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鑑賞:孟浩然的“春曉”

生活處處有詩,詩歌來源於生活。人人眼中有詩,但不是人人都能作詩。好的詩歌往往就是“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的生活現象。言他人想說而不能說之言往往就成詩。孟浩然有首家喻戶曉的《春曉》,在這方面就很有代表性。“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你看這近似口語的詩,在多少人眼中心中是“有”的,但惟有孟浩然筆下才有。“春眠不覺曉”這是生活的常理。“春困,秋乏,夏打盹。”凡有點生活閱歷的人都知道春天人們嗜睡,因為安逸了一冬天的人,在春天這個日日夜短的時候,無法一時適應,晚上躺下還沒睡夠天就亮了,所以“春宵一刻值千金”啊。但“春眠不覺曉的詩句卻是孟浩然吟誦出來的,而且一吟誦出來就成了名句。“處處聞啼鳥”也是眾多人經歷的。春天是鳥兒呼朋引伴的季節。春日清早,住在鄉村的人都會聽到嘰嘰喳喳的鳥鳴聲,不管你是煩還是喜,你都能聽得到。這是“人人心裡有”的經歷,但“個個筆下無”。如果說第一句還僅僅是表達抽象的事理,這第二句就有了物象,有了意境。但這物象、這意境惟有孟浩然把它入詩,進入了詩中就是美的意境。當然,僅有上面兩句,還不稱其為詩,詩是具有強烈的抒情性的文學樣式。詩人撲捉到這美好的意象,要表達什麼樣的情懷呢?請看後兩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颳了一夜的風,下了一夜的雨,那滿樹剛剛綻開的桃花、李花、杏花凋落多少?這就是作者的情懷。他擔心一夜風雨,樹上的花都被雨淋掉,風吹掉了;他擔心,這美好的春天很快就過去了,他擔心,人生就有如這花朵,轉瞬即逝。這是對美好事物的呵護之情,這是惜春之情,這是惜時之情,這是美好的情懷。有了這樣的情懷,作者前兩句的妙語才錦上添花,才登堂入室,才被大家所喜愛,成為既通曉,又美麗的名詩。好詩,皆有自己的妙處。該詩妙在自然,妙在朗朗上口,妙在言他人想說而說不出來的話,妙在美好的情懷。這首詩已經明白通曉到婦孺老幼皆懂的地步了,所以也沒有必要再用現代語言去翻譯了。所以本文也沒必要沿襲它文再去羅嗦一遍,就此收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