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魯濱遜漂流記》有感作文

讀《魯濱遜漂流記》有感作文(1)

魯濱遜是本書的主人公,在他身上我學到了所謂的英雄氣概。

魯濱遜是位意志堅強、敢於冒險的英雄。儘管他在孤島上漂流了28年,衣食住行全靠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不論環境如何惡劣,他依然頑強的存活了下來。正如柏晶所說的,毅力可以磨平高山。在孤島上生活的歲月里,經過他的不懈努力,運用自己的所知所學,歷經千辛萬苦,終於製造出了精美的陶瓷用具,而且依靠自己智慧和辛勤勞動,開荒種地、砍樹建房、馴養山羊、修造船隻。“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是放棄一定失敗。”這句名言佳句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詮釋。

魯濱遜是位樂於助人的英雄。他救援和感化了野人“星期五”,“星期五”感謝他的救命之恩,發誓一生一世都要為他效勞。在那種惡劣環境中,他們的語言不一,信仰不同,可是“星期五”從魯濱遜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中懂得了如何做人。

魯濱遜是位慷慨的英雄。回到英國後,他已經擁有5000英鎊的大富翁,可是他並沒忘記曾經於他共患難、共甘苦的親人們,他把多數金幣捐獻給了需要幫助的人們。正如莎士比亞所說的:閃亮的,不全是黃金。善良的心地,勝過黃金。我自認為金錢好似把雙刃劍,在有用的環境下它會產生無比巨大的作用,在無利的環境下,它會變得一分不值。大文豪莎士比亞說過:道德和才藝遠勝於富貴的資產,墮落的子孫可以把巨富的財產敗毀,可道德和才藝,卻可以使一個凡人變成不凡的偉大。

我之所以讚嘆魯濱遜,是因為他像牆邊的小草,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堅韌的品質,只所以佩服他的智慧;是因為他像機智勇敢的孫悟空,具有強烈的模仿能力和觀察能力;只所以佩服他的軍事才華,是因為他像法國開闢者——拿破崙,具有極強的統軍能力。

在我的心目中,魯濱遜是位英雄,偉大的英雄,指引我前進的英雄。

讀《魯濱遜漂流記》有感作文(2)

前不久,我在家裡讀了一本書,書名叫《魯濱遜漂流記》。在這本書中主要說的是主人公魯濱遜在一次航海中,輪船意外觸礁,而導致魯濱遜流落荒島28年的事情。從中體現了魯濱遜的機智勇敢和堅強毅力、樂觀精神;也讓我懂得了一個人應該學會生存,學會面對困難,不怕困難,學會堅強,也讓我從中受益,得到成長的力量。

在這本書中有一句話,讓我若有所思,若有所感;這句話就是:害怕危險的心理比危險本身還要可怕一萬倍。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一個具有大無畏冒險進取精神的人,即使在惡劣的環境中也終將會成為一個成功者,一個英雄。在這本書中,主人公魯濱遜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流落荒島,並沒有對自己的生命絕望,失去希望,而是堅強的面對了種種困難。學會種植大麥、水稻,製作麵包,捕捉馴養野獸,做家具,養鸚鵡做伴。聯繫實際當中,我認為也是這樣的:危險它並不可怕,再大的危險,只要你用機智勇敢的心理和樂觀精神、堅強毅力去面對它,困難、危險也已經被你的氣勢所打敗,那么就會創造一個“奇蹟”,這時,戰勝它就會很容易。但如果相反,如果你在心理上首先失去了戰勝危險和困難的信心,失去了你對自己的希望,那么無形當中只能無端擴大危險和困難的程度,使自己被它擊倒,這時只能自暴自棄、一無所成。  

