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閱讀之妙法

詩詞曲,只有讀懂了,才能進行更高層級的鑑賞活動,就如同在學詩的“爬—走—跑”三階段,我們會爬了,但不能跨越“走”的階段就去“跑”。讀者不妨根據筆者下面提供的幾種方法嘗試著去解讀詩詞,這幾種方法是:詞語變序法、句式倒裝法、關係推理法、一語統領法、議論明旨法、龍睛顯靈法。

(一)詞語變序法

為了抑揚頓挫或壓韻,詩詞曲中大量地存在著詞語變序的語言現象,而現代人卻往往習慣於依著文字的排列順序從前往後挪著看,順向解,這樣便有許多地方講不通,甚至無法理解。如果懂得了“詞語變序法”,讀起來就順當多了。例如:

1 王維《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詩歌中的“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等句明顯地存在著詞語變序的現象。

“天氣晚來秋”句的常態語序是:秋→晚→天氣。(深山秋天晚上的天氣)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句的常態語序是:明月→照→松間,清泉→流→石上。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句的常態語序是:竹喧→浣女→歸,蓮動→漁舟→下。(竹林里傳來一陣陣喧笑聲,那是洗衣的姑娘們回來了;池塘中蓮花搖動,那是打魚的人從漁船上下來了。)

“隨意春芳歇”句的常態語序是:春芳→隨意→歇。(春花隨著人的意願而凋謝。)

2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一聯中的“停車坐愛楓林晚”句的常態語序是:晚→坐愛→楓林→停車。(我因為喜愛這裡晚上火紅的楓林而停車。)

3 李清照《永遇樂》:“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三句語序都有變化。其常態的語序是:濃→煙→染→柳,笛→吹→怨梅(哀怨的《梅花落》曲調),知一幾許→春意?

(二)句式倒裝法

同樣是為了抑揚頓挫或壓韻,詩詞曲中大量地存在著句子倒裝的語言現象,要讀懂詩詞曲,有時就得倒著念讀,逆句理解。例如:

1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聯中的出句與對句構成因果關係(前果後因),其常態的句序是:只緣身在此山中,不識廬山真面目。(因為自身長期居住在這座山林中,所以才不能認識廬山的本來面目。)

2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一聯中的出句與對句也構成了因果關係(前果後因),常態的句序是:西出陽關無故人,勸君更盡一杯酒。(因為你向西走出陽關之後再就沒有像我這樣的老朋友了。所以我勸你再喝完這一杯酒。)

3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一聯中的出句與對句也存在著倒裝關係,出句交代了地點,對句交代了時間和事件。常態的句序一般是先說時間,後說地點,所以先譯出第二句,再譯出第一句更順當。(秋天,黃昏時刻,海風勁吹,我獨坐在城西百尺高的烽火樓上觀望遠處的烽火。)

(三)關係推理法

複句不僅存在於文章之中,也存在於詩詞曲里。有多少種複句,句子之間就有多少種關係,所以,要讀懂詩詞曲,就要理順作品中旬子與句子之間的關係。例如:

1 王維《辛夷塢》:“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其中的“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聯句是因果關係,出句為“因”,對句為“果”。正確的解讀應是:因為山澗冷寂。無人遊覽,無人欣賞“芙蓉花”,所以“獎蓉花”是紛紛而開,又紛紛自落。

2 “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後全無葉底花”一聯中的出句與對句構成了轉折關係。通過轉折,雨前景況與雨後景況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正確的解讀應是:下雨之前才剛剛見到花朵的花蕊。但是,下雨之後葉子底下的花便全凋零了。

3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一聯中的出句與對句構成了假設關係。正確的解讀應是:如果當年東風不給周瑜提供方便的話,那么曹操的銅雀台深深的春宮中恐怕正鎖著吳國的兩大美人大喬和小喬呢!

