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村官扶貧工作日記三篇

篇一

這是一個陽光明媚的冬末,為了能使兩批建檔立卡戶、一批非建檔立卡戶的鞏固提升產業發展項目的資金能夠及時的*農戶卡上,今天我們打算把還未驗收的閉利色村三個民小組的產業驗收完成,吃過午飯,我們一行八人騎著5輛機車,帶上事先準備好的驗收名單、驗收表、小黑板出發了。

閉利色三個村民小組此次涉及20xx年第一、二批建檔立卡貧困戶鞏固提升產業發展項目實施農戶19戶,非建檔立卡貧困戶產業發展項目實施農戶9戶,前幾天驗收其他村民小組時已經驗收了10戶,所以我們每組分的6戶,我和工作隊長、一位鄉工作組隊員一組。

半個多小時後,我們到了目的地,開始了產業的驗收。我們來到其中一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家中,這一戶人家有兩個人,兒子和老母親,現在家中只有63歲的老母親,兒子31歲在外務工,老人家還患有慢性疾病。當我們走進他家院子時看到了滿院子的雞,還有三間圈裡關著大大小小十多頭豬,這些都是老人一個人在餵養,看到這些我們看到了他家脫貧致富的希望,老人在用自己的雙手改變家庭的困境,老人家如此勤勞,她的兒子又能差到哪裡去。

另外一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享受的第二批鞏固提升產業發展項目能繁母豬3頭,當我們到他家,問他買好的豬呢,他指指豬圈然後告訴我們:現在只在著一頭了,這幾個豬買的不好,才買來幾天就死了兩個。聽著他說話的語氣,還真是有點悲傷,一兩千塊錢對於有些人來說算不上什麼,但是對於山區的貧困戶來說,這可能就是他們一兩個月的一伙食呀!當我們問他三頭豬你還養不養了,是幫你把這頭驗收了還是怎么說?他說:怎么會不養呢,我們要好好養呢,現在政策這么好,各級政府這種關心我們,我們要好好養呢。等下個街子,我買好了給你們打電話,真是不好意思了,給你們白跑一趟了,過幾天還要麻煩你們。我從他們的話中我聽到了感恩,他知道感謝別人的關心。

短短的三個多小時我們完成了今天的任務,在驗收的過程中讓我覺得我們這久以來的工作沒有白費,他們的感恩之心,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財富的思想不是我們追求的嗎?扶貧扶志,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告別思想貧瘠,用自己的雙手實現致富小康”。(作者為雲南大理州巍山縣五印鄉新民村委會大學生村官)

篇二

清晨7:30分許,天蒙蒙亮,冬日裡寒風刺骨,此時老書記已冒著嚴寒從5公里外的家中騎著機車來到村委會。老書記的這股實幹精神一直鼓舞著我。“小吳,我們出發吧”,話音剛落,我便用車載著老書記和他一起入戶調查了。

今天所走訪的是7公里外的三折箐村民小組。來到村子最遠的一戶人家裡,戶主余大哥正在用包穀桿餵著牲口。見到我們,便熱情的上來迎接。作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余大哥心中時刻感激著村幹部,感激著黨的好政策。院子裡堆放著金*的包穀,家中房屋雖不豪華,但比起以前好得多了,感覺更為寬敞明亮。

