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作文指導:如何寫好議論文

對於寫作,沒有什麼積累更重要。相信不止一個老師不止一次督促學生看書。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如何寫好議論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如何寫好議論文】

一、厚積而薄發

對於寫作,沒有什麼積累更重要。相信不止一個老師不止一次督促學生看書。說實話我高中三年一本正經書都沒讀完,但是積累何必要靠書?記得我的高一第一節語文課,閔文老師就告訴我們學語文的秘訣:愛美、多情、好奇、熱愛生活。其實生活不在別處,哪裡都能積累素材。我回憶了一下我在高考作文中用到的部分議論文素材及其來源:

貝克漢姆退役——時事新聞

錢鍾書的一句名言佳句——我考前在複習資料上看到的

陸羽的詩《六羨歌》——我在一首古風歌曲《風華錄》里聽到的

史記屈原列傳的部分段落——老師要求我們背誦的課本內容

願得一心人,白首不想離。——因《甄嬛傳》而大紅的一句詩

梭羅、沈從文等被我在排比舉例段中一筆帶過的例子——各種道聽途說,或從別人的優秀作文中看到的

這些材料來自各種地方,無論是你刷微博、聽歌、看電視劇、看報紙、讀雜誌,你都可以有意無意地找到可用的素材。發現素材後,可以把它記錄下來,日後再用。

但是我還想說幾個素材密集地:

1、語文試卷:做題的過程本身也是積累的過程。

古文中有可用的事例、句子。如我積累的一個句子:然而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彼眾昏之日,固未嘗無獨醒之人也?出自顧炎武《廉恥》。若用在自己的文章中,不僅顯示出你腹有詩書氣自華,而且文勢大增,激情澎湃。

大閱讀的很多散文都有可取之處,學它的語言和內容。如:同學像我推薦過一篇她做題做到的大閱讀散文:陳蔚文《溯水而上——夜讀<詩經>》。語言優美,有詩意,內容有深度有廣度,可用於很多話題,,如:對文化的理解、對經典的傳承、細微之美、平凡中的大道等等。

許多作文題本身就是素材,這些素材不但新穎別致、沒被濫用,而且往往可適用於多角度、多方面。如07年北京考題:劉長卿的詩句:細雨濕衣看不見,閒花落地聽無聲。11年上海考題:一切都會過去、一切都不會過去。但也有的作文題(如今年江蘇的題)意思太淺,角度太多,不適用於作例子。

2、他人的高分作文

當我在讀他人作文時,我想些什麼?

如11年上海高考高分作文:風中的余香(標題有詩意,先發制人,下筆不凡)

那輝煌的盛唐早已過去,但詩歌仍千百年來在人們心間流淌;古希臘的城邦早已覆亡,而那自由民主的星火卻依舊蔓延,在更深廣的土地上,燃燒了幾千年。

猶太王大衛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銘文“一切都會過去”。是的,沒有什麼可以永存,最宏偉的大廈最終也不過化作歷史風塵中的一把碎土,但我們創造過的思想與美,卻在它們的載體與軀殼湮滅後,化作歷史風沙中的一抹余香,纏繞亘古,永不逝去。(此處語言形象優美,化抽象為具體,值得借鑑)

當年左光斗被魏忠賢殺害後,他的喉骨被命令磨成粉,隨(後)魏忠賢一飲而下。連喉骨也徹底地碎了,魏忠賢才徹底放心了,如此,你還如何再上書、進言?他卻不知,自己飲下的,是一生的恐懼。那東林黨人的傲骨不滅,他們的靈魂成為奸惡之人永遠的噩夢,也幻化成為歷史一曲永恆悲壯的絕響。(這個例子可以收集,但感興趣的同學不應止步於此,而應查一查左光斗、東林黨的事跡,了解事件全貌,有利於你將來使用這個例子)

是的,一切都不會過去。形式的過去預言著內涵的永存。(揣摩這句話的構成,“形式”和“內涵”相對,“過去”和“永存”相對,但兩者存在關聯。這種對立統一的句子包含的信息量大,短小精悍、擲地有聲、發人深省)

