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倡廉隨筆

反腐倡廉,亦稱"懲腐倡廉"。即反對腐敗,倡導廉政。那大家是如何寫關於這個方面的隨筆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反腐倡廉隨筆,一起來看看。

反腐倡廉隨筆篇一

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為政不移公僕之心、用權不謀一己之私。報告中有許多新部署新觀點新舉措,對於進一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黨員領導幹部要始終走在歷史和時代潮流的前列,走在人民民眾的前列。加強對行政機關及其公務員辦事效率、服務水平和工作質量的監督檢查,提高行政績效,是行政監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八項規定既不是最高標準,更不是最終目的,只是我們改進作風的第一步,是我們作為共產黨人應該做到的基本要求。

反腐倡廉必須常抓不懈,拒腐防變必須警鐘長鳴,關鍵就在“常”、“長”二字,一個是要經常抓,一個是要長期抓。要加強對黨員領導幹部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教育,引導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正確辨識和處理是與非、公與私、真與假、實與虛的問題,帶頭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作為指導思想,保持對共產主義的堅定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帶頭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在思想上、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帶頭遵守黨的政治紀律,自覺維護黨的團結統一,堅決反對一切與黨的性質宗旨不相符的言行。築牢精神防線、保持黨員幹部隊伍思想純潔,要讓自己的信仰建立在馬克思主義基礎之上

廉潔是為政者的價值原點,更是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為民眾誠心誠意辦實事,盡心竭力解難事,堅持不懈做好事,想辦法、出實招,千方百計幫助民眾遠離貧困、走上致富之路,真正為民眾謀福利。隨著形勢的變化,一些黨員幹部也存在著與形勢任務不相適應、與純潔性要求不相符合的問題,若不切實加以解決,勢必損害黨的形象,貽誤黨的事業,影響黃岡的發展

在戰爭年代,衝鋒在前體現在拋頭顱、灑熱血,不畏艱難、不怕犧牲上;在建設年代,衝鋒在前體現為在抗洪搶險、抗旱救災、扶貧濟困等急、難、險、重的任務面前,在國家和人民利益受到威脅時,身先士卒沖在最前面,儘自己最大努力來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在各自的崗位上,爭先進、創一流,做發展的先行者,做創新的探路者。堅持繼承與創新相結合。抓基層、打基礎,發揮好基層黨組織的推動作用

要做到工作作風純樸,需要我們的黨員幹部勤勉敬業,立足本質,扎紮實實,勤勤懇懇,做到在其位必謀其政,真抓實幹,想方設法為民眾排憂解難,取得實實在在的業績。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必須圍繞發展,服務大局,研究解決妨礙改革發展穩定的突出問題,最佳化經濟社會發展環境,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如何提能善政?首要的就是加強學習。

要吃苦在先,享受在後。思想是行動的先導。20xx年12月,xx同志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十七大精神研討班上的講話中指出,中國特色反腐倡廉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報告鮮明提出要“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始終保持黨同人民民眾的血肉聯繫”,進一步明確“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是檢驗黨一切執政活動的最高標準”,這樣就把“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通過黨代會進行確認,從而進一步提升了這一理念的地位。黨員隊伍的狀況如何,直接影響到黨的純潔性和先進性。"

反腐倡廉隨筆篇二:反腐倡廉須“四嚴”

反腐倡廉既是老話題,又是新課題;既是政治問題,也是社會問題。實踐證明,經濟搞不好要出問題,廉政搞不好要出大問題,反腐倡廉這一手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做好新形勢下的反腐倡廉工作,筆者認為須按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並舉、注重預防的方針,在“四嚴”上下功夫,不斷增強反腐倡廉的科學性、長期性和實效性。

一要嚴肅教育。加強思想教育,是拒腐防變的第一道屏障。一名幹部腐化變質,表面看是經濟問題、作風問題,本質是思想滑坡、信念動搖。要結合開展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著力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和黨的宗旨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幹部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一宗旨,自覺落實“八項規定”、克服“四風”問題,切實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幹事創業上。圍繞近年來查處的一系列典型案例,深入開展黨紀國法和廉政警示教育活動,讓廣大黨員幹部繃緊拒腐防變這根弦,牢牢守住廉潔自律、遵規守紀這條底線,始終保持一身正氣、一塵不染。要本著對黨的事業負責、對幹部成長負責的態度,對一些可能出現問題的同志早提醒批評、早幫助教育,讓“紅燈”亮在越軌之前,防止小問題鑄成大過錯。

二要嚴明制度。反腐倡廉,既要講覺悟,更要有剛性約束。要主動適應反腐倡廉工作的新形勢,著力抓好廉政制度建設,切實以制度管人、管錢、管事。要著力抓好制度創新。準確把握制度建設的規律和特點,針對反腐倡廉工作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針對容易滋生腐敗的薄弱環節和關鍵部位,針對權力運行中出現的缺陷和弊端,推進制度創新和更新,把更多行之有效的好經驗、好做法總結提升、固定下來,不斷增強制度的科學性和針對性。要著力抓好制度銜接。把反腐倡廉制度建設與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統籌考慮,貫穿於預防和懲處的各個環節,加強整體謀劃、注重對接銜接,切實打造科學、合理、嚴密、結實的“制度鐵籠”,最大限度堵塞以權謀私、權錢交易的體制機制漏洞。要著力抓好制度執行。進一步完善制度執行的監控機制,加強監管、跟蹤問。

