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蘇東坡文章的隨筆

假如有時間隧道,你願意穿越到哪裡與哪個名人相會?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準備的讀蘇東坡文章的隨筆,僅供參考!

讀蘇東坡文章的隨筆一

霧氣,茫茫

天與水,悄然融合了,蒸騰著純白色的霧氣

遠遠的,依稀似有個旅者

泛舟湖上,靜聽水聲……

朦朧依舊,縹緲的霧氣又合攏了般。

旅者的身影呢?

不見了

只聞清波泛起的,了了餘聲。

岸旁,樹影婆娑

聽,誰?落寞的微嘆

倚杖聽江聲,吟下:“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千古愁情,聚於此時。

他,能否釋懷

烏雲密布,風雨蕭瑟的政治陰影嗎?

“根到九泉無去處,世間唯有蜇龍知”

凌入蒼雲,傲視紅塵

而又有哪方飛龍?

讀懂了他

原諒了他的才情清高?

一度清霧,籠住了他的身影

你只聽見,震撼古今的,爽朗笑聲

月色溶溶,花陰寂寂

清燈幽室外,孤影徘徊

月圓之夜,哀嘆杏花又謝

樽前醉倒,舉杯問月

只為那今夜遠在天涯

血濃於水的手足親情

月下,他是李清蓮再世

問月能有幾多愁?

盡消得幽人憔悴

於是乎,他看遍命中秋涼

樽前再醉,夢醒樓台,

“中秋誰與共孤光,把酒悽然北望”

“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他的情呢?藏在何處?

最終落下“十年生死兩茫茫”的哀傷情詩

一段相濡以沫的永恆

淚光中,溫情重被拾起

多情文人,可還記得屏後有情佳人?

敏而好靜,心思為情奉

屏後佳人,香消玉損

唯願笑語盈盈,依稀如昨

奈何得,有情人淚光淡淡,為底淹留?

“簾外東風交風雨,簾里佳人,笑語如嫣然”

窗外風吹雨,政治風浪,他天昏地轉

窗內笑語仍嫣然,香霧烘溫暖

願人永長久,天涯簾內亦嬋娟

“玉骨那愁瘴霧,冰姿自有仙風

誰解紅塵禪悟?

原是紅粉知己

歌音裊裊,繞樑不散

“阿奴絡秀不同老,天女維摩總解禪”

溫情熱茶,聆聽一曲蝶戀花

曲終未久人卻散

散盡春愁

握筆淚下

擬把蔬狂圖一醉

空落:高情已逐曉雲空

不與梨花同夢

霧氣又迷茫,

潺潺水聲,清流而過

旅者消失在銀河中

而泛起的清波久久不去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飛鴻哪復計東西”

然他似玉宇中的一顆繁星

靈魂璀璨

光芒不熄

射下萬頃靈光

在這繁雜的塵世中

蘇軾,這名垂千古的名字

讀蘇東坡文章的隨筆二

假如有時間隧道,讓我與蘇軾相遇,我願意選擇——在秋天。——題記

日落西山,暮色蒼茫,秋風捲來絲絲涼意,在空氣中肆意蔓延。我站在他必經的城門外,看城樓的輪廓一點點稀釋在秋色寒霜中。遙望遠處,古道西頭,一個身影在踽踽獨行,蹣跚的腳步踏過一地的落葉。在他身後,每一片葉子都記敘著他的人生坎坷和精彩篇章。

他走近了,面龐逐漸清晰,神情疲憊而目光炯炯,飄拂在秋風中的是那花白凌亂的鬍鬚。我鎮靜的等待,等待他的發問。

“你為何選擇在秋天與我相遇?”

“四季輪迴,秋天是個最為特別的季節,越過了夏的繁華,面對冬的臨近而不由的彷徨,所以秋天是再好不過的沉思季節,總結過往的點滴,樹立超越冬天的信心。好比短暫人生前依青年,後傍老年,人於是不惑而知天命,許多意外的收穫才會呈現在眼前……”

“說得好!”蘇軾微捋鬍鬚,含笑點頭眉宇間卻凝聚一股散之不去的哀愁,“這么說,我應該高興我步入了人生之秋了,然而我一向積極樂觀面對人生,卻總是居無定所,瓢泊四方,命運究竟給了我一個怎樣的位置?”

我笑了,作為古人,哪能比擬今人的思想,放眼現代,大學士才高八斗,學富五車,文采飛揚,早就是名作家了,何必擔憂仕途不順?

“一旦被牽入政壇,捲入這渾濁的洪流中,有思想的人便難以立足。隱退避世固然是一妙法,在文人身上屢見不鮮,難得你空懷一身抱負,卻仕途不順,佩服的是在這輾轉漂泊中,你仍葆有一顆清澈豪邁的心,在中秋之夜誦‘明月幾時有’,赤壁之畔‘遙想公瑾當年’,密州之林‘老夫聊發少年狂’。用現代眼光看,你的生活是充實而深刻。更佩服你超然物外,不計得失,盡情享受自然賦予的山間明月和江上清風,這又是怎樣的心境。看來,你並沒有缺憾,詞人和散文家的行列中,不是有你顯著的位置嗎?”

天邊隱有晚歸的孤雁,落葉依舊一片片地飄卷在空中,做最後飛翔的美麗,寂靜夜幕中的一切撥動了我的心。萬物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縱使不夠完美。我又該如何做到深沉地面對人生,面對蘇軾的困惑呢?

