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節的來歷介紹

20xx年寒衣節是幾月幾日

根據上圖可以很清楚的看出20xx年寒衣節的時間是:20xx年11月18號(也就是每年農曆的十月初一)星期六

寒衣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寒衣節與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並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同時,這一天也標誌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父母愛人等為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

寒衣節簡介

據考證,早在周朝時,農曆十月初一是臘祭日,這天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禮記.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臘祭的情形:以獵物為祭品,天子在社壇上祭祀日月星辰眾神,在門閭內祭祀五代祖先,同時慰勞農人,頒布新的作息制度。《詩經.豳風.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說從九月開始天逐漸要冷了。人們該添置禦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稱授衣節。故前代授衣多在夏曆九月,日期不確定。

唐代《唐大詔令集》卷77:唐玄宗天寶二年八月制曰:“禋祀者,所以展誠敬之心,薦新者,所以申霜露之思。是知先王制禮,蓋緣情而感時。……自流火屆期,商風改律,載深追遠,感物增懷,且詩著授衣,令存休浣,在於臣子,猶及恩私,恭事園陵,未標典式。自今以後,每至九月一日,薦衣於寢陵,貽範千載,庶展孝思。且仲夏端午,事無典實,傳之淺俗,遂乃移風,況乎以孝道,人因親設教,感游衣於漢紀,成獻報於禮文,宣示庶僚,令知朕意。”這一詔令直接影響到中國民間拜墓送衣的習俗。由於十月方入冬,九月稍嫌早,這一習俗在宋代便推移到十月朔日。

宋代十月朔的習俗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授衣、祭祀和開爐。呂希哲《歲時雜記》載:“十月朔,京師將校禁衛以上,並賜錦袍。皆服之以謝。……邊防大帥、都漕、正任侯,皆賜錦袍。舊河北、陝西、河東轉運使副無此賜。祖宗朝,有人自陳,乃賜衣襖。諸軍將校皆賜錦袍。”(←授衣)(祭祀→)據《東京夢華錄》記載,東京汴梁九月“下旬即賣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燒戲故也”,至“十月一日”,則“士庶皆出城饗墳,禁中車馬出道者院及西京朝陵。宗室車馬,亦如寒食節”《夢粱錄》記南宋臨安也是“士庶以十月節出郊掃松,祭祀墳塋。內庭車馬,差宗室南班往攢宮行朝陵禮”。《河南程式遺書》云:“拜墳則十月一日拜之,感霜露也。”宋人祀先用“綿球楮衣”,後世稱之為“寒衣”,宋人尚無此稱。

明代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有當時寒衣節的詳細記載:“十月一日,紙肆裁紙五色,作男女衣,長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緘,識其姓字輩行,如寄書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門,曰送寒衣。新喪,白紙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聲十九,男聲十一。”

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送寒衣》上有寒衣節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掃墓,如中元儀。晚夕緘書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帶衣履,於門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寒衣節的來歷介紹

寒衣節的來歷

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送寒衣》上有清代寒衣節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掃墓,如中元儀。晚夕緘書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帶衣履,於門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其實,寒衣節的來歷版本有許多種,下面小編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寒衣節的來歷。

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相傳,秦時江南松江府孟、姜兩家,種葫蘆而得女,取名孟姜女,配夫范杞良。後來,杞良被抓去修筑北疆長城,孟姜女千里尋夫送寒衣,尋到長城腳下,不想丈夫已死,被埋築城牆裡。孟姜女悲憤交加,向長城晝夜痛哭,終於感天動地,哭倒長城,露出丈夫屍骨。千百年來,這段忠貞愛情故事廣為流傳。

孟姜女哭倒長城八百里後,與秦始皇面對面地抗爭,為夫報仇、替己出氣,最後懷抱丈夫遺骨,縱身跳海殉夫。就在跳海的剎那,海上波濤澎湃,緩緩拱起兩方礁石。據說海上姜女墳,海潮再大也不曾沒頂。