三要嚴守紀律。嚴明的紀律是事業成功的保障。各級黨員幹部都必須嚴格遵守黨的紀律,要說到做到,令行禁止,有違必查。要嚴守政治紀律。各級黨組織要加強對黨員、幹部遵守政治紀律的教育,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鑑別力,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堅定,在大是大非上頭腦清醒,在路線原則上立場堅定,在重大問題上態度鮮明,在關鍵時刻和風險挑戰中經得住考驗,廣大黨員幹部要牢固樹立黨的意識、組織觀念,時刻牢記自己是黨的人,是組織的一員,相信組織、依靠組織、服從組織,自覺接受組織的教育和監督,時刻不忘自己應盡的義務和責任,嚴格遵守黨章“四個服從”的規定,嚴格執行黨內組織生活、民主集中等黨的各項組織制度,嚴格落實請示報告制度,不能滿不在乎、我行我素,不能團團伙伙、拉幫結派,不能搞小山頭、小圈子;要發揮黨委的領導核心作用,凡是黨委作出的決策,各級各部門都要堅決貫徹落實。

四要嚴格監督。加強對權力的監督,是有效預防腐敗的關鍵。要突出監督重點。緊緊抓住黨政“一把手”這些重點人群,具有行政審批職能的重點部門,管人、管錢、管物的重點崗位,以及幹部選拔任用、財政資金使用、金融資本運作等重點環節,科學配置權力,強化權力運行公開,始終保持有形的監督、無形的壓力,做到監督管理不失控、幹部行為不越軌,確保權力正確行使。要完善監督舉措。把黨內監督、人大政協監督、司法審計監督、新聞輿論監督和民眾監督有機結合起來,不斷完善監督網路,拓寬監督渠道,增強監督合力,特別是要發揮審計監督職能,建立“審計監督一張網”,實現審計監督的全覆蓋、常態化和關口前移,對問題要查深查透、如實報告,如果一時礙於面子,將來出了問題,要倒查追究監督責任。要保持高壓態勢。反腐倡廉,懲治有力,才能增強監督的威懾力。要始終保持反腐敗的高壓態勢,堅持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嚴厲查處失職瀆職行為,嚴厲查處違法違紀案件,嚴厲查處侵害民眾利益案件,嚴厲查處群體性事件和重大責任事故背後的腐敗案件,嚴厲查處為黑惡勢力充當“保護傘”的案件,發現一起查處一起、涉及一個嚴懲一個,只要觸犯黨紀國法,就要一查到底、絕不手軟,要讓每一個幹部牢記“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

反腐倡廉隨筆篇三:古代官箴文化中的反腐倡廉思想

初在《晝簾緒論》中又有進一步發展,他說:“勤政之要,莫若清心,心既清則雞鳴聽政,所謂一日之事在寅也。家務盡摒,所謂公而忘私也。”惟有如此,才能“今日有某事當決,某牒當報,財賦某色當辦,禁系其人當釋,時時察之,汲汲行之”。反之,“銜杯嗜酒,吹竹彈絲,宦遊之樂,遂至獄訟經年不決,是非易位而知詞訟愈多。事機愈伙,不免司敗之見詰”。即是說清心寡欲,才能勤於政務,公而忘私才能勤政不怠。懈怠政務必將貽誤國事,受到懲治。

對於堅守為政之德,踐行“清”、“慎”、“勤”三字精神,南宋呂本中在《官箴》一書中做過精闢分析:“當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事者,可以保祿位,可以遠恥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他認為:“此天下之要言,當官處事之大法,用力簡而見功多”,但此三者,又是極難做到的。因為“世之仕者,臨財當事不能自克,常自以為不會敗,持不必敗之意,則無所不為矣”。所以應當“設心處事,戒之在初,不可不察”。呂本中鞭辟入裡的深刻剖析,使為政之德的三字箴言得以廣泛流傳。

為政之術

為政之術指的是為政的技巧和藝術,它是古代為政經驗的高度概括。

“剛柔相濟”。古人對為政剛柔相濟的藝術多有闡釋,而以清代名幕汪輝祖的講述最為精彩:“剛則易折,柔則易暗,應剛柔相濟。”為政過於剛強易受挫折,過於柔弱則被人埋沒,而剛柔相濟才能達成治理的目標。他認為當政不僅應有為政之道、為政之德,還應具備為政之術。因為為政之術是保障上述二者貫徹執行的重要思路與方法,不可或缺。

“方圓相協”。汪輝祖在總結以往經驗的基礎上,又提出“方圓相協”的為政之術:“方則顯愚,圓則嫌猾,須方則方,須圓則圓,為有方有圓。方圓乃立身之本。”在堅持原則性(方)的同時,也要具備一定的靈活性(圓),使為政的原則性與靈活性有機統一起來,才能有效地達成施政目標。

“文武並用”。這指的是文武二手的結合使用,也是為政之術的重要構成。其最早出現在《尚書·虞書·大禹謨》舜頌堯德時所說:“帝德廣運,乃聖乃神,乃武乃文,皇天眷命,奄有四海,為天下君。”孔穎達注云:“廣謂所附者大,運謂所及者遠;聖無所不通,神妙無方,文經天地,武定禍害。”這是對堯文武並用治國藝術的充分肯定。而這種為政之術深刻影響後世,將教化與法律約束相結合,形成了後世治世的傳統。西周出現的“明德慎罰”,唐朝的“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明朝的“明禮以導民,定律以繩頑”的指導思想,究其原委,無不源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