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霧霾污染引發的思考

曾國藩有句名言佳句,“凡發一謀,舉一事,必有風波磨折,必有浮議搖撼。堅忍力爭而後有濟”。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霧霾污染引發的思考的內容,歡迎大家查看。

自今年1月上旬起,持續的霧霾天氣席捲了我國大部分地區。而為探尋導致霧霾的罪魁禍首,一些環境學者將矛頭指向以化石燃料、尤其燃煤為主的中國能源消費結構,要求加快經濟轉型、調整能源消費結構的呼聲不絕於耳。

縱觀歷史,霧霾現象是與工業化的進程密切聯繫的。中國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的關鍵時期,所面臨的資源、環境和生態形勢極為嚴峻。然而,中國不能走已開發國家“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對於工業化帶來的霧霾天氣,要全面辯證地看待,既不能因噎廢食,也不能諱疾忌醫。“大道如青天”,發展是第一要務,是不容置疑的硬道理。中國的一切問題要在發展中解決,但發展要有新思路,應是以人為本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經濟發展方式轉型並非近年才有的新概念,但至今未有突破性的改觀。古人云,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粗放型的經濟成長模式根深蒂固、積重難返,經濟轉型的艱難性和複雜性不容小覷,豈能在一朝一夕間便取得顯著成效?

以化石燃料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和嚴重依賴燃煤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不僅使非可再生資源本身儲量日益匱竭,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加劇,也對瀕臨極限的環境承載能力構成重大威脅;更為嚴重的是,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愈加明顯,生態環境全面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的危機將難以避免。能源及相關產業的發展正面臨著“跋前躓後,動輒得咎”的困境,經濟成長、環境保護以及社會發展這三大壓力同時襲來,且彼此間的矛盾愈發難以調和。

其實,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這兩個目標,應當並且完全可以並行不悖。如何做到,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力:

首先且最為關鍵的是最佳化調整能源消費結構,主要是調整煤炭、石油、天然氣三類傳統能源消費的比重。

我國的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所占的比重極大,而天然氣所占的比重極低。根據英國石油公司(BP)《20xx年世界能源統計年鑑》,20xx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中,燃煤占到70.5%,石油占17.6%,天然氣占4.0%,呈現出“煤炭一頭獨重,天然氣無足輕重”的特點;而同期美國能源消費總量中,燃煤占27.2%,石油占37.2%,天然氣占23.0%,基本形成“三足鼎立、石油稍重”的格局。對燃煤的嚴重依賴,給中國的生態環境帶來了沉重壓力。我國能源結構調整中應當減輕對煤的依賴,大力推進天然氣的利用。天然氣是一種“準清潔能源”,其主要成分是甲烷,在充分燃燒的情況下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氣,即使實踐中天然氣難免含有少量雜質,燃燒也未必充分,但產生的污染依然比煤炭和石油製品要輕得多。相比之下,煤炭和石油的分子結構較複雜,碳含量高,氮、磷等雜質含量也高。根據美國環境保護署(EPA)的統計數據,使用燃煤發電,每兆瓦時電力產生二氧化硫13磅,氮氧化物6磅;而使用天然氣發電,每兆瓦時電力產生二氧化硫0.1磅,氮氧化物1.7磅。在近段時間的霧霾天氣中,對人類健康危害最大的是微粒物質。為產出10億英制熱量單位的能量,燃煤會帶來2744磅的微粒物質,而天然氣只會帶來7磅的微粒物質,差不多是燃煤污染的1/400。

近年來,對天然氣的利用已經引起了政府的關注。20xx年西氣東輸正式商業運作,天然氣市場需求呈現爆發性增長,當時國內天然氣資源不能滿足需求,《天然氣利用政策》(20xx)應運出台,其主要目的是為了緩解供需矛盾。隨著國內資源的大力開發和進口LNG、進口管道氣的全面實施,我國天然氣供需形勢有所好轉。20xx年10月,發改委頒布新的《天然氣利用政策》,明確提出了“提高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此目標的提出,清晰地表明了國家對天然氣發展的鼓勵。前不久的《能源發展“xx”規劃》送審稿中還提出,到20xx年天然氣消費比重提高到7.5%。

然而,天然氣的推廣套用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一方面,天然氣管網的建設耗資繁巨,有人甚至指出,全面建立天然氣的儲運系統和城市天然氣配送系統的工程量不亞於重建中國的鐵路系統;另一方面,天然氣在工業領域替代燃煤和重油,需要對現有的技術設備和工藝流程進行重大改造。“潰癰之痛,勝於養毒。” 燃煤經濟的持續運行帶來了巨大的環境成本,如果考慮到這一成本,燃煤經濟在很多地方實際上已經是“非經濟 (diseconomy)”了,改弦更張,大力推廣利用天然氣勢在必行。