而今,在這個身邊風景迅速變化的時代里,你是否曾聞到,那風中的余香?(聯繫現實,接地氣,使文章不是空發議論)古龍曾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有生活的地方,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傳承與遺留。有那么多人感慨的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喪失,於是他們迫切地想重建,想發揚光大。如此並沒有錯,只是有許多的文化,它隨著歷史的雲煙,早已很難在當今世界坐上一把輝煌的交椅。它們的位置,應當成為風中的淡淡香氣,人們精神家園的盆景,在無聲中滋養與溫潤我們的感情。那些遺忘是必然的啊,傳統的審美,或是略帶迷信色彩的習俗,它們其實從未在(我們)身邊消散,只是硬性地想換回轟轟烈烈的紀念形式,我們才反會感(覺)[到],它們逝去的姿態。

並且一切都能,都值得成為那風中的余香。逝與留的辯證正是自然與歷史最智慧的斟酌。(又出現了“逝與留的辯證”,這更顯示出作者的深刻思索。“自然與歷史最智慧的斟酌”這樣的表述不是普通學生可以憑空寫出,必須多看多想多記多用)當表面隨著風沙漸漸融化,那核心也正緩緩顯露它的精華。(用這個具體可感的過程比喻另一個抽象的過程,貼切、有畫面感。寫出這樣的句子要求學生善於觀察生活、善於聯想和想像、善於類比。和數學建模差不多)時光逝留的沙漏,更能讓我們看清一樣事物它真正的價值。大西北的敦煌,曾經的飛天完整而清晰,但對畫上它的人,它只是壁畫;如今的它雖乾涸百孔,卻更能承擔歷史的厚重,真正的傑作,必是經過歷史風霜的淘洗,然後逝去了一些,卻更餘留了真和美。

我們這個時代,是否想讓後世回望的時候能找尋到如此一些不滅的精魂?(以問句展望未來,使語言形式多變,抑揚頓挫。餘韻無窮,使讀者沉思,也顯示了自己的思想深度)那就讓文學的泡沫,讓市場的包裝淡去些吧,它們,只會在風中逸散。

一直難忘的一次畫展,是新興的畫家自辦的,朋友看到一幅畫問我,那究竟是傳統畫風還是後現代的?我看著那幅畫,很溫暖。(又一次舉例,比起說理更生動,不顯枯燥。以舉例作文章的倒數第二段也是可取的)

那一刻,我仿佛聞到了風中的余香。(結尾點題很重要)

看他人文章時,要看他和你的文章有何不同。除了積累名句、例子,也要學習語言、構思、層次。每一篇高分作文都有你可學的地方。

又如我讀05年江蘇高分作文《善始之論》(當年主題是鳳頭豬肚豹尾)。此文以古文寫作,比較小眾,又說理頗多,語言難以學習,但仍有可取之處。我的高考作文採用了和它類似的結尾。它的結尾是“願斯志之永固兮,東終古而未央!”。我查了這句話的出處,是曹植《銅雀台賦》,原句為“願斯台之永固兮,樂終古而未央!(後半句是說快樂將延續千年不絕)”而我寫的結尾是“願斯志之永固兮,靜終古而未央!”這個句式只需稍改兩個字就可以適用於許多不同主題,不僅有詩意而且豪邁有氣魄。可謂萬能金句。但萬能金句如何拾得?其實考前我和一些同學都欣賞了這篇文章,也許他們只是感嘆了一下作者紮實的古文功底,就棄其文於不顧,而我耐心地看完了這篇作文,並查了其中典故、詩句的出處,因此我得以把這個句子收為己用。

由此看來,積累的過程要耐心,關注細節,不放過任何可以學習、借鑑的地方。同樣的,我也正是本著錙銖必較的心態,才會想要查歌詞、電視劇中詩句的出處。不要覺得這是浪費手機流量。

二、 苗言

白居易言著文:根情、苗言、華(花)聲、實義。優美的語言可以彌補、粉飾許多硬傷,如立意較偏、舉例不當、結構混亂。

1、華

閔老師說作文有三境界:朴1、華、朴2。或者說簡1、繁、簡2。在這個螺鏇式前進的世界裡,的確朴2是一種清麗脫俗的表達方式,簡潔流暢,多見於鄉土題材,優於華麗的措辭,更優於朴1那種小學生作文的單純無知的塵土氣。有的同學可以做到朴2,但我還是推薦寫“華”。也許不是每個老師都能立刻識別朴1和朴2的區別,但華美的語言如烈酒、似強光,總不會被老師忽視。

