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寫好小學生想像作文

《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鼓勵學生寫想像中的事物,激發他們展開想像和幻想。”課程標準的第一至三學段要求學生寫想像作文,雖然要求程度不同,但有異曲同工之妙,目的都在於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人才。怎樣指導學生寫好想像作文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在生活中尋找想像源

陶行知先生曾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因此,寫作教學也應貼近學生實際,引導學生融入社會這所大學校中,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

日常生活中經常存在著不盡如人意的事物,如學生使用橡皮留下橡皮屑,黑板擦上的粉筆灰易厚難除,家裡使用的瓷杯易碎,穿的鞋子易破,一物不能多用等。作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說說自己使用過哪些物品,想像出某一物品在使用時存在的缺點,進而尋找改進這些缺點的方法,這在心理學上叫“缺點想像訓練法”,並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想法說一說,與他人交流後完善觀點再寫下來。除此以外,還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事物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如一張全家福照片、一張笑臉、一件同學贈送的禮物等,都可以勾起學生的回憶,調動學生生活積累,從而使學生有感而發,讓想像的思潮盡情迸涌,傾瀉於字裡行間。如教學《一張笑臉》時,教師可以在黑板上畫幾張不同的笑臉,讓學生選擇其中一種說說他是怎么笑的,比如:眯著眼笑,咧開嘴笑,苦著臉笑等。再讓學生做著這樣的表情想想為什麼事會這樣笑,這樣學生易於和自己身上曾發生的或親眼看到的事相聯繫,但因為是想像作文,學生又可以脫離框框的限制,無拘無束地寫作。

在故事中表現個性

音樂是全世界共通的語言。音樂無處不在,有大自然中的音樂,如小鳥的歌聲、溪水歡快的流淌聲、老牛的嘆息聲等,更有樂器奏出的動人鏇律。音樂可以讓學生心境平和,可以令他們心潮澎湃,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幻想。

作文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聽一聽大自然的聲音,也可以聽一首歌曲,引導學生在大腦中清晰地形成聲音或歌詞描述的景象,用心感受音樂中傳達的情感,再說說自己仿佛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又想到了什麼,然後用通順的語言不拘形式地描繪出腦中的畫面,記錄下自己的獨特感受。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剛開始聽歌曲,印象會比較模糊,因此建議給學生多聽幾遍,聽完之後,再留給學生時間將作文寫完整。如果是純音樂,我們可以結合課文教學來指導寫想像作文。如《二泉映月》,課文中有一段描寫阿炳用琴聲傾訴心聲的內容,委婉曲折,扣人心弦,意境悽美,又鬥志昂揚。學完這部分內容,教師可以給學生聽《二泉映月》曲,讓學生想想自己喜歡哪部分的音樂,高昂的還是低沉的,舒緩的還是升騰跌宕的,再說說為什麼喜歡,想想阿炳藉助這樣的琴聲想說什麼,最後連貫地寫下來。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故事接龍”這種形式的作文,集中體現了創造性,但這不僅是個人的創造,還是集體智慧的精華。這種作文需要同學之間的密切配合。

教師可以將學生每四人分為一組,限定編故事的時間,以“從前有一位年輕的獵人”或“從前有一位善良的農夫”等句開頭講故事,小組四人每人一句,並標上序號,這樣循環下去,直至時間結束。寫作時,即按四人本上的序號將句子串聯成一篇完整的故事,再討論交流,還可以組織全班進行最具創新故事組評比,帶動學生的熱情。這樣的故事新奇有趣,體現著學生的合作精神,閃爍著學生的智慧光芒,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更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精神。

鼓勵有創意的表達

寫作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和自信心,教師要減少對學生作文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續寫句子或文章給學生充分的自我展示的空間。教師可以用不同的句子或故事開頭,讓學生接著補充完成。如讓學生完成“假如我是一個市長”“今後20年,本班同學將有人……”等這樣的句子。再如《濫竽充數》,教師教學完後,可以引導學生寫寫南郭先生逃回家以後,會怎么想、怎么說、怎么做。與“故事接龍”不同的是,這類作文要求學生能獨自完成,有自己的想法,與眾不同,充分展示自我。這樣的作文,學生不必受條框的約束,但要能換位思考進行寫作,同時要綜合考慮自己寫的作文的可期待性,讓人覺得想像豐富,又較真實,不久的將來真的能實現。這為學生想像力的培養又創造了一條新的途徑。

在借用中拓寬思路

語文教材是豐富的資源,很多文章句子都存在著空白,尤其詩歌,給學生開闢了一片想像的天地。詩文是一個統一體,詩中有文,文中有詩,教師可以藉助文中的詩引導學生補充空白。

如《尋隱者不遇》,詩中只寫了詩人的一問和童子的三句回答,中間詩人如何問的,我們要根據童子的回答來猜測,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補充出兩人比較完整的對話,同時配合課文中的插圖發揮想像,想想詩人在什麼情況下去的,當時的天氣、周圍的環境如何,兩人是怎樣進行對話的,沒看到隱者,詩人會怎么想、怎么做等,先說再寫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