在讀完《魯濱遜漂流記》後,我有所感想。在荒島這么危險的地方,不時還有野獸,食人野人的侵犯,魯濱遜竟然能用機智的方法,勇敢的心理、堅強的毅力和樂觀精神去克服它,真讓我欣賞。可回到現實當中,想想魯濱遜再想想我自己,覺得自己真慚愧。在學習古箏的時候,老師教了我一個指法,叫做掃搖,需要中指劃接大指搖,在學習這個指法時,我彈的十分彆扭,越彈越怪,好像琴弦就是在跟我作對似的,我的手指跑到了西,它就跳東。於是,我就用害怕困難的心理想:這么難彈的指法乾脆不彈了吧,這么困難,怎么樣琴弦都不聽使喚。一天、兩天……越不想彈越生疏。此時此刻,我又想:如果那時我有魯濱遜面對危險和困難的堅強毅力、勇敢心理和樂觀精神去面對它的話,困難一定會迎刃而解的。以後如果再碰到危險和困難,我一定會用“害怕危險的心理比危險本身還要可怕一萬倍”來激勵我自己,並且還用魯濱遜的機智勇敢、樂觀精神、堅強毅力去面對它,不怕它。    

讀《魯濱遜漂流記》有感作文(3)

讀《魯濱遜漂流記》有感

棲霞區中國廠國小六年級  羅力凡

同學們,你們讀過《魯濱遜漂流記》這本書嗎?我讀了之後,深有感觸。

這本書的作者是笛福,是一本歷險小說。這本書的大概內容是:小說的主人公魯濱遜是一個聰明機智而又具備堅強意志的人。在一次航海中,船在南美洲海岸一個荒島附近觸礁,船身破裂,水手和乘客都淹死了,只有魯濱遜活了下來。海浪把他卷上了岸。這座小島荒無人煙,魯濱遜長達28年的歷險生活開始了。他做了一隻木筏,把沉船上的食物﹑制帆篷的布、槍枝彈藥、淡水、酒、衣服、工具等東西一一送到島上。他還種起了水稻,圈養山羊作為食物的來源。為了不寂寞,他還養了一隻鸚鵡做伴。後來,他救下了一個名叫“星期五”的俘虜,那以後,“星期五”成了他忠實的僕人和朋友。又過了幾年,他們終於獲得了離開孤島的機會。

讀了這本書,我終於知道“懦夫永遠樹不起勝利紀念碑”的意義。不但如此,我還明白了一個具有大無畏冒險進取精神的人,即使在惡劣的環境中,也終將會成為一個像魯濱遜那樣的人,一個探索者,一個發明家,一個善於創造性勞動的人。

我很喜歡這本《魯濱遜漂流記》,因為它使我知道怎樣才能學會生存,學會堅強,學會面對困難不畏懼。

在今年正月初六的那天,爸爸、媽媽和爺爺一起去二姑媽家玩,而我沒有去。因為,我想趁爸爸媽媽不在家的時候鍛鍊一下自己,看看自己的獨立性到底有多強。中午,為了解決吃飯的問題,我學著爸爸媽媽的樣子,自己動手做飯;下午,我一個人在家感到很孤獨時,就與書為伴;晚上,在我感到害怕的時候,我就對自己說:“羅力凡,你是不是男子漢?你應該像魯濱遜一樣勇敢。”於是,我鎖好門窗獨自一人在家裡睡覺。第二天,爸爸媽媽回來對我說:“孩子,你長大了。”通過這次鍛鍊,我也覺得自己是一個勇敢者,因為我可以一個人在家獨立生活了。

書幫助我更好地成長。我讀書,我快樂。同學們,你們愛讀書嗎?

讀《魯濱遜漂流記》有感作文(4)

讀《魯濱遜漂流記》有感

《魯濱遜漂流記》是英國作家笛福由一個真實的故事改編而成的。故事記敘了一個酷愛航海的少年,因為父母的種種不可以而離家出走,登上了遠去的船。有一次船被掀翻了,除了魯濱遜外,其他人無一生還。魯濱遜將船上所有可用的東西,搬到了島上,那是個無人島。魯濱遜通過自己的努力,用自己的一雙手打造了一翻新天地,經過了幾十年,終於,像野人的他被人發現並回到了夢寐以求的故鄉。

魯濱遜靠著一雙手打造出了屬於他自己的新天地,更擁有了一個虔誠、忠實的僕人與朋友——星期五。他能做到,難道我們就不行嗎?身為國小生的我們,連一點自理能力都沒有,鋪床疊被都要依賴父母,人人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小格格”、“小公主”……但你們有沒有想過:父母能照顧你一輩子嗎?當父母去世的那一天,你該怎么辦?還有,你上國小時,父母可以每天來接你送你,為你拎書包、戴紅領巾……可你又有沒有想過:當你上了大學,或者上學很遠時,在外地,難道父母也要跟過去,為你拎書包、洗衣燒飯嗎?

