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觀後感:《三笑》笑中讀古文,笑中親經典

《三笑》擷取了三則古文笑話,選自三國魏國邯鄲淳的《笑林》、明代馮夢龍的《笑府》和趙南星的《笑贊》。乍一看好像離小學生的閱讀有點距離,顯得生僻。實則不然,一則比一則有趣,一則比一則引人入勝,課堂氛圍好到了極點。

單是說笑話嗎?說笑話就能做到嗎?只留下了笑嗎?不是的。

01

《三笑》蘊含著學習並運用品讀古文的方法。趙志祥老師在第一則《漢人煮簀》就先出示白話文笑話,再出古文,對照中是學生自己的輕鬆轉換與補白。第二則《奶奶屬牛》就直接出示小古文,這則淺顯,適合自我內化。第三則《屁頌》別出心裁,先出示“依稀乎絲竹之音,仿佛乎麝蘭之味”反覆品讀中讓學生猜是何物;再出示“臣立下風,不勝馨香之至”,初綻“笑點”;然後設定“一秀才數盡,去見閻王”,引導學生創構想象;最後是“十年期滿,再見閻王”,推測結果,引人入勝。古文教法的因勢利導、匠心安排都在笑聲中體現。

02

《三笑》蘊含著恰當選材、傳承文化的思考。趙老師用詼諧的插圖、語言引導學生認識馮夢龍、邯鄲淳、趙南星,品味《笑林》、《笑府》、《笑贊》,一千多年前和三百年前的文學家、典故都在笑聲中親近起來。連帶著文言文、古文都少了隔閡,像學生觸手可及的朋友,這是多么難得的事。恰當地選取中華文化的經典,以合適的方式教授、增補給孩子,不止一個文化大家發出這樣的觀點,給國小語文這樣的方向。《三笑》這一課給了我們很好地示範。

03

成人讀來會心一笑,學生讀來恍然大悟,妙不可言,經典就在這笑聲中親近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