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長征精神鼓起理想風帆徵文3000字

紅軍長征雖已成為過去,但長征精神永遠不會過時。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弘揚長征精神徵文的內容,歡迎大家查看。

長征精神,參加長征的部隊有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及紅25軍,在紅一方面軍長征之前,開始長征,標誌著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結束,長征精神具有十分豐富的思想內涵,革命的理想信念是長征精神最基本的思想核心,長征的勝利就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崇高理想的勝利。

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間,中國工農紅軍主力自長江南北各革命根據地向陝甘革命根據地的大規模戰略轉移。這次人類歷史上空前未有的戰略大轉移,是1931年初至1935年初統治黨中央長達四年之久的王明左傾冒險主義錯誤所造成的結果,是中國共產黨人糾正這次左傾錯誤,戰勝千難萬險,足以引為自豪的英雄史詩。

參加長征的部隊有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及紅25軍。在紅一方面軍長征之前,尋淮洲、方誌敏等曾率領抗日先遣隊北上,途中被敵包圍而失敗。1934年10月,紅一方面軍主力從瑞金、於都、長汀、寧化等地出發,開始長征。 1935年1月紅軍攻占貴州遵義城,中國共產黨在這裡召開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政治局擴大會議。遵義會議後,紅一方面軍在毛澤東等指揮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順利通過彝族區,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擺脫了數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取得了戰略大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1935年6月到達四川西部的懋功地區與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10月到達陝北吳起鎮,與紅15軍團會師,勝利地完成了任務。

紅2、6軍團於1936年7月到達四川甘孜地區,同紅四方面軍會師。會師後,以紅2、6軍團為主組成紅二方面軍。兩軍會合後,對張國燾的反黨和分裂紅軍的錯誤進行了嚴肅鬥爭。隨後,紅二、四方面軍共同北方,1936年10月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中央紅軍勝利會師。三大主力的會師,標誌著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結束。從此,中國革命開始了一個新局面。長征精神具有十分豐富的思想內涵。從不同的視角觀察,可以有不同的歸納、概括。

第一,理想科學、信念堅定。革命的理想信念是長征精神最基本的思想核心。長征的勝利就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崇高理想的勝利,是無產階級革命理想的勝利。長征初期,由於黨內的“左”傾錯誤,根據地喪失殆盡,中國革命遭受了嚴重挫折。長征開始後,主持中央工作的博古和領導紅軍的李德在戰略退卻中奉行逃跑主義,又造成湘江戰役的慘重失敗,中央紅軍由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為3萬餘人。面對前所未有的嚴峻形勢,黨和紅軍並沒有停止步伐,而是“明知征途有艱險,越是艱險越向前”。他們靠的就是忠誠於革命事業的堅定信念,靠的就是“革命理想高於天”的昂揚鬥志。在長征最困難的時候,紅軍官兵講得最多的一句話是,“只要跟黨走,一定能勝利”。正是憑著這種理想信念,紅軍迅速從初期失利的陰影中擺脫出來,逐步走上勝利的坦途。

第二,英勇頑強、不怕犧牲。革命英雄主義是長征精神的集中反映。紅軍長征是在極為險惡的戰爭硝煙和自然環境下進行的,經歷和承受了中外歷史上罕見的艱難險阻。紅軍將士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成功翻越陡峭險峻、終年積雪的座座高山,跨過浪濤翻滾、暗流涌動的條條江河,穿越沼澤遍布、神秘莫測的茫茫草地,衝破數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而且強健了體魄,磨礪了意志,鍛鍊了作風,提高了戰鬥力。

第三,獨立自主、唯實創新。長征是實事求是精神的經典範例。紅軍之所以被迫進行長征,最直接的是由於王明“左”傾教條主義所造成的嚴重後果。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教條主義者拒絕並壓制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亦步亦趨地跟著嚴重脫離中國實際的共產國際的錯誤指示轉,無視中國革命的現實,無視自己的經驗和理論創造,完全喪失了獨立自主精神,從而也就完全喪失了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的自主權和能力。紅軍長征初期接連受挫的慘痛教訓警示中國共產黨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但中國革命必須從自己的實際出發,創造性地運用馬列主義基本原理,走符合中國國情的道路。遵義會議邁出了我們黨獨立自主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決定性一步,確立了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在關鍵時刻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遵義會議以後,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反對右、反對“左”、堅持正確路線,基於中國國情和紅軍戰略轉移的實際,創造性地實行了一系列新的方針、政策和辦法,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