教育家陶行知爺爺曾講過:“吃自己的飯,滴自己的汗;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漢。

我每天早上吃早餐都要媽媽替我弄,原來覺得理所當然,但讀了《魯濱遜漂流記》後,我自慚形穢,下定決心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我感謝《魯濱遜漂流記》,因為它教會了我自立自強!  簡評:打開一本好書,也掀開了人生新的一頁!讀書真好!

讀《魯濱遜漂流記》有感作文(5)

讀<<魯濱遜漂流記>>有感

我在看完了<<魯濱遜漂流記>>這本書後,對我的感受很大.

這本書講了主人公魯濱遜出身於一個英國中產階級家庭,一生志在遨遊四海.一次在去非洲航海的途中遇到風暴,隻身一人漂流到一個無人的荒島上,開始了一段與世隔絕的生活.魯濱遜生活的小島荒無人煙,遠離大陸和正常的航線,因此,獲救和逃生都不可能.但是,他有兩個可利用的好條件:一是島上物產豐富,有不少水果、動物;二是那艘沉沒的大船奇蹟般地漂到小島附近,他設法從船上搬來了所有能搬動的東西.他經過了多年的艱苦勞動,終於在島上安居樂業,並且將小島嶼\建成了他個人的福如安樂王國.後來,他救出了一個即將被吃掉的野人,並取名叫星期五,成了他忠實的僕人.最後,他幫助一艘大船的船長平息了叛亂,並帶著星期五回到了英國文明世界.

這本書作者笛福寫出了一個理想的資產階級所應具備的一切特徵----勇敢、智慧、理性、勤勞、堅強。

讀完了這本書,我的感受是:人們不論遇到何種困難,都要頑強地生存下來.上帝也許會拋棄你,但你自已永遠不要拋棄自已!

讀《魯濱遜漂流記》有感作文(6)

在暑假期間我讀了這本書,受益匪淺。《魯濱遜漂流記》這本書告訴了我們:面對困難,應當勇敢地站出來,此時的勇氣、意志都是可貴的,沒了它們,是永遠無法戰勝困難、擺脫問題的。這本名著是由英國作家笛福所寫,在他的筆下塑造了一位以“智慧,勇敢”二者並肩的主人公——魯濱遜’’ 。

故事主要講述著有一位英國人叫作魯濱遜’,他十分熱愛航海與冒險,本來他可以按照父親的安排,依靠殷實的基業過著一種平靜而又優裕的生活。然而一心想出外航海冒險的魯濱遜,最終當上了一位充滿驚險而又刺激的水手。在一次不幸中,一人流落荒島,他憑著常人難以想像的勇氣和毅力,靠著自身的聰明才智,在荒島上開墾種樹、劈材建房、製作工具、改造船隻,同時在此期間救出了野人“星期五”。正當魯濱遜準備拯救一些淪為土人的西班牙人時,遇上了一些叛變的水手,魯濱遜再次展現出當時臨危不懼、鎮定自若的精神。與星期五一齊解救了船長,戰勝了“兇險”,回到了自己的故鄉。就這樣,《魯濱遜漂流記》這本長篇小說就在此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當一個人處於獨立生存的情況下,依然還保持著對生活充滿信心,這種積極、樂觀的角度來說,往往是我們陷入困難的一根‘救命稻草’,只有這樣才能戰勝困難!”這就是魯濱遜能在無人荒島上生存下來的原則問題。轉而之,知道了魯濱遜那頑強的生命力,再想想我們城市裡的孩子,各個都是“溫室里的花朵”經不起風吹雨打。稍有不適,便回到了家長們那“避風的碼頭”,“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我們這些“泡在蜜罐里的孩子們”正是缺乏這種可歌可泣的野外生存能力與頑強的意志力。

《魯濱遜漂流記》這本書表面上是講述著魯濱遜怎樣與各種各樣的困難進行“抗爭”,可其中卻蘊含著這么一句話:天不總是藍的,水不總是清的,草不總是綠的,花不總是艷的,人生也不總是“一帆風順”的!是呀,花要凋落,草要枯黃,可春天又再次給予它們生機。《魯濱遜漂流記》給我的啟示:只有奮鬥,才能走向成功!