其次是積極開發清潔和可再生能源,提高清潔和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使用中的比重。

開發清潔和可再生能源,不僅可以增強中國能源系統的抗風險能力,而且可以保證在未來的國際能源產業競爭中占得一席之地。清潔和可再生能源還可以滿足廣大農村地區人口的能源需求,減少森林過度開採和植被破壞。目前,我國清潔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還是薄弱環節。中國雖是水力資源大國,但目前的開發率僅為15%,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也落後於印度、巴西、越南等開發中國家,開發潛力巨大。核能是已開發國家重要的替代能源,目前僅占中國能源結構的1.2%,而日本、法國都超過了30%。因此,我國應積極發展核電能源,力爭到20xx年使核電裝機達到4000萬千瓦,占全部發電量的比例提高到4%。中國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小水電、太陽能、風能和生物質能等)資源基礎雄厚,但因成本高、規模小、缺乏激勵政策而發展滯後。積極發展清潔和可再生能源,遠期可以替代石化燃料,近期則可以緩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邊遠和農村地區的用能緊張問題。

20xx年開始實施的《可再生能源法》規定,“國家將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列為能源發展的優先領域。”20xx年,國家發改委頒布《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到20xx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費量達到能源消費總量的15%左右,形成以自有智慧財產權為主的國內可再生能源裝備能力。未來20年,中國應使可再生能源初步形成規模,並為今後更大規模地替代石化燃料奠定基礎。

同時,中國還應大力推動海洋能、氫能、燃料電池、生物液體燃料等新能源的開發。由於新能源產業對政策依賴性強,尚未形成連續穩定的市場需求,近年來,新能源行業遭遇寒冬,出現了投資者對新能源企業避之不及的現象。但是不能因為遇到挫折就“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以致因噎廢食,裹足不前。“風物長宜放眼量”,縱觀工業革命的歷史,任何革命性新技術的套用,總是一波三折。1807年,富爾頓設計的蒸汽船試航時,被人們嘲笑為“富爾頓的蠢物”;1814年,史蒂芬孫的蒸汽機車試車時,有人駕著馬車,與火車賽跑。傳統能源的套用尚且如此,新能源的套用更不可能一蹴而就。

最後,還需大力開展節能環保,節約能源消耗,實現綠色低碳消費。

傳統能源的替代、新能源的開發非一日之寒,當前還應做好的一項重要工作是節能環保。從我國來看,對能源的使用情況不盡如人意,與能源燃燒相關的空氣污染使中國40%的國土受到酸雨的威脅,100多個城市雨水的pH值都非常低。如果不採取有效措施,20xx年中國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排放量將分別超過4000萬噸和3500萬噸。因此,對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生態環境承載力弱、能源利用率低的國家來說,開展節能環保、提高能源效率是當務之急。要貫徹“開發與節約並重,把節約放在首位”的方針,大力實施節能減排,緩解能源消耗強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耗總量,降低單位能源消耗。下更大決心淘汰落後產能,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過快增長。推動節能技術創新與套用,加強基礎性、前沿性節能技術研發,力爭在關鍵技術領域取得突破。在石油領域,要把節油環保作為國家石油安全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建立環保節約型的石油消費模式。依靠技術進步和科學管理,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使單位GDP的石油消耗減少,排放量降低。壓縮高耗油產業,淘汰高耗能設備,大力發展高附加值產品的生產,推廣套用新工藝、新技術。加快制定優惠政策,鼓勵節油,抑制無效、低效的石油消費,走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曾國藩有句名言佳句,“凡發一謀,舉一事,必有風波磨折,必有浮議搖撼。堅忍力爭而後有濟”。無論是推行天然氣替代燃煤,還是大力發展清潔和可再生能源,以及節能環保,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必然經歷風波磨折、浮議搖撼;調整能源消費結構,必將是一個艱辛的過程,任重而道遠,需要全社會的有識之士著眼未來,堅忍力爭。

美麗中國難以在迷霧中前行。雖然北京暫時煙消雲散,雪霽天晴,回想那些“黑雲壓城城欲摧”的日子,仿佛像一場場噩夢。然而,現實冷酷如鐵,如果我們安於故俗,仍然延續燃煤經濟的老路,霧霾天氣定會捲土重來,這是鐵的規律。《左傳》雲“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及時採取行動,調整能源消費結構,積極開發清潔和可再生能源,節能環保,才能讓藍天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