而蘇軾則不停地捋著鬍鬚,微鎖眉頭,半晌,只見他仰起頭,眉頭舒展了許多:“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我抬頭,夜色漸濃,頭頂是廣闊的蒼穹,那般深邃,高不可測。天幕上,星河浩瀚,偶有流星閃電般划過。我豁然開朗,面對無垠宇宙,人又是怎樣的渺小!何必困惑人生的坎坷失意,天空會告訴你一切。

意猶未盡地收回目光,與蘇軾對視。從他的雙眸中,我又讀出了一份悠遠的自信。這就是心靈的溝通,超越時空,縱橫千古,今人與古人之約,原是如此簡單而不凡。我們不約而同地仰天大笑,笑聲穿破夜空,驚起夜鳥無數。

讀蘇東坡文章的隨筆三

蘇軾第一次官場落難是因為“烏台詩”案,差點送命,已經退休的王安石上書懇請宋神宗不要殺蘇軾。最後蘇軾被貶到黃州,在那裡蘇軾與民為樂,耕作為生,在黃州蘇軾得到了蘇東坡這個稱號。也是在黃州蘇軾做出了千古絕唱《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後來蘇軾重新被啟用,在赴任之前去見了一個人-王安石,這次會面兩個人象多年的老朋友暢談了一個多月,屏棄了政見上的不同。在蘇軾離開後,60多歲的王安石說:“不知在過幾百年後才能再出蘇軾這樣的人物。”蘇軾之作更為出名,他表達了同這位政敵兼詩友徹底和解的誠意,體現了這位偉大詩人寬容和仁愛的情懷:

騎驢渺渺入荒陂,想見先生未病時。

勸我試求三畝宅,從公已覺十年遲。

他們都懂得,在歷史的長河中,官場的那么點榮辱得失是一朵浪花都激不起的,而他們傑出的詩詞文章會永放異彩。

蘇軾再次回到中央,還是無法擺脫政治上的鬥爭,後請凋到杭州,在這裡蘇軾對西湖進行了重修疏浚,修築了著名的蘇堤,和白居易的白堤相映生輝。恢復到蘇軾年輕時所看的到西湖: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蘇軾一生中經歷的三位女性,第一位妻子王弗,第二位妻子王潤之,兩個人是表姐妹。另外就是侍妾朝雲。《江城子·記夢》就是追憶王弗的。王弗和朝雲都是很年輕就去世了。王弗敏靜;王潤之持家;朝雲俠義。蘇軾愛的最深的還是結髮妻子王弗,也是與他共患難的,流傳千古的悼亡詞《江城子·記夢》就是寫給王弗的: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侍妾朝雲則是蘇軾的知己,有個故事說,有一天蘇軾撫摸著自己的肚子問家人:這裡面是什麼呢?有的說是滿腹文章,有的說是滿腹學問,唯朝雲說是一肚皮不合時宜,蘇軾感慨到:“知我者,朝雲也。”

蝶戀花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蘇軾的弟弟蘇轍比蘇軾小3歲,兄弟間的情誼非常深,千古名篇《水調歌頭·中秋》就是蘇軾想念弟弟不得相見而寫下的。至於《醒世恆言》中蘇軾的妹妹蘇小妹,歷史上並沒有這個人物,因為後人太喜歡蘇軾了,想像他應該有個和他一樣有才學的妹妹。至於他和蘇軾學生秦觀的愛情也就無從談起。蘇軾一共有四子,長子蘇邁(王弗),蘇迨、蘇過(王潤之),蘇遁(朝雲所生,早亡)。小兒子出生後他寫道:“人皆養子望聰明,我為聰明累一生,唯願我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既是戲言也是期望兒女平安。 在經歷了生死歷劫後,他痛定思痛,文章中多了淡定平和,從容厚重。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和張耒四人文風雖異於東坡,但四人皆因得東坡垂青而並進文壇,開創新篇,故而稱為“蘇門四學士”。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不但文章寫的好,書法也是大家,宋朝的書法有“蘇黃米蔡”,蘇軾排第一。可惜保存至今的非常少,最著名的是《寒食帖》,現存與台北故宮博物院。李敖在李敖有話說節目中有好幾期都是講的《寒食帖》。

蘇軾晚年被一貶在貶,60多歲的蘇軾一路被貶到了儋州,今海南島。在環境異常艱苦的海南島,蘇軾的身體越來也不好,後來朝廷把蘇軾又調回大陸,但蘇軾的身體已經不行了,最終死在江蘇常州。蘇軾在病重時告訴兒子:吾生無惡,死必不墜。慎勿哭以憚化。彌留之際友人在他耳邊喊到,

維琳方丈:端明宜勿忘西方!

蘇軾:西方不無,但個裡著力不得!

錢濟明(好友):固先生平時履踐至此,更需著力!

蘇軾:著力即差!

說完這句話,蘇軾就死去了。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生於公元1037年,公元1120xx年病逝,終年66歲,四川眉山人,北宋傑出的文學家,書畫家,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等各個藝術領域都有傑出的成就。蘇軾一生中的文學創作

成就是非常巨大的,他精通詩歌,散文,詞,書法,繪畫。然而,人們不斷地讚頌蘇軾,並不僅僅是因為上述的這些令人驚嘆的成就。蘇軾一生對理性的追求,對生活的熱愛,其心智之成熟、感情之豐富、人格之獨立、胸懷之廣闊、為人之坦蕩、性情之曠達,更是使他得到後人熱愛的原因。 在醫學和養生方面,他的《蘇、沈良方》至今流傳,他善氣功、善煉丹;是世界上最早的“飢餓療法”倡導者——東坡的飲食三要領:食不可急、每食八分飽、食不求精,倭國人稱之為“東坡三養”。蘇東坡極善烹飪,他的“東坡肉”、“東坡湯”、“東坡魚”、“東坡雞”、“東坡餅”等等,至今還流傳在今天的宴席、酒家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