由於孟姜女千里尋夫送寒衣的故事,長城內外便將農曆十月初一這天,稱作“寒衣節”。“十月初一燒寒衣”,早已成為北方憑弔已故親人的風俗。

商人促銷伎倆

還有說法,認為“十月一燒寒衣”起源於商人的促銷伎倆。

據不完全可靠訊息,這個精明的商人生逢東漢,乃是造紙術的發明人——蔡倫的大嫂。

這位大嫂芳名慧娘,她見蔡倫造紙有利可圖,就鼓動丈夫蔡莫去向弟弟學造紙。蔡莫是個急性子,工夫還沒學到家,就張羅著開了家造紙店,結果造出來的紙質量低劣,乏人問津,夫妻倆只好對著一屋子的廢紙發愁。

眼見就得關門大吉了,慧娘靈機一動,想出了個鬼主意。

一天深夜,驚天動地的鬼哭聲衝出了蔡家大院。鄰居們嚇得不輕,次日一早,趕緊跑過來探問究竟,這才知道慧娘昨晚暴病身亡。只見當屋一口棺材,蔡莫一邊哭訴,一邊燒紙。燒著燒著,棺材裡忽然傳出了響聲,慧娘的聲音在裡面叫道:“開門!快開門!我回來了!”眾人呆若木雞,好半天才回過神兒來,上前打開了棺蓋。只見一個女人跳出棺來,可不是慧娘是誰?

那慧娘搖頭晃腦,高聲唱道:“陽間錢路通四海,紙在陰間是錢財,不是丈夫把錢燒,誰肯放我回家來!”她告訴眾人,她死後到了陰間,閻王發配她推磨。她拿丈夫送的紙錢買通了眾小鬼,小鬼們都爭著替她推磨——有錢能使鬼推磨啊!她又拿錢賄賂閻王,閻王就放她回來了。

蔡莫裝出一副莫名其妙的樣子,說:“我沒給你送錢啊!”慧娘指著燃燒的紙堆說:“那就是錢!在陰間,全靠這玩意兒換吃換喝。”蔡莫一聽,馬上又抱了兩捆紙來燒,說是讓陰間的爹娘少受點苦。

夫妻倆合演的這一出雙簧,可讓鄰居們上了大當!眾人見紙錢竟有讓人死而復生的妙用,紛紛掏錢買紙去燒。一傳十,十傳百,不出幾天,蔡莫家囤積的紙張就賣光了。由於慧娘還陽的那天是十月初一,後世的人們便都在這天上墳燒紙,祭奠死者。

這兩個傳說一悲一喜,道具雖有不同(一個是燒棉衣,一個是燒紙錢),卻都是拿死人做文章,撥的都是人們心中那根親情弦。

江蘇“紅豆飯”傳說

後人把十月初一當悼亡節來過時,以紅豆飯為奠。迄今江蘇大豐一帶還有個傳說,大意為:從前有個放牛娃,因與地主抗爭,被地主砍死,鮮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飯染得通紅。這一天正是十月初一。此後,窮人在十月初一都要吃紅豆飯紀念他,尚有童謠為證:"十月朝,看牛娃兒往家跑;如若不肯走,地主摑你三犁擔子一薄刀。"

寒衣節的由來

農曆十月在古代是一個重要的月份,此時正是稻穀收穫進倉之際,“是月也,天子始裘”(《禮記·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儀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經來臨。相傳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稱帝,為了顯示順應天時,在十月初一這天早朝,行“授衣”之禮,並把剛收穫的赤豆、糯米做成熱羹賜給群臣嘗新。南京民諺說:“十月朝、穿棉襖,吃豆羹、禦寒冷。”“寒衣節”由此而來。人們還在加衣避寒的同時,也將冬衣捎給遠在外地戍邊、經商、求學的遊子,以示牽掛和關懷。

