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市暑期培訓交流材料)從一滴水裡望見太陽

從一滴水裡望見太陽

撰稿者:陳娟(師院附中)

在座的各位領導、來自語文研究最前線的各位專家老師:

大家好!

非常榮幸能夠坐在這裡跟大家交流,但說實話,面對著在語文陣線上奮鬥多年,且對語文研究卓有建樹的各位老師,我是汗流浹背如坐針氈。因為我根本沒有多少經驗和資歷讓我在這裡班門弄斧。

還是先亮一亮自己的底牌吧。我教書18年,教了9年數學,9年語文。其中6年國小語文,3年國中語文,今年剛送走我們國中部的第一屆初三,就好比是摸著石頭過河、又好比是弓著腰上山,我眼力所見的只是腳下幾尺以內的路,還沒有太多的底氣激揚文字、指點江山,我到這裡只是抱著學習的態度來的,因為教學中我有太多的困惑,就好比是一隻裹在繭里的蛹,苦苦摸索卻找不到出路,或者迂迴曲折走了許多的彎路。今天跟各位老師在一起,真的就像是眼前開了一扇窗,心中豁然開朗,禁不住就欣喜雀躍了。

下面我就分兩塊向大家做一個匯報。第一塊是組內的精彩交流,也就是對我感觸最深的地方,第二塊更側重於我自己的探索。

在小組交流中,大家就以下問題進行了研討探究:

首先是語文學科的地位和現狀的問題。

羅莊二中的劉曉凡老師就談到作為三大門主課的語文學科,實際上和英語和數學相比,只占了小小的一隅,甚至淪落到和副科並列的地步。開發區的張老師說了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學校里什麼都不能教的,就派他去教語文。沂州實驗學校的劉淼老師更是說了這樣一句話:上輩子殺過人,這輩子教語文。聽來真讓人不寒而慄!

可實際上呢?語文卻是個基礎學科的基礎,是為人處事修養的基礎,多少年後,多少定理公式全部遺忘,然而語文留給人的修養卻日久彌香。有人說,學完後把老師交給的基本知識扔掉,但是老師的精神不可以因為他已經滲透到你的身心、你的骨肉中去了,這就是語文教育素質。可以毫不誇張的說,語文才是民族文化的精髓,語文才是一個人成長和修養的基礎,所以我們語文老師可以自豪地說:我驕傲,我是語文人。

其次,大家不約而同地談到了語文積累的問題。

我們的語文教學,說到底就是“積累”二字,字詞的積累,閱讀的積累,寫作的積累,積累好比是塔基、河堤,只有夠厚實,才能承載更多的東西。說到積累,我想起了那個冰山原理,其實語文課上展示的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十分之一,二更多的知識內涵和底蘊,更來自於那十分之九的積累。

老師們提出了很多積累的方式。利用早讀的時間,利用小黑板的形式,積累成語、詩句、文章,特別是羅莊區搞的《詩經》《道德經》國學“古韻雙璧”,每天每周每月每年,,堅持不懈更難得的是還納入考試範圍,這種踏踏實實堅持不懈的語文積累真讓人嘆為觀止。

第三,大家提到了個性高效課堂的建設幾個問題。

比如:1,語文課的課前預習應該放在什麼時間最好?

2,老師提問的質量怎樣才能體現出啟發性、且能層層深入?

3,怎樣看待小組討論?

4,語文課到底姓什麼?

5,怎樣才能恰當的評價學生的回答?

