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最新駐村幹部走訪記錄民情日記

駐村幹部走訪記錄民情日記

如何更好地改善民生、辦好實事,讓農民民眾更多地享受到改革發展成果,是我此次走訪的一個重點。

為了更好地傾聽民聲、了解民意,我在姚山村和濱河社區,分別召開了村(社區)幹部和村民(居民)座談會,針對農村教育、基礎設施、就業就醫、養老保障、農民增收等方面,大家提出了許多好的意見和建議。

針對這些意見和建議,我逐一進行了答覆,對6件民眾比較關注、影響民眾生產生活的問題,進行現場查看,分別給靈璧縣政府和供電、民政、教育、衛生、農機等部門主要負責同志通了電話,並就有關具體事宜作了詳細安排,提出了明確要求。一是關於農村安全用電問題,建議供電部門儘快提供整修方案,增大電容,抓緊施工。二是關於村衛生室條件差問題,建議由衛生部門協調解決,幫助姚山村建一所標準的衛生室,解決農民民眾看病難問題。三是關於建立完小問題,建議教育部門儘快研究規劃,爭取幫助姚山村建一所完全國小,解決孩子們上學難問題;四是關於五保戶集中供養問題,建議民政部門納入工作計畫,幫助姚山村建一所敬老院,解決全村21個五保戶集中養老問題。五是關於建立農機服務場地問題,建議農機部門牽頭指導,協調解決。六是關於失地農民生計保障問題,建議縣鎮兩級政府儘快制定規劃,積極推進濱河社區農貿市場建設,分派攤位給失地農民,擴大他們收入來源。六件涉及民眾切身利益實事的現場答覆和解決,使鎮村(社區)幹部精神受到振奮,廣大民眾較為滿意。

近年來,雖然全市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是發展水平相對滯後,民生普惠程度還很不夠,民眾呼聲依然很高。做好新形勢下的民眾工作,要注重解決實際問題,民生就是老百姓的實際。只有解決好人民民眾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才能抓住做好民眾工作的主要矛盾。我們必須牢固樹立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像落實經濟指標一樣落實民生指標,切實把改善民生工作具體化、責任化、制度化,下大力氣解決好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讓廣大民眾的物質生活更加豐富、文化生活更加充實,不斷增強社會和諧度、公眾滿意度和百姓幸福感,真正讓廣大人民民眾生活年年都有新變化,一年更比一年好。

基層幹部一定要滿懷激情地帶領民眾致富

在此次駐點走訪中,我一直在思考著,如何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如何促進農民增收?如何加快農村經濟發展?並圍繞這些問題和村幹部及部分民眾進行了座談。

我所走訪的姚山村,位於靈璧縣婁莊鎮南部,於20xx年5月村級規模調整時由姚山村和龍汪村合併而成,轄17個自然莊,22個村民小組,全村1012戶,4630人,耕地面積10799畝,黨員115名。在今年村兩委換屆中,共選出村“兩委”幹部7名,大都是致富能手。其中村黨總支書記陳其林是客運大戶,家有6輛客車,年收入100多萬元;青年書記趙躍擁有一家漁具廠,年收入30多萬元;村文書王趙是個經商大戶,在村內經營一家超市,年收入10餘萬元。在村兩委幹部的帶動下,全村湧現出種植大戶21戶,養殖大戶38戶,戶均收入都在10萬元以上。

在和民眾座談時,他們對村兩委班子致富帶動能力給予了充分肯定,他們反映的問題和村幹部反映的問題十分相似。特別值得我高興的是,剛選出的村兩委班子,個個都有一種帶領民眾發展致富的強烈願望。村書記陳其林這樣說:“我們村兩委幾個人,工資雖然低,但我們有幹勁、不怕苦、不怕累。當前,我們最困惑的就是怎樣帶領民眾致富”。他淳樸的語言、真摯的感情、創業的願望深深地感染著我。如果每個幹部都能像陳其林這樣想,把帶領民眾致富放在心裡,把民眾事當作自家事,事情就一定會辦好,共同致富步伐就一定會加快。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圍繞拓寬農民收入渠道,提高收入水平,一直在不懈努力和探索。就目前來看,無非是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積極推進鄉村工業,著力支持創業、擴大就業,但具體到每一村每一家,應該說各有各的不同、大有文章可做。經過和村幹部共同探討研究,從姚山村目前情況看,就要使三個產業成為該村發展經濟、致富農民的主要方向:一是種植業,抓好優質麥種培育和優質品種連片種植,統一種植、統一收購、統一銷售;二是養殖業,大力引進養殖大戶或企業,把分散的一家一戶過小的養殖模式變成“公司+農戶”的規模養殖模式;三是設施農業,成立蔬菜大棚公司,種植反季節蔬菜,發展優質高效農業。村幹部紛紛表示,要緊緊圍繞這一發展思路,積極引導民眾加大產業調整力度,大力推進土地流轉,不斷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提高民眾收入。我想只要村兩委班子能夠堅持既定發展思路不動搖,充分發揮本地的特色優勢,聚民心、抓產業、上項目、求突破,滿懷激情地帶領民眾共同致富,就一定會闖出一條新路,讓民眾早日走上小康之路。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兩天的走訪慰問,我