(四)一語統領法

要讀懂詩詞曲,也要借用其他作品的閱讀經驗,譬如“一語總領全篇”的方法。詩詞曲中也有近似“中心句”對全詩起統領作用的句子,抓住它,去拓展理解的空間,去領悟其他各句的意思,會省卻許多迂途。例如:

1 毛澤東《長征》:“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詩中的“紅軍不怕遠征難”句在全詩中就相當於一個觀點,起了統領全詩的作用,餘下七句則分別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事例具體地突出了“紅軍不怕遠征難”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一讀到“紅軍不怕遠征難”句,馬上就會引發思考:為什麼說“不怕遠征難”呢?從哪些事例可以看出“不怕遠征難”呢?然後順著這個思路去閱讀其餘詩句,思考的大方向就不會錯。

2 趙嘏《江樓感舊》:“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來望月人何處?風景依稀似去年。”詩中的“獨上江樓思渺然”句概述了詩人登樓的心境,起到了統領全詩的作用,餘下三句則具體地描寫了“思渺然”體現在哪裡。

3 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自首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其中的“劍外忽傳收薊北”句就是總領全詩的句子,其他七句都是回答詩人聞“收薊北”的訊息之後怎么樣的問題的。讀此詩就得順著詩人聞“收薊北”的訊息之後怎么樣的思路往後看,往下想。果如其然,其他的詩句全是寫詩人欣喜的神貌情態和行為舉動的。

(五)議論明旨法

所謂“議論明旨”,就是尋找出詩詞曲中表議論性的句子。然後通過議論性的句子確定其所要表達的主題。因為,“議論”和“主題”往往具有“同一性”。找出議論性的句子之後,就戴上這副有色眼鏡去領悟其他的詩句,這樣各句的意思便躍然紙上了。例如:

1 崔道融《西施灘》:“宰嚭亡吳國,西施陷惡名。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詩中的議論句是“宰豁亡吳國,西施陷惡名”。其意思是:吳國的太宰嚭使吳國遭受了滅亡之禍,然而西施卻背上了亡吳的惡名。沿著這個意思想,馬上就知道後兩句是為西施鳴冤的。

2 杜苟鶴《山中寡婦》:“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薴衣衫鬢髮焦。桑柘廢來猶納稅,田園荒後尚征苗。時挑野菜和根煮,鏇斫生柴帶葉燒。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征徭。”詩的議論句是“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征徭”。其意思是:任憑你躲藏到比深山還要深的地方,也沒有良方逃脫朝廷的賦稅和徭役。沿著這個意思想,馬上就知道其他的詩句是描寫老百姓的痛苦和朝廷賦稅沉重的。

(六)龍睛顯靈法

所謂“龍睛顯靈”,就是通過題目去揣摩詩詞曲的表意傾向。詩詞曲的題目猶如龍的眼睛,是全詩意義的高度濃縮,揣摩題目的意思至少能猜測出全詩表意的範疇。例如:

1 “懶修珠翠上高台,眉月連娟恨不開。縱使東巡也無益,君王自領美人來”一詩,其題目是:“東都望幸”。“東都”,洛陽;“望幸”,帝’王的妃嬪盼望皇帝的到來。如果皇帝就在那裡,或者經常來,那么妃嬪們就不會“望”了。順著這個意思自然會揣摩出詩的大意是抒寫後宮之怨了。

2 “冷燭無煙綠蠟乾,芳心猶卷怯春寒。一緘書札藏何事,會被東風暗拆看”一詩,其題目是:“未展芭蕉”。“未展”,花瓣還沒有展開;“芭蕉”,一種花卉。接著一想,那不是含苞未放嗎?再往下想,這花不有一種含蓄的美嗎?進而想,這不是詠物詩嗎?根據平時讀詩的經驗可知,詠物者常借物詠人,古人常以花喻美人,因此,最後猜測:這首詩可能是詠嘆詩人所喜歡的某個少女的。

以上所介紹的“詩詞曲閱讀妙法”是切實可行且行之有效的。解讀詩詞曲時,多種方法常同時參與其間。只要認真嘗試閱讀上面所舉的詩,便能嫻熟運用這些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