據考證,早在周朝時,農曆十月初一是臘祭日,這天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禮記.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臘祭的情形:以獵物為祭品,天子在社壇上祭祀日月星辰眾神,在門閭內祭祀五代祖先,同時慰勞農人,頒布新的作息制度。

《詩經.豳風.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說從九月開始天逐漸要冷了。人們該添置禦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稱授衣節。故前代授衣多在夏曆九月,日期不確定。《唐大詔令集》卷77:唐玄宗天寶二年八月制曰:“禋祀者,所以展誠敬之心,薦新者,所以申霜露之思。是知先王制禮,蓋緣情而感時。……自流火屆期,商風改律,載深追遠,感物增懷,且詩著授衣,令存休浣,在於臣子,猶及恩私,恭事園陵,未標典式。自今以後,每至九月一日,薦衣於寢陵,貽範千載,庶展孝思。且仲夏端午,事無典實,傳之淺俗,遂乃移風,況乎以孝道,人因親設教,感游衣於漢紀,成獻報於禮文,宣示庶僚,令知朕意。”這一詔令直接影響到民間拜墓送衣的習俗。由於十月方入冬,九月稍嫌早,這一習俗在宋代便推移到十月朔日。

宋代十月朔的習俗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授衣、祭祀和開爐。呂希哲《歲時雜記》載:“十月朔,京師將校禁衛以上,並賜錦袍。皆服之以謝。……邊防大帥、都漕、正任侯,皆賜錦袍。舊河北、陝西、河東轉運使副無此賜。祖宗朝,有人自陳,乃賜衣襖。諸軍將校皆賜錦袍。”(←授衣)(祭祀→)據《東京夢華錄》記載,東京汴梁九月“下旬即賣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燒戲故也”,至“十月一日”,則“士庶皆出城饗墳,禁中車馬出道者院及西京朝陵。宗室車馬,亦如寒食節”《夢粱錄》記南宋臨安也是“士庶以十月節出郊掃松,祭祀墳塋。內庭車馬,差宗室南班往攢宮行朝陵禮”。《河南程式遺書》云:“拜墳則十月一日拜之,感霜露也。”宋人祀先用“綿球楮衣”,後世稱之為“寒衣”,宋人尚無此稱。

明代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有當時寒衣節的詳細記載:“十月一日,紙肆裁紙五色,作男女衣,長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緘,識其姓字輩行,如寄書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門,曰送寒衣。新喪,白紙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聲十九,男聲十一。”

寒衣節的傳說

每年農曆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又稱“祭祖節”,亦稱冥陰節,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為其送寒衣。它與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並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

關於寒衣節的來歷,主要有以下傳說。

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給死人送衣服這一習俗,據說是由孟姜女首開先河。

相傳,秦始皇時期江南孟家灣住著位孟員外,老夫妻相敬如賓,親密無間,常常在後花園賦詩作畫。有一年老員外在假山旁種了棵葫蘆,枝蔓粗壯,葉子繁茂,有的蔓竟順牆爬到隔壁姜家。串到姜家的蔓結了個大葫蘆。到秋後,老員外對姜家說:“將葫蘆剖兩半,你家一半我家一半。不料葫蘆里有個白胖胖十分可愛女娃娃,經協商由孟家扶養,取名孟姜女。光陰荏苒,轉眼,這女孩就到了十八歲,長得婷婷玉立,知書達理。一天孟姜女在花園池塘邊打撈落水的扇子,恰巧被逃避徭役、躲在花園樹叢里的范喜良看見。喜良是個英俊青年,孟家就招他為婿。不料,正當兩人拜堂成親之時,追兵趕到,將范喜良抓到北方去修萬里長城。孟姜女日夜思念丈夫,悲痛萬分。有一天,江南飄著雪花,朔風陣陣,孟姜女打了個寒顫,心想幾年來丈夫的衣服早已磨破了,哪能敵得住北方凜冽寒風,便決心給丈夫做身寒衣親自送去。於是棉花厚厚地絮、針線密密地縫,把思念丈夫的一片深情縫進寒衣里。寒衣做好了,她告別父母,背著寒衣,踏上千里迢迢送衣的路途。一路上,有時陰雨連綿,泥濘遍地,步履艱難;有時狂風驟起,飛沙走石,天昏地暗;有時山高路險,荊棘叢生,猛獸出沒;有時大雪紛飛,冰天雪地,寒風刺骨。儘管歷經艱險,但孟姜女心頭仍抱著一個堅定信念:儘快讓丈夫穿上寒衣。可是,當孟姜女來到長城腳下,才得知,丈夫范喜良在一年前的冬天,活活地累死了,屍骨就埋在萬里長城底下。孟姜女一聽,不禁放聲大哭。她邊哭邊雙手拍打城牆,高喊著“范喜良”的名字,孟姜女哭一陣慘死的丈夫,罵一陣殘酷的暴君。突然,天空中風暴嘶吼,大海上怒濤翻滾,緊接著,天崩地裂一聲巨響,一段萬里長城塌了,從裡面露出一具白骨。孟姜女守著這白骨一連哭了七天七夜,之後將寒衣燒掉,只見那寒衣緩緩飄起,又漸漸下落,圍著孟姜女轉了三圈,之後便穩穩落下,覆蓋在白骨上……