大家也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談出了自己的觀點和嘗試。

首先,應該充分地預習,字詞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解決。課文要注重第一感悟,也就是讓學生養成閱讀的習慣,在不藉助工具書的情況下得出自己的第一感受。

其次,老師的提問要提綱挈領,有明晰的線索,以期達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目的,不求面面俱到,只求有獨到之處。

第三,小組的合作交流,看起來熱熱鬧鬧,其實流於形式,應該根據實際需要恰當選擇。

第四,語文課應該姓“語”,要讓語文回歸本位。所謂“語”,(1),語文必須有讀書聲,必須像特級教師李鎮西所倡導的:“讀出感受,讀出問題”;(2),語文必須有紮實的語言基礎,必須品味語言運用之妙。

第五,評價本身也是教育:(1)改百分制為等級制,弱化學生之間的分數差別,改冷冰凍的鑑定式評語為談心式評語,用正面的鼓勵性語言評價學生,鼓勵開設選修課,採用學分制。(2)更加注重過程性評價,以往在教學活動中使用較多的是終結性評價。而評價不是為了製造等級,而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自我,評價也蘊含著教育,評價不是人為的給學生套上枷鎖,而是要加學生的積極性和提高自信心。

第四方面,大家談到了文言文教學。

我覺得劉淼老師的“六個會”給我啟發很大,會背、會翻譯、會默寫、會品讀、會積累、會套用。

我自己在文言文教學中基本也是按照這個流程來的。先背誦,背誦全文,記住實詞,疏通文意,理解文章主旨。然後請學生進行重點知識梳理,最後老師還有一步:整合總結。把文章的重點實詞、虛詞、句子、問題,結契約步訓練和歷年來涉及到該文的中考題整合起來,列印分發到每一位學生手中,且特別囑託直接貼上在課本文後。這樣扎紮實實、一步步地走來,最後升華總結,把問題落到實處。期末考試和中考的時候拿來就用,非常有效。

第五方面,臨沂實驗中學的朱秀峰老師把語文分作三大塊來教,也有很強的借鑑意義

朱老師把語文課堂的三分之一用來講課。現代文和文言文講讀。朱老師還特彆強調,文言文一般是以老師講讀為主,但現代文卻是大膽放手讓學生走上講台。在朱老師發言的過程中,組內老師也提出了許多疑議,比如說,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是否要一併放下?學生知識有限,講課水平有限,能不能將文章解讀得恰到好處?文章挖掘不深的、鋪展不開的時候老師該怎么處理?在這樣的課堂上,老師的位置在哪裡?起到什麼作用?

朱老師特彆強調,這樣的課看聽起來老師很輕鬆,但實際上對於課前對學生的輔導比起老師親自備一堂課更有難度,老師就應該像放風箏的人,風箏飄出去,但線線還在自己手裡。而且老師一定要冷靜旁觀,當出現問題時,能夠挺身而出。這樣收放有度的課堂教學,在開始時可能是費盡周折,但長此以往,卻能讓學生真正從被動學習的狀態下解放出來,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人。

朱秀峰老師語文課堂的第二個三分之一給了寫作。朱老師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寫作模式。朱老師的作文課每周設定是連堂三節。把步驟理順,大致是這么幾步:

1, 每次作文之前兩三天會把題目告訴給學生,讓學生蒐集、整合材料;

2, 作文的第一節課前5——10分鐘,放手讓學生討論,互相點撥、互相質疑,以期引起思維的碰撞,靈感的促生。

3,  然後40分鐘請學生當堂完成寫作。

4, 文章不厭百回改。下一步的20分鐘,就是讓學生互改文章,小組推薦優秀文章全班交流欣賞。也請學生自願展示問題作文。這一步,就讓學生通過交流學習別人的長處,意識到自己的問題,然後才能“學,然後知不足”。

5, 重新構思,給文章動大手術,然後上交。

就這樣,朱老師的每周一次作文課都經過了一個蒐集、醞釀、構思、寫作、修改、升格的過程,非常系統。長此以往,學生的作文水平一定會得到很大的提升。

朱秀峰老師的最後三分之一給了語文實踐活動課。語文實踐活動課上的水平高低,依賴於語文老師對實踐活動課的認識和指導。畢竟語文活動實踐課不像一篇文章那樣脈絡清晰,問題清楚,容易操作。語文活動課既能輕描淡寫一筆帶過,也能中外古今、詩詞曲文無所不通。把三分之一的時間給了語文實踐活動課,既體現了朱老師對實踐活動課培養學生大語文能力的認識,又體現了朱老師作為語文老師深厚的文化底蘊。可以這么說,誰能把無形的語文活動課縱橫捭闔上得觸類旁通,誰基本上就超越了語文僅限於對課文的解讀這個意識形態,才是真正的語文修養的教育。