舉一例,07年山東卷《永遠令人陶醉的王朝》應該是最華麗的高考作文,沒有之一,第二段甚至押韻,做到了“華聲”:我用想像觸摸你詩的輪廓,我手心的雪花含苞欲放,我夢想的枝頭綴滿星光。沒有比楓橋更波瀾的心情,搖盪清秋的月亮;沒有比李白更易醉得豪腸,張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李商隱的秋池澆開紫丁香的惆悵,渭城的朝雨沾濕了王維的衣裳。在一個民族精神疆域裡呈現出人生的壯美,藝術情懷的宏廣。唐朝啊,你的美麗竟是這么多生命的拓荒,怎能不令人陶醉,怎能使人遺忘?

全文立意毫不出眾,思想較淺,過於華麗,有堆砌之嫌,像用珠寶淹沒了一個瘦小的人,但它的缺點都被語言掩蓋了。此處有珠寶,你不妨拾取些,多讀多背,以留作己用。

這裡的華麗指多用詩句、比喻、排比,化抽象為具體,或化具體為抽象。記敘文比較容易做到,但議論文一樣可以華麗,比如以下兩種表述哪一種好:

面對多難的生活,我們要持有樂觀的態度,積極抗爭,無論有多坎坷,也要堅定信念,勇往直前。

若我們能把生活這顆酸澀的檸檬切片榨汁,以微笑為蜂蜜,以樂觀為砂糖,以陽光作點綴,那么這一杯檸檬水,哪怕原本再酸澀,我們也可欣然飲下。

同樣的意思,前者乾癟無聊,後者生動豐滿。如果我們能把說理都用詩化或俏皮的語言表述,議論文也能意趣橫生。

2、 善問

用疑問句或反問句會使讀者思索,也可引出下文,或留下餘韻。重要的是使平實的議論文增色,好像走在康莊大道上突然有坑窪或小丘,使原來單調的旅途有趣。如:

相信“風沙渡”的主人不會是一個平庸的、世俗的商人吧?如果不是一個來自黃土高原的漢子,也必是腹藏詩書但不得不囿於世俗的文人。否則,怎會有如此豪情、如此透著古韻氣息的招牌?(選自20xx江蘇高考滿分作文:拒絕平庸——風沙渡)

還有一種使用問句的方法,是我自己常用的。及在寫最後一個論點時用兩三個長問句結束。這幾個問句類似排比,一層進一層,內容常常是批評時下的怪象,簡要提出改善的做法。這種問法寫得好的話振聾發聵,發人深省,充滿激情,使讀者熱血沸騰。也使文章達到全文高潮。

三、標題

我一模和高考時都是以詩為題,或改寫詩的一兩個字,這種方法最好。用閔老師的話來說,以詩為題直接加5分。

有一些適用性廣的詩:

水窮之處待雲起

細雨濕衣看不見,閒花落地聽無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可把“吟嘯”改換

當然大部分詩的適用性窄,如能用一些很恰當準確的詩為題,那最好不過。如二模材料作文是:耶魯畢業生秦玥飛當村官,被人質疑、嘲笑。我班一個同學的題目是“猜意鵷雛竟未休”。這個題目貼切又俏皮,七個字揭示了文章主旨,可謂是最佳標題。但這是建立在大量積累之上的。如沒有背李商隱的《安定城樓》,沒有理解詩意,怎么可能寫得出這樣的標題?

四、鳳頭

由頭式的開頭最討巧,但是蘇高中沒有對此強調。一般我的標題就是從由頭提煉出來的。所謂由頭,就是用和主題相關的素材開頭,我覺得以熱點新聞最佳,再者如人、事、物、詩句、名言佳句。舉例:20xx江蘇高考滿分作文:拒絕平庸——風沙渡,以店名引出下文。

對於材料作文,不要再概括材料了,只需點幾個材料中的意象,簡要說明由頭和材料之間相似之處。這種開頭引人入勝,生動豐富。但開頭不可太長。

舉幾個適用面很廣的標題或由頭

紀伯倫“朝露里的光明”:千百年來我僅僅做一顆朝露/你知否,千百年的光芒不都在你的圓周里閃耀嗎?

