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名勝

                               廬 山 瀑 布 群  

    古人云:“泰岱青松,華岳摩嶺,黃山雲海,匡廬瀑布,並稱山川絕勝”。廬山之美,素享“匡廬奇秀甲天下”之譽,而廬山之美,瀑布居首。

    據考證,廬山之名,早在周朝就有了。古人對千里平川上竟突兀出一座如此高聳秀美的廬山,山上又有眾多的瀑布溪流,曾感到迷惑不解。於是,就編了許多神話故事,來解釋廬山及其泉瀑的來歷,其中秦始皇趕山塞海的故事,就是其中的一個。

    相傳秦始皇在為自己建造陵墓的過程中,曾得到一根威力無窮的神鞭,那神鞭所到之處,山朋地裂。秦始皇將神鞭向驪山的一角抽去,只見驪山的那一角變成了一座脫離秦嶺的孤山。秦始皇再連抽幾鞭,不料把那山就趕到了長江南岸的鄱陽湖畔。此時日暮黃昏,天色漸暗,秦始皇決定暫作小憩,等第二天天一亮再趕山下海,鋪平去蓬萊神境的道路。那知當夜失去神鞭的南海觀音聞訊趕到,乘秦始皇酣醉之時,換走了神鞭。第二天,秦始皇醒來,便舉鞭趕山下海,那知山是巋然不動。秦始皇一氣之下,竟在山上連抽九十九鞭,直打得那山滿身鞭痕,汗如雨下,可仍紋絲不動地屹立在原地。秦始皇無可奈何,只得將鞭子扔下,垂頭喪氣地回京都去了。從此,那山便在鄱陽湖畔紮下了根,這就是今日的廬山。由於秦始皇抽了九十九條鞭痕,後來就變成九十九道錦鄉深谷;秦始皇扔下的趕山鞭了了,變成了龍首崖外高聳入雲的桅桿峰;那滿身流淌的汗水,也化作了群山之中的銀泉飛瀑了。

    廬山瀑布多姿多彩,景色迷人。唐朝詩人張九齡在湖口望廬山瀑布,便吟詩一首,流傳至今。詩曰:

                 萬丈紅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雜樹,灑落出重雲。

                 日照虹霓似,天清風雨聞。

                 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

    廬山瀑布群的主要瀑布有:三疊泉瀑布、開先瀑布、石門澗瀑布、黃龍潭和烏龍潭瀑布、王家坡雙瀑和玉簾泉瀑布等。

三 疊 泉 瀑 布

“五老峰北磋峨巔,龍泉三迭來自天。”這裡所指的便是廬山瀑布群中最為壯觀的三疊泉瀑布了。

    三疊泉瀑布之水,自大月山流出,緩慢流淌一段後,再過五老峰背,由北崖口懸注於大盤石之上,又飛瀉到第二級大盤石,再稍作停息,便又一次噴灑到第三級大盤石上,形成三疊,故得名三疊泉瀑布。在《紀游集》中,曾遼樣描寫三疊泉:“上級如飄雲拖練,中級如碎石摧冰,下級如玉龍走潭。”三疊泉瀑布素稱“廬山第一奇觀”,故有“未到三疊泉,不算廬山客”之說。

    然而,三疊泉瀑布的發現,在廬山眾多的瀑布中,是比較晚的。直至宋光宗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始被一個砍樵人發現,當時朱熹正在五老峰下的白鹿洞書院,聽說三疊泉之奇景,夢寐不忘,可年老多病,無法親自觀賞,便請人畫三疊泉瀑布圖給自己欣賞,仍然感到非常惋惜,不禁嘆曰:“未能一其下以快心目。”更令人遺憾的是曾寫出“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攬結,吾將此地巢雲松”的唐朝大詩人李白,在太白讀書堂中隱居我年,而太白讀書堂就在屏風迭上,屏風迭下便是三疊泉瀑布跌落的九迭谷,然而,李白卻一直沒有發現,否則又該留下傳世之傑作了。

    遊人前去觀賞三疊泉瀑布,既可以由牯嶺街至五老峰傍的“青蓮寺茶場”,再循澗至屏風迭,由上向下俯視三疊泉瀑布,亦可從五老峰山麓的東風鄉帥家村,涉行10餘里山徑澗溪,過玉川門,再登鐵壁峰,直至懸崖僻徑的塘塍纖,由下向上仰觀三疊泉瀑布。當然,俯視使人有凌虛而飄飄然之感,仰觀則具有氣勢磅礴之豪壯感。遊客於鐵壁峰昂首遙望,拋珠濺玉的三疊泉瀑布,宛若白鷺群飛,雪浪翻流,又如鮫綃萬幅,抖懸長空,萬斛明珠,九天拋灑。遠踞數十步外山崖之上的觀瀑者,目睹此景,雖衣履臉發為谷風吹落的水霧盡濕,仍情不自禁地歡呼雀躍。亦許他們想品評一番,然瀑布轟然落潭之聲,使對坐說話,語不相聞。轉眼之間,瀑布又經兩次摺疊,直瀉谷底之龍潭中,出龍潭後,水流沿山澗繼續流向下游山壑之中。描寫三疊泉瀑布之美的遊記文字甚多,而以清嘉靖年間進士王世懋的《游五老三疊開先瀑部記》最為著名。其文寫道:

    “澗逐山止,而三疊泉從山南最高處冉冉鏇空而降。初級如雲如絮,噴薄吞吐,流注大盤石上,水石衝激,乃始瀠洄作態,珠迸玉碎。復注二級石上,匯為巨流,懸崖直下龍潭;飄者如雪,斷者如霧,綴者如旒,掛者如簾,散入山足,森然四垂,涌若沸湯,奔若跳鷺,其聲則蘊隆之候,風掀電馳,霆震四擊,轟轟不絕,又如昆陽、巨鹿之戰,萬人鳴鼓,瓦缶相應;真天下第一偉觀也。······”

    的確,那飛流而下的三疊泉瀑布,前來觀賞的遊人無不為之傾倒,流連忘返。

    詩人歌詠三疊泉瀑布的佳作,更是不勝枚舉。“九疊峰頭一道泉,分明來去與雲連。幾人競裳飛流勝,今日方知至味全。”自宋以來,詩家名流,競相前來觀瀑,留下多少吟詠三疊泉的詩篇!有雲“激石成三疊,驅雲到四溟”的,有雲“無人知此勝,來往水精靈”的。劉過的《三疊泉歌》作了這樣的描寫:“初疑雪崩涌天谷,翻若雷奔下岩宿。散為飛(P60)輕煙,垂似銀絲貫珠玉。隨風變態盡難名,觀者同駭心與目······我欲攬之作玉虹,笑騎揮斥繞太空,窮源直到天河東。”它寫出了三疊泉的勝狀,讀來令人遐想無窮。相比之下,宋代詩人白玉蟾的《三疊泉》長詩,則從另外一個角度,詳細地描寫出了三疊泉瀑布的磅礴氣勢,其詩曰:

緣溪深入桃花塢,紫霞隱隱幽禽語。

九層峭壁劃青空,三級鳴泉飛暮雨。

落日銜山紅影濕,冷雲抱石蒼崖古。

激回澗底散冰花,噴上松梢飄雪樓。

點點濺濕嫦娥衣,潭潭下有扶桑府。

朝來似展朝天帶,夜半如聞搗藥杵。

寒入山谷吼千雷,派出銀河轟萬古。

廣寒殿上銀蟾飛,水晶宮中玉龍舞。

瓊英斧碎非月老,瀑布天成非織女。

初疑魚鱉謁龍門,復恐星辰會牛渚。

欲尋當下點額蛟,但見天上拉腸鼠。

溶溶浸濕一潭霜,滴滴結凍千年乳。

月照神珠灑翠麟,風吹天粟沾蒼虎。

瑤虹界碧翻地軸,鐵馬盤渦卷天宇。

······

    元代詩人兼書畫家趙孟頫作《水簾泉詩》,更描述了三疊泉瀑布的月夜之美景,讀來感到充滿詩情畫意:

飛簾如玉簾,直下數千尺,

新月如簾鉤,遙遙掛碧空。

    遊覽三疊泉,還可觀賞九疊屏。九疊屏又名屏風疊,因山如屏風,九疊而成得其名,又因鐵色壁立,似裂雲制錦,故稱之為屏風疊盡。當年李白曾隱居於此,如他所云的那樣:“吾非濟代人,且隱屏風疊。”的確,“匡山雲錦九疊之勝神所棲,界天絕壁云為梯”。

    在距三疊泉瀑布數里,有一澗名“相思澗”,相傳漢武帝下長江,登匡廬,曾臨澗築“羽章館”。此後,唐朝宰相李林甫之女李女貞來此修道,大詩人李白在宋女貞來廬山修道時,曾感慨賦詩曰:“羨君相門女,學道愛神仙,素手掬秋靄,羅衣曳紫煙,一往屏風疊,乘鸞策玉鞭。”後來,李女貞在相思澗傍的詠真洞中,修煉成仙,便騎鶴而去,至今仍流傳著關於詠真洞天的神話,遊人還可在深澗的一塊大石頭上看到“詠真洞天”四個大字。

    從三疊泉瀑布的觀瀑亭處,繞道下行,可尋覓觀音洞,洞旁鐫有鄧旭所書“竹影疑蹤”四字。相傳此處是仙人洞內的竹林寺後門。自從竹林寺隱去後,多少人只見其影而不見其門。其中有一個砍樵人,無意中發現了一片竹葉沿山泉逆流而上,感到非常驚奇,於是便追蹤溯源而上,不知不覺就進入了刻有“竹影疑蹤”四字的洞中。進入洞中,他看完和尚走了一盤棋,出洞後,便再也沒有找到自己的家,方知“洞中才一日,世上已千年”了。

開 先 瀑 布

    古人云:“廬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在秀峰。”

    秀峰,座落在廬山南麓的星子縣境內,千岩競秀,萬壑爭流,景色十分迷人。秀峰之美,在於瀑秀、潭秀、峽秀、水秀,諸秀匯聚,各施其妍。從歸宗寺驅車5公里,便可至秀峰風景區。

    所謂秀峰,實際上是香爐、雙劍、文殊、鶴鳴、獅子、龜背、姊妹諸峰的總稱。著名的廬山開先瀑布就在鶴鳴、龜背二峰之間,它是同源異流的東西兩瀑。東瀑自鶴鳴、龜背兩峰之間奔流而出,由於受到兩崖窄隘迫束,瀑布跌落過程中,水流散開,形若馬尾。故名馬尾瀑。西瀑自黃岩山巔傾瀉下來,跌落在雙劍峰頂的大龍潭中,再繞出雙劍峰東,緣崖懸掛數百丈,名黃岩瀑,漸與馬尾瀑合流經青玉峽狂奔至龍潭中。李白著名的《望廬山瀑布》詩兩首,就是描繪這裡的瀑布景觀,其一曰:

西登香爐峰,南見瀑布水。

掛流三百丈,噴壑數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