另外朱老師在引導學生課外閱讀上還小有一套。他給學生推薦了四種雜誌:

1.《讀者》。推薦原因:知識全面,有高度。

2.《雜文》。推薦原因:看問題比較深刻,可謂一陣見血。

3.《散文》。推薦原因:品味優美的語言。

4.《小小說》。推薦原因:感悟構思的新奇。

第六方面,是我們組聆聽了羅莊區教研員張老師的《閱讀理解解題策略》,開發區的葛鳳國老師對近十年中考語文的分析總結。

兩位老師研究深刻而獨到,談到自己的所思所悟滔滔不絕,讓人深深敬仰,真是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現將葛鳳國老師的文字引在這裡,期望能給你我以啟示:

下面進入第二板塊,讓我說說我自己的語文教學。

如果說各位老師的語文思想就像一片汪洋,而我就是其中最小的一滴。我的一點點亮光根本不足以折射出太陽的光芒,但既然承蒙厚愛,我也就無知者無畏,劍走偏鋒,剖析一下自己,也希望大家多多給我以扶持批評和指正。

語文教學在我自己,如果用一個字概括,那就是“玩”,如果用兩個字總結,那就是“享受”。生活里我不太愛說話,閒暇時最大的愛好就是看書,只要手有一本書,就可以足不出戶。但只要站在講台上,那一定是激情四射、神采飛揚。我有許多個鬼主意把學生玩得團團轉,有很多個小花招讓學生欣喜欲狂。孩子們上我的語文課就像玩炮仗,又喜又怕。

首先,我先說說我的語文積累。

關於語文積累,我是堅決放手讓學生自己乾。比如字、詞、文學常識、詞語解釋、詩句積累、文言文實詞虛詞,我充分利用了日常教學中的兩大評價模式:個人t型台、pk英雄榜。

我手裡有每個學生的照片,目的就是為了表揚或者“示眾”。

個人t型台,一般用在月末,特別是月考之後,成績特別突出的、進步特別大的,就把他們的照片貼在本欄目上,下面還配上非常恰當的但很具有鼓動性的語言。比如我們班有個李昊元。中考考了713,這孩子不論是成績還是人品都堪稱楷模,我這么給他寫:令人羨慕的是你的成績,然而更讓人深思和敬佩的卻是你對學習的熱情和面對困難百折不撓的毅力。還有個孩子叫周凱悅,進步特別大,我這么寫給她:你就像斜刺里殺出來的一匹黑馬,請享受那份衝刺的感覺和成功的快意吧!這個“個人t型台”就是給學生樹立一個榜樣,僅限幾人。

而“pk英雄榜”就是人人參與、休戚相關、榮辱與共,好比是一條線上拴著的螞蚱。這pk英雄榜首先要分組,按某次的成績大致分為幾大塊,第一板塊自然成為組長,組長要從下面幾個板塊中用抓鬮的方式確定組員,組成一個各組整體水平大致相當的一個團隊。

我們的基礎知識積累全仗著“pk英雄榜”這味靈丹妙藥了。我們每節課都有五分鐘時間用來考察基礎知識,或聽寫,或默寫,或背誦。全對得10分,錯1個扣1分,錯2個扣2分;背1條加2分,背10條就加20分,以分做誘餌,促使學生用心記,您想,全對加10分,錯1個就等於比別人少了11分,所以一定要小心了再小心,慎重了再慎重。而且每次累計張貼在黑板右側,每天都統計,每周都排名。排名第一占據英雄榜上面,旁邊是燦爛的笑臉,最後一組照片集體亮相,蹲伏在優秀組下邊,旁邊還配一哭臉。

小孩子好勝心強,誰都想坦蕩蕩地笑,不想悲戚戚地哭,那怎么辦?組長監督組員,組員互相提攜,基礎知識就在玩的過程中夯實了。另外,這些基礎知識每一冊我都會分門別類地整理、列印、裝訂成冊,人手一本,有綱可循,便於考察和複習,中考時總起裝訂,省了很多力氣。

