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份教師大班隨筆3篇

12月份教師大班隨筆1

大班孩子們已經有了一定的規則意識,他們會說“謙讓”“輪流”“一個接一個”“要有秩序”之類的詞語,但在具體情況中,自我中心意識的本能還是會讓他們不自覺地做出一些爭搶、擁擠的行為。在本次執教活動中,我作為孩子們的引導者、支持者、觀察者,充分尊重孩子們在活動中的自主權利,讓他們自主合作嘗試,以“推”為策略,促進孩子們主動去思考和解決問題,進一步了解生活中注意秩序的重要性。

一、“首推”,助幼兒發現問題。

毫無疑問,推是一種幼兒在前,教師在後的策略,可以彰顯孩子們的主動性。所以在活動的第一環節中,直接的引入今天的問題情境,讓幼兒去嘗試瓶中取球。在第一次的取球中,很顯然孩子們的興趣是高漲的,同時他們也是所料未及,不知道在這緊張的二十秒時間中會不會取出球。結果發現,並不是每一組幼兒都能取出球,甚至有幾組幼兒根本沒有取出球,失敗的經驗於是讓孩子們明白了,取球並不是一哄而上、爭分奪秒就可以做到的,藉助孩子們一個個的失敗的“訴說”,我們便產生了怎樣才能不能讓球堵在瓶口的議論。

二、“再推”,助幼兒反思實踐。

在再次的推助中,我和幼兒一起總結提煉了經驗,進一步加深了取球的規則,孩子們躍躍欲試,都想獲得第二次探索的成功。在這次的比賽中,他們更加遵守時間,懂得了要一個一個輪流的取球,但實際是否就是如此呢?結果一部分孩子們還是發現球依舊會卡在瓶口。於是我讓孩子們講述一些成功的經驗,在孩子們的眾說紛紜中,孩子們進一步獲得了如何有“秩序”地取球的規則。

三、“復推”,助幼兒解決疑惑。

經過孩子們自主的思考和反饋,他們又一次嘗試了瓶中取球的比賽,孩子們在此次的比賽中更加顯得像個是小主人,團結合作、禮讓他人,終於獲得了取球成功的快樂,也由此,孩子們對瓶中取錢的規則更加瞭然於心了。相信孩子們通過終於反覆的嘗試以後,對於“秩序”的建立與規則的掌握會更加深刻。

12月份教師大班隨筆2

自由活動時間,看到十幾個孩子聚集在結構區,一邊興致勃勃的拼插積木,一邊不停的議論著什麼,談到激烈處,還不是的停下手裡的“活”,臉紅脖子粗的爭論許久。好奇心和責任心促使我走近他們去探個究竟:

只聽萱萱抬起頭神氣地說:“老師最喜歡我了,你們沒看見嗎?每天一入園,老師總是牽會兒我的手,老師的手好大,好溫暖啊”。說完,臉上露出了自豪的神態。話音剛落,晨晨就接上了話:“老師最喜歡我,老師時常誇我‘真棒’,還在我的本子上寫了好多最棒的‘真棒’字”呢!……這時蔓蔓等不及了,搶著說:“你們都別爭了,老師最喜歡我,我經常幫老師擦桌子,整理玩具、老師每次都笑著撫摸撫摸我的頭,還說我是她的‘小助手’呢,我感到好幸福”、、、

聽著孩子們的爭論,我的心裡不禁思緒萬千:在幼教這塊領土上,我已辛勤耕耘了十七個年頭,在這十七年中,自己親手培養並送入國小的孩子也已近千,自己教過的最早的一批孩子如今也早已當上了爸爸媽媽,他們當中有很多的人如今也已小有成就,而我也從風華正茂的少女搖身變成現在的已過而立之年。世間很多事物都在變,但唯一不變的是我那顆愛孩子們的心。也許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我們的這份投入並不值得,但我始終割捨不下與孩子們的這份情緣,我願終生做孩子們最好的朋友老師、媽媽老師。

我想告訴孩子們:老師都最喜歡你們,因為你們的快樂成長就是老師最大的心愿。

12月份教師大班隨筆3

“不跟你玩了!”這句出自一位小朋友之口的氣話,給我上了一節深刻而生動的教育課。一天,一初興奮地告訴我,他學會跳繩,並驕傲地問我:“徐老師,你會跳嗎?”“我當然會了!”“那咱倆一起來比賽!”於是,在活動區里,我倆“廝殺”起來,許多孩子看到後,都好奇地圍攏過來,很想看一看到底誰勝誰負。

第一回合,我輕而易舉地贏了。第二回合,我以教師地姿態指點了他幾招,並且聲明不許耍賴皮,最後還是我贏了。在一旁觀看地孩子們一齊拍手誇讚:“徐老師太榜了!”“徐老師真聰明!”聽到這些誇讚的話,我竟有些飄飄然了,“一初,咱們再來一場。”一初甩下繩,看了我一眼,頭也不回地走了。“玩得好好的怎么走了。”我走上前去拉住他說:“接著玩吧!”他使勁地甩掉我的手:“不跟你玩了!”我一愣,一股失落感湧上心頭,這是怎么了?

音樂響起,該組織其他活動了,孩子們迅速地收拾著活動地材料,然後上廁所、喝水......我兩眼不時瞟一眼正在喝水地一出初,每當要與他目光相接時,他馬上轉移視線,看也不看我。看起來小傢伙真是生我的氣了!

午睡時,我坐在桌邊反省自己的行為,我究竟什麼地方做錯了呢?活動區跳繩的一幕浮現在我的眼前。驀地,我終於明白了,自己怎么那么糊塗,光顧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竟絲毫沒有顧及孩子的感受與自尊!怪不得小傢伙不跟我玩了呢。如果一除是一個膽小而內向的孩子,他不用“我不跟你玩了”來表示不滿,我還能發現自己工作張的疏忽嗎?也許孩子剛剛建立起的一點兒自信因為我的一時高興而被“扼殺”了。

老師的任務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教會幼兒某方面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幫助幼兒樹立自信,使他在活動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與喜悅。尤其是對於一個剛剛學會某種知識技能的幼兒來講,來自老師的鼓勵與肯定顯得更為重要了。而我恰恰忽略了一初剛學會新本領急於表現,想得到老師表揚的心理,光顧自己高興卻傷害了他。我本應當抓住這次機會,給幼兒創造一個相互學習的機會,請一初當“小老師”,把自己所學的本領交給其他小朋友,這樣既能增進他對跳繩的學習興趣,增強他的自信心,又能以點帶面,激發更多孩子學習的興趣,而我卻偏偏失去這次機會。

由此我越發體會到走入幼兒的世界去是多么的重要!它不應僅僅是掛在嘴上的一句漂亮的口號,而更需要老師實實在在地從孩子地角度考慮問題,把“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放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