親,她也不知所以然。

母親說,她娘家大媽的大兒子仁高喜歡這么說。這位我應該稱作舅父的許仁高作古十多年了,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差不多就永無考證的可能了(1)。

不管晚上睡得多晚,第二天早上第一個起來的必定是母親。待我們起來時,母親已煮好了早飯。已經年近八十的人,天天都要幹活兒,天天騎著她的三輪車去田裡。平時做得最多的是薅草,總是帶一隻小板凳,可以隨時隨地坐著,是因為已經不能站太久了。

儘管不能站太久,卻不肯拄拐杖。母親說,如果拄了拐杖,她就真的成了七老八十不中用的人了。一般下小雨,淋在身上,母親毫不在乎,依然在田裡,是不肯回來的。

現在的人一淋雨,往往著涼感冒,可見母親的身體有多好。要是勸她歇息,不要太勞累,不要做死了。母親毫不猶豫地回答——

人都是病死的,沒得做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