其次,說說我的課堂教學。

我認為閱讀教學應該醞釀一個讀書的場。開始時我也說了,我是從國小一路走到國中的,我有個很深切的感受,就是閱讀教學從國中從國中抓起就已經為時過晚了。小孩子小時候好比是一塊泥,想怎么捏就怎么捏,可到了國中就好比是燒成了半成品,你要想把燒得半成型的磚頭重新打碎另和,燒成景德鎮瓷器,那是不可能的。

我認為閱讀教學應該從國小抓起,至少從國小中年級抓起。我的國小的那個班,今年中考,共44人,總分在660分以上的有13人,在600分以上的占全班的80%,在680分以上的有9人,最高分713,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而究其根本,還是因為閱讀教學。

我從四年級起接班就開始搞閱讀教學。國小的內容相對較少,只有數學、語文、英語。每天6節課,每晚不超過1個小時的作業,因此有大量的時間用來閱讀。

記得最初我們是每人10元錢啟動讀書工程的,我來精選了40多本書,人手一冊,全是名著青少年版,文字不長,情節生動,且適合小孩子的閱讀口味。那段時間,一到下課,我們班鴉雀無聲,人手一本讀得津津有味,看完自己的,再跟別人換著看,課間交流的語言也不再是吃的喝的和卡通片,全是書里的人物和情節。

書沒幾個月就看完了,沒有新鮮血液就成了一灘死水了,於是我貢獻出我家所有的書,我來選,你們讀。有學生家長是師院圖書館的,他們也鼎力相助;我平時也常寫文章,有稿費,基本上也全部買了書給孩子們看,就這么兩年多,每人至少看了200本書。

後來我們寫作。當時重慶天下圖書公司的老總孔有君先生這么評價我們:一個班裡有一兩個寫手沒什麼稀奇,稀奇的是每一個孩子都會寫作文,都發表文章,都拿稿費。最後我們的班級文集被課堂內外雜誌社出版,在全國新華書店發行,我又出版了《作文活動》《作文醫院》一系列書,在全國颳起了一陣小風。

到了國中,我就要求孩子們讀原著,四大名著,莎士比亞、巴爾扎克、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引導學生品味語言、賞讀細節,平時利用閒散的時間,推薦學生們讀《青年文摘》《意林》《思維與智慧》《小小說》《課外閱讀》等心靈雞湯般的文字。

後來,進一步要求學生們品讀名作家的文字,孔慶東的在厚棉褲里捫大虱子、遲子建的超凡脫俗、王清銘的書卷味、丁立梅的活脫清麗、風為裳的風趣飄逸、孫道榮的樸實深邃,從而引導學生形成自己的表達風格。

最後,我們還做書。把讀到的好文字複印下來,或者提供題目、作者,我來搜、編輯,然後人手一份,加上學生們寫的文字,我寫孩子們的文字,分門別類,畫上插圖,裝訂成屬於我們自己的書,對孩子們來說,這將是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

第四,說說我們的作文教學。

我教學生寫作,有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山花爛漫,自然天然。不做任何約束,只是引導著學生觀察生活,發現生活里跳躍的細節,然後寫下真實的家庭、學校、個人的生活體驗。其實每個孩子都是魔法師,當你給孩子們擦亮眼睛的時候,他們會從他們的心理和角度發現我們成人不能發現的美。當你手捧一篇文字,你將走進孩子的世界,家庭、鄰里、兄弟、姐妹、母子、師生、社會……到處都是美妙的故事,讓你看了忍俊不禁。我們的班級作文《體驗作文》概出於此,茶餘飯後,隨手一翻,就看到了許多孩子,聽到了許多有趣的爆料,真是百看不厭。

第二個階段,文字序列化。好比是給四散漫流的水修一條渠,疏一條溪。引導學生更有序地表達。我也曾經寫過一些作文訓練序列的書,先是句子引路、再是片段欣賞、三是佳作展示,四是名家風範。五是作文寶葫蘆。讓學生從點到面,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文字更加理性,更加成熟。

