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興趣進行到底作文

兒童文化的核心是什麼?有人歸納為是一種自由的遊戲精神。這不無道理。它追求一種自由創造的精神、平等的精神、非功利的合作精神;追求一種快樂的學習和生活過程,它成為兒童快樂的來源和本質。它啟迪兒童智慧,釋放活力,發展自由創造的能力。它照看的是兒童內心的自由、愉悅和本真。作為兒童文化的重頭戲,習作和習作教學,自然也離不開玩,離不開遊戲。

一、遊戲能驅趕學生習作時的恐懼。

蕭伯納說,英國人終身不讀莎士比亞,不是人民否定作家,而是幼年時,老師逼迫他們背誦的結果。我們要讓學生在習作園地中自由地棲息,就不能不讓學生輕鬆地去讀,去寫,去玩。玩是孩子的天性,遊戲作文正是適應了兒童的這種心理特點,讓孩子玩了寫,寫了玩,玩玩寫寫,寫寫玩玩,把歡樂帶進習作的天地。一堂狀物作文課上,教師一改以往的教學模式,提議和學生玩一個“猜水果”的遊戲,由學生們通過向老師提出一系列問題,然後從中尋找蛛絲馬跡,從而猜測它是哪種水果。接著通過觀察、品嘗,進一步了解它。課堂上笑聲不斷,遊戲使孩子們放開他們的手腳,放開他們的思緒,忘記自己在進行學習,忘記課堂,忘記了習作的負擔。可退一步想,假如抽去“猜”這箇中介再變為老師寫作目的性的教育,變成寫作知識技巧的指導,還能看到這情景嗎?

二、遊戲能激活學生觀察、思維和表達的潛能,幫助學生獲得真切的認識。

把學生喜聞樂見的遊戲帶進課堂,是被實踐證明的,是學生觀察思維表達訓練的最佳形式。對於兒童來說玩和學本來就是一體化的,在玩中獲得的認識更真實更自然。當孩子們聽說做遊戲,最遲鈍的孩子眼裡也會放出光來。歡樂的遊戲極自然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專注的觀察力、歡快積極的心情,導致學生大腦思維的興奮。一堂“吹泡泡”遊戲作文課上,學生們在教室里進行創意吹泡泡比賽。孩子們圍繞著吹泡泡的姿勢是什麼樣子的?吹成了什麼樣子的泡泡?吹泡泡的同學是什麼樣子的?邊玩邊說。在遊戲過程中,學生們饒有興趣地觀察、遐想、體驗、感受,老師創設的活動情景激活了學生腦海里積累的語言,勢必“情動而辭發”。這時要表達的,包括遊戲過程、令人振奮的情景、切身的感受,有條理地說出來或寫出來。其實這就是在進行說話、寫話、習作的訓練。聽著孩子精彩的發言,看著孩子神采奕奕的表情,誰又能說,說話難、習作難呢?

三、遊戲能讓學生在習作過程中自覺、快樂地探究發現。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遊戲本身就是一個學習過程,一個由好奇心驅動的探索過程,一個兒童、夥伴與對象高度互動的交流過程。而這些正是我們習作改革苦心孤詣所追求的。在習作課上,玩過“神奇的紙橋”的學生,解決了一張a4紙承受幾本語文書的問題,發現了受力面積和重力的關係;玩過“削蘋果”活動的學生,發現沒有果皮的果實水分蒸發的速度會很快,容易腐爛,知道了植物果皮的作用;玩過“雞蛋跳舞”實驗的學生,學會了怎樣讓沉在杯底的雞蛋浮起來,明白了在水中加入鹽能增加水的浮力的道理。遊戲僅僅讓孩子積累了有趣的寫作素材,還啟迪了孩子們在玩中不斷發現,不斷更新,不斷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