孟姜女萬里尋夫送寒衣的故事,在長城內外廣泛流傳。有一首民歌這樣唱道:“十月里鞭蓉十月一,家家戶戶縫寒衣,人家丈夫把寒衣換,孟姜女萬里尋夫送寒衣。”

長城內外的父老鄉親便將農曆十月一日孟姜女送寒衣的這一天,稱為“寒衣節”,之後,相沿成習。每逢十月初一,人們都要用五色彩紙剪裁寒衣,到墳頭上將其燒給死去的親人;也有人將剪制的寒衣,懸掛在小樹枝上或插在墳頭。這么做,雖然具有明顯的封建迷信色彩,但另一方面也寄託了人們對故去親人的緬懷之情。

蔡倫大嫂的促銷手段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十月一,燒寒衣”起源於商人的促銷伎倆。而這個精明的東漢商人,乃造紙術的發明人蔡倫的大嫂。

這位大嫂芳名慧娘,她見蔡倫造紙有利可圖,就鼓動丈夫蔡莫去向弟弟學造紙。蔡莫是個急性子,功夫還沒學到家,就張羅著開了家造紙店,結果造出來的紙質量低劣,乏人問津,夫妻倆只好對著一屋子的廢紙發愁。眼見就得關門大吉了,慧娘靈機一動,想出了個鬼主意。

一天深夜,驚天動地的哭聲從蔡家大院傳出。鄰居們嚇得不輕,次日一早,趕緊跑過來探問究竟,這才知道慧娘昨晚暴病身亡。只見當屋一口棺材,蔡莫一邊哭訴,一邊燒紙。燒著燒著,棺材裡忽然傳出了響聲,只聽慧娘的聲音在裡面叫道:“開門!快開門!我回來了!”眾人呆若木雞,好半天才回過神來,連忙打開了棺蓋。一個女人跳出棺來,那不是慧娘是誰?只見慧娘搖頭晃腦,高聲唱道:“陽間錢路通四海,紙在陰間是錢財,不是丈夫把錢燒,誰肯放我回家來!”她告訴眾人,她死後到了陰間,閻王發配她推磨。她拿丈夫送的紙錢買通了眾小鬼,小鬼們都爭著替她推磨——有錢能使鬼推磨啊!她又拿錢賄賂閻王,閻王就放她回來了。一旁的蔡莫則裝出一副莫名其妙的樣子,說:“我沒給你送錢啊!”慧娘指著燃燒的紙堆說:“那就是錢!在陰間,全靠這玩意兒換吃換喝呢。”蔡莫一聽,馬上又抱了兩捆紙來燒,說是讓陰間的爹娘少受點苦。