簡評:只有奮鬥,才能走向成功! 的確,魯濱遜頑強的毅力也讓老師很感動

讀《魯濱遜漂流記》有感作文(7)

早期,人類的成長史就是人與自然相鬥爭的歷史,然而在當代,人們需要考慮的則是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問題。 

——題記

在文中,魯濱遜是一個具有冒險精神的資產者,不安於現狀的進取性格決定了他要違背父母的意願,去實現遨遊四海的夢想,他又是一個具有實幹精神的資產者,在杳無人煙的荒島上,魯濱遜憑著堅韌不拔的創造精神,從採集野果到打魚打獵、馴養山羊,再到試種莊稼,頑強地與自然作鬥爭,他靠著自己的雙手,改變了自身的生活狀態,經歷了常人難以想像的挫折和挫敗之後,逐步取得成功。那時的人與自然是一個很值得考慮的問題。

而如今,人與自然,同樣是一個很值得人類考慮的問題。

氣候變暖引發自然災害。

有關專家認為,近百年我國氣候增暖的幅度為0.5攝氏度至0.8攝氏度,近年來我國年均氣溫升高以北方為主,東北北部,內蒙古及西部盆地已經上升了4攝氏度以上。降水量增加最明顯的是西部盆地,近50年降水量已經增50%——75%,而原本就處於缺水狀態的華北及東北南部降水量卻有減少趨勢。

氣候變暖導致區域性乾旱事件連年發生。近十幾年來,我國北方旱災發生頻率逐年增加,華北地區乾旱不斷加劇的態勢已經持續近二十多年來。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後期,華北由濕潤向乾旱過渡;從70年代後期開始至今,華北的乾旱不斷加劇;從90年代後期以來華北地區更是連年出現大旱,1997、1999——20XX年,不少地區連續5—6年遭遇乾旱。

這些真實的數據多么令人觸目驚心啊!馬克思曾經說過“任何神話都是運用想像和藉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隨著這些自然力之實際上被支配,神話也就消失了。

可見,我們人與自然的關係是多么夕夕相關啊!

簡評:“夕夕相關”是錯的,應該是“息息相關”。再查一下其他的錯別字。

讀《魯濱遜漂流記》有感作文(8)

讀了《魯濱遜漂流記》這本書,我第一個感想就是:生 離不開奮鬥。

是的,讓我們想想看:魯濱遜一個人在島上生活了20多年,吃盡了苦頭,但他還是生存了下來,他靠的是什麼?靠的是頑強的意志和奮鬥的精神,也正是這種精神使我感到震撼。魯濱遜生活在一個荒島上是很孤獨的,沒有人陪他,這種生活是難以令人想像出來的,而且很困難,魯濱遜需要自己去創造出生活的必備物品(因為孤島上沒有現代物品),需要經受起大自然的考驗,需要………,想到這裡,我覺得他創造出來的是一種奇蹟,一種不是普通人所能創造出來的奇蹟!

當我讀完第3遍時,才覺得,其實魯濱遜不僅靠自己對生存的奮鬥,實際上是一種對生命的渴望,只有發自內心的對生命的渴望,才會使魯濱遜為了生存而奮鬥,只有他的不懈奮鬥,才會使他創造出一個人在荒島上生活了20年的奇蹟,而這種對生命的渴望,是來自他相信終有一天奇蹟會出現,使他重新回到社會中去。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出色的碼頭工人,由於夜裡加班,不小心把自己反鎖在一個大冷凍車的箱子裡,他想,我一定會被凍死的,第二天,他的同伴發現了他,他果真被活活凍死了,而箱子內的溫度並不是低溫,和怡人的箱外溫度差不多,而他竟然凍死了,他不是死於低溫度,而是死於自己心中的低溫——他失去了自己對生命的渴望。

一本《魯濱遜漂流記》使我想到了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