紀伯倫的《沙與沫》中也有不少富有哲理的詩句,意義深刻,又適用於很多話題。

有兩個相對的意向的標題或由頭一般都很好用: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薩松

蒲葦與磐石 出自《孔雀東南飛》 適用於變通和堅守、柔與剛等

五、 豹尾

簡潔為好,不可太長。點題。或慷慨激昂,或餘韻無窮。

1、我常用的一種是以改編名言佳句結尾,我舉幾個萬能金句:願斯志之永固兮,X終古而未央!

司湯達曾說:活過、愛過、寫過。而我要說:XX過。(如:變通過、反省過。據主題而變)

但更多的佳句要你自己積累,大部分句子只可適用於有限的主題。

2、還有一種方法用於我想不出佳句的情況,那就是創設一個情景,像拍電影一樣。如:前文講述苦難對於磨練人生的意義。結尾是這樣:罷了,這一杯苦丁茶,我且飲下。

再如改寫自陳蔚文《溯水而上——夜讀<詩經>》的結尾:前文講中國古典文化始終影響世人,結尾這樣:四書五經,是鋪陳的香火,是清靜的素食。沿著《蒹葭》中的水路溯流而上,如同被沿岸廟宇中繚繞的香菸之氣深深地撫摸。

3、 再次使用標題或由頭

如我的一模作文,題為《水窮之處待雲起》,結尾是:……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好一派絕妙的風光。

六、 排比舉例

這是徐飛老師教我的。即連舉三個例子,構成排比。這要求學生對關於這個主題的例子儲備較多。這個結構最好自成一段,放在文章中後部分,增強語勢,顯示出深厚的積累,可有效增分。

七、 進擊的第三論點

通常我寫三個論點,一個論點一段。第一論點是為什麼,如:為什麼苦難可使人進步;第二論點是怎么樣,滿足什麼條件,如:唯有樂觀的人可以化坎坷為動力;第三論點是作憤青狀,抨擊當代社會,或當代青年,如:當代人缺乏挫折教育。

文似看山不喜平。尤其是議論文,易淪落為平庸之流。前文是一馬平川,順流而下,平坦如常,如何使文勢陡增,進入高潮,點燃讀者的熱血,這第三論點尤為重要。誰的內心深處沒有點憤世嫉俗的想法呢?如能剖析社會現象、指出毒瘤所在、開出一劑良藥,那就會使文章更上一層樓。不僅使立意更深刻,而且這種熱血的沸騰會延續到老師給你打分的時刻。

但是單純地在內容上聯繫現實還不足以帶來激情,語言表達也至關重要。前文是詩意的、典雅的、平淡的,這一段應該是有時代感的、激進的、吶喊的。人評蘇軾之文“快如並剪,爽如哀梨”,本段也最好要達到那個程度。要做到句意連貫流暢,多說現象少說理,多用排比、比喻、反問、疑問句。我常用多個問句結束本段。

如何從第二論點過渡到第三論點?閔老師曾給我們一個萬能金句:既罷牢騷須自省,此間風氣然來無?即從對前人的分析過渡到對現今的反思。用閔老師的話來說:寫到這個句子就加5分。

我也積累過一個類似的句子:然而,承平日久,何苦之有?用時可以把“何苦之有”改換。

後來又有老師給出一個相關但不類似的句子: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毛澤東)。但這個句子用於從牢騷到展望未來,也許可用於從第三論點到結尾,不如上面那些有深度。

因此我給出一種議論文結構:

段1由頭式開頭

段2簡要敘述主旨

段3為什麼(長)

段4怎么樣(長)

段5 排比舉例

段6聯繫現實(長)

段7結尾

八、 字是硬傷

如果說佳作是白富美,那么富的是素材,美的是語言,白的就是卷面了。卷面的清爽離不開清晰的字。字不求有美感,但要橫平豎直,少連筆。寫大一點。用0.5mm的,別用0.38的細筆。少塗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