第三個階段,文字個性化。世上沒有相同的兩片葉子,面對同樣的題目,孩子的年齡不同,性別不同、生活環境不同、知識經驗不同,就會有不同的闡釋。我通過做遊戲、社會實踐、一個題目多角度闡釋、中考作文我來寫、創新作文大賽等形式,找到最適合表達的形式,講出自己的心裡話,找到最個性的宣洩口。讓文章在自然、本真的基礎上逐漸有序、有特色。

第四個階段,我想通過作文教學告訴孩子們,筆也是可以用來謀生的工具。人活一輩子,就應該走萬里路,讀萬卷書,寫一路書香的文字。正像北大中文系教授曹文軒所說的:寫一手好文字,是一個人的美德。

第五,也就是最後一個方面,我想說說教師個人的成長。

一個人的成長過程,總有幾個人起著關鍵作用。這種人就叫“貴人”。我的第一個貴人應該是蘇州大學教授朱永新先生。

為了激發教師內在的潛力,朱永新教授於XX年6月26日“教育線上”網站發表了《朱永新成功保險公司開業啟事》,明確投保條件:“每日三省自身,寫千字文一篇。一天所見、所聞、所感、所思,皆可入文。十年後持3650篇千字文(計360萬字)來本公司。”理賠辦法也寫得一清二楚:“如投保方自感十年後未能躋身成功者之列,本公司願以一賠百,即現投萬元者可成百萬富翁或富婆。”

這是我所看到的最具特色的一個“保險公司”,它在相信人的巨大潛力的同時,又內含了一個“持之以恆,十年不止”這樣一個必備的條件。只有兩者結合,才能到達真正成功的彼岸。

我生命中還有一位“貴人”,就是玄奘。玄奘在世界上是一位精神上的偉人,然而生活里我們記住的卻是娛樂化的唐僧。我們不應該忘記玄奘,他一輩子只做了一件事情,17年取經,19年譯經,他一直知道自己的位置,取經路上有許多國家的國王願與他共掌江山,李世民也曾勸他還俗,然而他一直堅持自己的生活理想,直到1300多年後的今天,他譯經的質和量都是後人無法超越的,他是一位真正的精神偉人!

選擇了一種生活方式,就是選擇一種人生境界,選擇一種理想與未來。

十幾年的教書生活,我堅持了三點:一是學習,二是反思,三是寫作。作為語文老師,沒有太多的積累,只是照本宣科,只能讓語文成為“雞肋”,而語文老師更應該成為學生的精神導師、文學導師,而這也不是給一杯水自己有一桶水的問題,作為語文老師,本身就應是一片海。一片足以深,足以廣的,可以讓學生暢遊的文學之海。而成為海的途徑,只有讀書,日日夜夜、堅持不懈,“活到老,學到老”的讀書。

再說反思。有人說,超一輩子教案只是一個教書匠,充其量只是一個“器”的作用,而反思三年卻可以成為一個大師,我經歷不多,參加研修、聆聽各位專家的點撥,讓我深深反思著自己的教學,我也希望以後我也可以不再是一個“匠”,一個“器”,而是一位“師者”。

讓我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真誠地對各位語言教學的專家、老師說一句:寫作吧。我們的生活雖說是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單調,但每一個日子都是鮮活的、與眾不同的,動動筆,寫點教學隨筆、寫點班級故事,哪怕今年僅是寫寫自己的心情,都會讓你的日子充實、心地純淨、行文潤澤,當我們年歲漸老,回首往事,你會發現過去的歲月已經了無痕跡,只有那一個個溫情的文字還向你講述著過去的事情。

我寫了才四年,出了十幾本書,寫了十多萬的散文隨筆,發表了幾十篇的省級文字,還長期擔任著刊物的專欄作者,這些都是在時間的罅隙里積沙成塔、集腋成裘累積而成的。

最後,讓我祝願我們所有的語文老師都能像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那樣過完我們平凡但不平庸的語文人生。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