我的收穫是,吃了農家飯、住了農家屋、敘了農家事,真正傾聽了一線的聲音、知曉了一線的期盼、了解了一線的艱辛。同時,這次進村入戶的效果遠遠超過了我的預想,讓我有幾個沒想到:一是沒想到老百姓對幹部下基層這么歡迎,這不僅說明了廣大農民民眾打心眼裡盼望黨和政府真心傾聽民眾呼聲,也表明了這次省市開展的“書記帶頭大走訪活動”是必要的、及時的;二是沒想到老百姓對黨和政府這么信任,說明了這幾年黨的惠農政策不僅深入人心,而且總體落實情況是較好的,要繼續把黨的農村政策執行好、落實好;三是沒想到老百姓對我們當前工作中的問題提得這么切中要害,說明老百姓的眼睛不僅是雪亮的,始終在關注著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而且老百姓思維活躍、眼界開闊,關心、關注並在思考本地甚至全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問題;四是沒想到老百姓這么通情達理,在對當前很多工作提出意見建議的同時,也表達了一份真摯的理解與支持,讓我們感到廣大農民始終對黨委政府寄託著期盼和厚望。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作為黨員領導幹部,無論居於何職,都要經常深入基層走訪民眾了解民情,都要經常想一想在我們手上乾成了哪些實事,是不是做到了恪盡職守,怎么才能不辜負組織和人民寄予的厚望。我想,只要我們對事業負責、對民眾負責,牢記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在紮根基層中汲取發展的動力源泉,做到既“身”入基層,又“心”入百姓,就一定能夠在服務百姓上做出新業績,在推動發展富民上做出新貢獻。

駐村幹部走訪記錄民情日記

今天是車步趕圩的日子,也是中圳村的“圩日”,因為這一天,中圳新的村部就要正式啟用了!這真是值得紀念的一天。

20xx年,在駐村的一年多時間裡,我們工作組主要以民眾關注的焦點為“三送”工作的突破口,辦實事,惠民生。通過籌資興修水利、道路等基礎設施,我們在中圳村建設新村部的問題上也積極表示會盡力量幫助中圳村一年內完成新村部主體建設。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為儘快完成這一任務,我們就建設新村部事宜進行了公開承諾,接受民眾監督。構想是如此美好,但過程卻總如此艱辛。在新村部建設預算中,除了上級配套的幾萬元資金,仍差20餘萬元資金缺口,20萬的資金籌措任務,我相信對任何一個部門而言,都是一個艱巨的任務。為了儘早啟動工程,工作組和村幹部想盡了一切辦法,帶頭捐一點、通過私人感情向老闆討一點,向社會募集一點……在籌資的過程中,我們碰過壁、遇到過冷臉,但我們最終堅持下來了。今天,終於看到了累累碩果。

為了向村里表示祝賀,我們選派了5名幹部趕赴中圳。剛一進村,就聽到了喜慶的歌聲,遠遠地還看見了新村部樓頂飄揚的彩旗,大門口還聚集很不少民眾,都是幫村里招呼客人的。從他們的笑容里,我看到更多的是希望,是整箇中圳村的希望。遠遠地望著這棟辦公樓,還有這群質樸的人們,那時的心情,欣喜與感動並存。

望著大門前自己選定的對聯,我凝視良久。不光是欣賞書法者瀟灑的筆鋒,更是在體會聯中的含義。正如此聯所書:中華錦繡育千秋人傑,圳成水流潤萬栽物豐。

願中圳的明天更美好!!

駐村幹部走訪記錄民情日記

7月24日

敬老院的笑聲

準備改造敬老院,晚飯後和書記去那裡看看。

老人們剛吃過飯,在院子裡坐著閒聊,笑聲不斷,一副安享晚年的狀態。和老人們聊了幾句,問了他們的生活狀況,都說比較滿意,一個勁說黨的政策好。是的,沒有共產黨的好政策,這些老人是無法享受這種衣食無憂的好日子的,我相信他們對黨的感激是發自內心的真誠的情感。聽說一個老人前段時間出去因為車禍受傷,臥床差不到兩月了,看樣子傷得不輕,一直是和他同住一室的那個老人在照顧,給他抬飯送水敷中草藥,包括倒屎倒尿。一個老人告訴我,受傷的老人脾氣很古怪,照顧他的老人以前經常受他的氣,只要出來晚了回去,他就把門反鎖不讓進去,現在他躺在床上起不來,這個老人能夠不計前嫌細心地照顧他不容易,而且兩個老人的年齡也相差不大,估計受傷的老人也知道慚愧了,默默地聽其他老人給我們說他曾經的不是,一句話也不說。我聽了很感慨,告訴那位善良的老人,好人終究有好報,在一起就該相互幫助照應。那老人很樸實,只是笑著嗯嗯地答應著我。我忽然想起那句話——有種付出是不需要回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