第一次到余大哥家中,已是三年前的一個夜晚,那時我剛到洛琅村擔任大學生村官,由於背井離鄉,對交通環境不太熟悉,客車停留在三折箐村和隔壁村莊之間使我無法回村,是余大哥騎著機車把我接回他家中。那時他家裡的環境不容樂觀,家中產業發展也少,其中一個兒子還患有腦癱,常年醫藥費開銷不少,令人心痛。而今天再次去到他家中時,他臉上不再愁眉苦臉,我由衷地替他高興。老書記一面交流一面了解余大哥家中的真實情況。由於健康扶貧政策,余大哥家中醫藥費問題得到解決,縣內住院先診療後付費,每天還有30元生活費、護理費補助,在鄉鎮內衛生院住院也有15元的補助,報銷比例從原來的50%提高到80%。家裡除了包穀還種起了甘蔗,甘蔗渣還可以釀酒、榨糖銷售,增加了收入。余大哥介紹道:“20xx年玉米產量20噸,甘蔗渣酒銷售約3萬元,養羊4隻,每隻1200元,豬10頭……”受益的還有教育扶貧,老書記解釋道:現在建檔立卡戶脫貧不脫政策,我縣對義務教育階段的建檔立卡戶子女實行“兩免一補”,縣內就讀的每生每年還有500元的補助,高中階段每生每年800元的補助,就算讀到大學和研究生,學費生活費也有保障。說到這裡,余大哥心裡的石頭也放下了,不必再擔心家中子女的讀書費用。在寒冷的山尖,我感到心裡也暖洋洋呢。黨的政策在最後一公里路上發揮作用,村民也懂得感黨恩、跟黨走,生活一天天富裕起來,真正實現“兩不愁、三保障”,這不正是我們大學生村官到農村工作的初衷嗎?

三年時光恍然如夢,一份看似質樸又偏遠的工作,一段看似沉默又寂寥的青春,一程看似簡單卻別致的人生。假如當初沒有選擇來到農村,又怎能體會到身體裡那股奉獻基層、滿腔熱血的沸騰?怎能品味到自己的心靈從繁華到遙遠村莊的冰冷,再從孤獨寂寞到碩果纍纍的喜悅和成長?又怎能透過一雙雙樸實的雙眸看穿村民悵惘眼神中的希望之光,又怎能看清那一雙雙粗糙的雙手背後的辛勞與願望?如今,村民的生活一天天變好,使我更加堅定紮根農村工作的信心和為人民服務的信念。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共產黨的奮鬥目標。”作為一名大學生村官,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我們不一定能做出多么轟轟烈烈的事跡,但可以竭盡全力為村民辦好每一件小事,切實將黨的政策在最後一公里路上落實到位、發揮作用,在黨組織的帶領下幫助貧困戶早日脫貧,過上小康生活,這是我們的責任擔當、使命所在。(作者為雲南省大理州鶴慶縣龍開口鎮洛琅村委會大學生村官)

篇三

最近的天氣,早晚冷得縮成一團,中午又大太陽曬得不行,天氣變化如小娃娃的臉。

當我們大家正在討論近期工作的時候,新發村的白子壯拿著一個殘疾證氣憤地走了進來。“你們為什麼要給我辦殘疾證,還給我發殘疾人補貼?”一時把我們大家都震住了,“白大哥,究竟怎么回事?你跟我們講講”“你們看,這個殘疾證,我自己都不知道是什麼時候辦理的,還是精神殘疾證”聽了這些,副主任解釋到“這個事情其實是白大娘,你的母親前來辦理的,當時有醫學證明,也符合相關辦理程式,村委會就給你家開具了證明,前去殘聯辦理”“這個事情我也不清楚,我也不知道我母親怎么弄來的證明,但是這個殘疾補貼,我不能領,我自己有手有腳的,也出去做工,有著收入”,“這樣的話,白大哥,你重新做一個醫學鑑定,然後去殘聯辦理相關的手續就可以了”。

待白大哥走後,我們針對他家的情況進行討論,跟現在的部分民眾相比,他家實在難得,現在很多人都爭戴“貧困戶”的帽子,就想著依靠政策幫扶,依賴救助,自己坐享其成,還沒有完全從“要我脫貧”的思想轉換到“我要脫貧”。像白大哥家這種情況應該被廣泛的宣傳開來,貧困戶要依靠自身努力脫貧致富奔小康,不能再有“等靠要”的思想,才能如期實現脫貧摘帽。(作者為雲南彌渡縣寅街鎮河東村委會大學生村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