第四,顧全大局、緊密團結。這是長征勝利的重要保證。作為一次涉及全國各支紅軍部隊和各個根據地的大範圍戰略行動,全黨能否始終保持高度的團結統一,幾支紅軍能否完全置於黨中央的絕對領導之下,是直接關係到黨和紅軍命運和革命事業成敗的大問題。儘管各路紅軍出發的時間、地點、路線不同,但都能從革命的根本利益出發,自覺服從大局,勇於犧牲奉獻,互相配合支持,使長征形成了一個形散神不散的整體,使敵人無法集中兵力於一個方向,根本實現不了各個擊破的圖謀。長征途中,紅軍將士政治上志同道合,思想上同心同德,生活上互幫互助,把戰友當做親人,把部隊當做自己的家,凝結成一個堅不可摧的革命集體。正是這種團結協作、步調一致的精神,使紅軍一步一步走向勝利。 第五,為了民眾、依靠民眾。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是新型的人民軍隊,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唯一宗旨。長征勝利的一條重要原因,就是忠實踐行黨和人民軍隊的根本宗旨,始終把人民利益、民族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處處關心和愛護人民,嚴格執行民眾紀律,贏得了廣大人民民眾的衷心擁護和大力支持。長征是一次圖生存的遠征,軍事上處於無後方無依託、非常險惡的境地,作戰環境和生活條件異常艱苦,但紅軍紀律極為嚴明,不侵占民宅,不違犯禁令,公平買賣,救死扶傷,並且宣傳民眾、組織民眾、武裝民眾,幫助民眾建立革命政權,用人民軍隊的嶄新形象,贏得了勞苦大眾的愛戴。

紅軍長征雖已成為過去,但長征精神永遠不會過時。中國工農紅軍在長征中浴血重生的光輝歷史,為我們留下了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對於我們今天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長征有著許多重要啟示。

一、黨的正確領導是革命、建設和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證。毛澤東在總結長征經驗時指出:“誰使長征勝利的呢?是共產黨。沒有共產黨,這樣的長征是不可能構想的。”長征勝利的歷史經驗昭示我們,無論過去搞革命還是現在搞建設和改革,都必須始終不渝地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堅決維護黨中央的領導權威,這是我們各項事業取得勝利的根本前提。

二,艱苦奮鬥是戰勝一切困難的重要法寶。艱苦奮鬥,玉汝於成。艱苦奮鬥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也是萬里長征留給後人的一個重要啟示。可以說,紅軍長征史就是一部艱苦奮鬥史。長征勝利的寶貴歷史經驗啟示我們,艱苦奮鬥的作風任何時候都不能丟棄,否則,我們黨及其領導的偉大事業就有變色之虞。弘揚長征精神,就必須始終保持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自覺抵制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侵襲,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榮辱觀,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

第三,團結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長征是一曲團結協作的凱歌。長征途中,紅軍將士風雨同舟,生死相依,湧現了數不清顧全大局、團結協作的感人故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同樣離不開團結協作精神。一方面,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來,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戮力同心,形成思想合力和行動合力。另一方面,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作保證。沒有社會各個方面的團結協作,和諧社會就喪失了最基本的條件。因此,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實踐中,我們每個人尤其是各級領導幹部都必須自覺地站在黨的事業全局的高度,識大體,顧大局,明大義,緊密地團結在以xx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一致,團結和帶領民眾共同奮鬥。 第四,與人民民眾的血肉聯繫是黨的事業興旺發達的牢固根基。人民民眾的大力支持和擁護既是紅軍長征勝利的重要原因,也是各項建設事業不斷發展的穩固基礎。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長征中,我們必須始終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永遠保持與人民民眾的血肉聯繫,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真正用來為人民謀利益。我們黨一直得到了全國各族人民的衷心愛戴和高度信賴,尤其是為民、務實、清廉的施政新風範,使人民民眾感受到了黨確實是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