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語言“雷”倒教師作文

但是,當時老爸那種口氣真是7456,所以,偶才說他是青蛙……希望老爸不要還是286……”

“昨天,老師布置的作業可真多。寫到晚上11點還沒‘搞定’。今天上午被老師狠狠地‘?’了一頓,我今天‘被小貝了’。”這樣的小學生作文,您讀得懂嗎?

不錯,不僅您讀不懂,就是孩子的語文老師,也得去猜。日前,一名國小語文老師在某論壇發帖:最近看學生作文,看了半天才看懂。

原來“被小貝了”的意思是:無奈地被鬱悶了,“被小貝了”、“杯具(悲劇)”等是現在最流行的網路語言,在中小學生中被廣泛使用。這名老師感嘆:“真不知是我考學生還是學生在考我。”

的確,洶湧而至的網路語言不僅出現在中小學生的作文中,老師“被小貝了”,就連日常生活中,不少孩子張嘴就來的“偶”、“暈”、“稀飯”、“強”、“頂”也讓家長一頭霧水。

老師改作文好似“猜謎”

鄭州市外國語學校分校語文老師楊志明告訴記者,在一些作文中,甚至有的常用語都被“網路化”了。比如提意見叫“拍磚”,我叫“偶”,年輕人叫“小P孩”,歲數叫“年輪”,蟑螂叫“小強”,什麼叫“蝦米”,喜歡叫“稀飯”,好叫“強”,看不懂叫“暈”,支持叫“頂”,紙牌遊戲叫“殺人”等。鄭州市中原區伏牛路國小一位語文老師說:“批改作文就像在猜謎,有的辭彙根本看不懂。”

據了解,中小學生作文中引用的網路語,可分為幾大類:有數字或字母簡稱,比如“7456”代表“氣死我了”,“+U”意為“加油”;有比喻,如“腹黑”代表表里不一的人;還有一些流行新語,如“打醬油”,意思是“不關我事,不予評論”。

不久前,全國中小學生作文大賽某省賽區,150萬篇參賽作品中,有至少三分之一在作文中使用了諸如“努力ing”——正在努力等網路語,結果全被“刷下”。評審說,並非排斥網路語言,有些還挺有意思,但用網路語言寫作文實在是不忍卒讀。

網路新詞緣何受追捧

讓老師、家長如墜五里霧裡的網路新詞,在許多中小學生看來卻非常有吸引力。鄭州市金水區文化路一小六年級學生萌萌說,和同學在網上聊天、電子郵件往來,經常使用網路新詞,這樣的語言他們彼此都熟悉,交流起來也非常輕鬆、幽默,但讓他想不通的是:“形式新穎的網路新詞,為啥就不讓在寫作文時使用呢?”

有語言專家認為,在網際網路時代,網路新詞會在人們日常的聊天、郵件等溝通方式中流行開,不懂網路新詞的老師、家長會被孩子們認為落伍,成為“不酷”一族。

的確,在網路論壇、網上一對一聊天、書信交流等不同語境,就好像不同的“通訊渠道”,可以有各自不同的“通訊語言”。日常交流或者寫作文使用網路語,就好比各個“渠道”間“串了信號”,因此會被老師認為進入一種非正常軌道。

文章用語規範更好

有人認為,把網路新詞寫進作文,是對傳統語文教學的顛覆,甚至有老師直呼要“拯救作文”,規範用語。鄭州某中學教語文的李老師認為:“作文講究的是文學味,摻進了網路語言的文章則會失其雅致,而過於簡單的數位化表達,則將中國文字豐富的涵義偏廢了。”

也有人認為,網路語顧名思義“網上流行”,起源於網路,傳播於網路,但它在日常生活中只是“小眾語言”,使用範圍不會太廣泛。網路語的形成一般是創造一個新詞,或改變一種說法,它不會超越日常語言控制力,也不會改變日常生活話語系統。因此,不用擔心網路語會撼動傳統作文的地位。“網路語寫進作文,只是特定時期的特定表現。隨著學生長大成人,他們自然而然會脫離‘絡圈’”。

語文專家同時指出,作文與其他作業相比,更具規範性和標準性。學生使用語言應該規範,掌握規範的語言文字,最好不要隨意使用網路語言,尤其是太出格的網路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