夫妻倆合演的這一出雙簧,可讓鄰居們上了大當!眾人見紙錢竟有讓人死而復生的妙用,便紛紛掏錢買紙去燒。一傳十,十傳百,不出幾天,蔡莫家囤積的紙張就賣光了。由於慧娘“還陽”的那天是十月初一,後世的人們便都在這天上墳燒紙,祭奠死者。

以上這兩個傳說一悲一喜,道具雖有不同——一個是燒棉衣,一個是燒紙錢,卻都是拿死人做文章,撥的都是人們心中的那根親情弦。

朱元璋“授衣”傳說

農曆十月在古代是一個重要的月份,此時正是稻穀收穫進倉之際,“是月也,天子始裘”(《禮記·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儀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經來臨。相傳,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稱帝,為了顯示順應天時,他在十月初一這天早朝時,行“授衣”之禮,並把剛收穫的赤豆、糯米做成熱羹賜給群臣嘗新。南京民諺曰:“十月朝,穿棉襖,吃豆羹,禦寒冷。”“寒衣節”由此而來。人們在加衣避寒的同時,還將冬衣捎給遠在外地戍邊、經商、求學的遊子,以示牽掛和關懷。

寒衣節祭祀習俗

古代,秋天新收後,為緬懷先人,祈求來年豐收,民間有祭祀祖宗的習俗,這一習俗與秋天的很多民俗節日均有聯繫。古人在十月初一,用黍等農作物祭祀祖先,後演變為家祭、墓祭等多種形式。現今江南部分地區,猶存十月初一祭新墳的習俗;十月初一燒送寒衣,祭祀親人的風俗,現多見於北方民間。

燒寒衣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後氣候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稱為“燒衣節”。

準備供品

一般在上午進行。供品張羅好後,家人打發小孩到街上買一些五色紙及冥幣、香箔備用。五色紙乃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薄薄的,有的中間還夾有棉花。晌午吃過飯,主婦把鍋台收拾乾淨,叫齊一家人,這就可以上墳燒寒衣了。

進行拜祭

到了墳前,焚香點蠟,把餃子等供品擺放齊整,一家人輪番下跪磕頭;然後在墳頭劃一個圓圈,將五色紙、冥幣置於圈內,點火焚燒。有的人家不但燒冥幣,還燒用五色紙糊成的豪宅、汽車等“奢侈品”,一邊燒,一邊念叨:“某某呀,你活著時辛苦操勞,死了就好好享福吧,住豪宅,開寶馬,風風光光,氣死閻王!”生怕親人在陰曹地府過不上好日子。

還有的人家,在墳頭劃圓圈時,不忘在旁邊另加個圓圈。其用意乃在救濟那些無人祭奠的孤魂野鬼,以免他們窮極生惡,搶走自家祖先的衣物。

禁忌事項

凡屬送給死者的衣物、冥鈔諸物,都必須燒焚,只有燒的乾乾淨淨,這些陽世的紙張,才能轉化為陰曹地府的綢緞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銀銅錢。只要有一點沒有燒盡,就前功盡棄、亡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燒寒衣,要特別認真細緻。這種行動反映了生者對亡人的哀思與崇敬,屬於一種精神上的寄託。

漢族民間送寒衣時,還講究在十字路口焚燒一些五色紙,象徵布帛類。用意是救濟那些無人祭祖的絕戶孤魂,以免給親人送去的過冬用物被他們搶去。

焚燒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墳前進行,講究在太陽出山前上墳。有的地方習慣在門前焚燒祭物。雁北許多地方及晉中的平遙等縣,傍晚婦女要在門外放聲大哭。臨縣舊日傳有一詩:“粘紙成衣費剪裁,凌晨燒去化灰埃。禦寒泉台果否用?但聞悲聲順耳來!”既描述了送寒衣的情景,又對其傳說效應提出了質疑。兒女們守孝,穿三年孝服。孝滿之年的十月初一日換穿常服。先人的遷墳合葬等儀式,漢族民間也總是習慣在十月一日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