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兄弟

我們“媽媽”的“兄弟”

長久以來,人們都把金星看成是地球的孿生姐妹,它的大小、質量和密度都與地球相近,而且也有很厚的大氣,今天我們也知道,金星的表面是一片熾熱的、沒有任何生命的荒原。倘使地球上的碳根基不牢,那么由於火山活動而釋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也早就把地球表面燒盡,海水蒸乾,使地球變成金星了。

每當我們看到由於工業廢物——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大量釋放而對氣象產生嚴重影響時,就不能不擔心這種悲慘的結局。因為正是這兩種氣體主宰著金星的氣象。1982年3月蘇聯行星探測器金星-13號和金星-14號的著陸器成功地降落到金星上,對金星表面土壤進行直接化學分析,方邁出了探測金星新的一步。追溯漫長而艱難的探索金星的歷程,也許是頗有興趣的。

橙黃的天空 橙黃的岩石

關於金星,曾有過不少猜想。有人說金星的表面是一片汪洋,有人說是石油海,天體植物學者則說金星表面適合於生物生存等等。真是眾說紛紜。這也難怪,因為它總把真面目用厚厚的雲層遮蓋著。用光學方法無法穿透這塊“蒙頭紗”。1975年底,金星-9號和金星-10號完成了對它的電視實況轉播,直接從著陸點發回了全景圖象,這時才弄清,藏在濃雲後面的原是一個沒有生命的世界。那裡,溫度高達450℃。藉助於裝在金星衛星上的雷達,經過幾年的努力,科學家繪製出了金星的地形圖。從圖上看到,表面三分之二是丘陵地,高度在2500米以下,上面有很多火山口;其餘部分是高原,深谷縱橫交錯,這裡溫度低50℃。在山區發現一些火山,其中一座高11000米,比珠穆郎瑪峰還高一頭,當然比火星的奧林普山(27000米)矮多了。平坦低地約占表面的30%,看起來很象月海。

金星表面的風速很小,每秒不超過1米。但這並不意味著它是感覺不到的。蘇聯天體物理學家莫洛茲指出,在金星大氣壓條件下(100個大氣壓),風的動壓是非常大的,在那裡,相當於我們在地球上置身於鬧市所感受到的喧囂聲。

計算和模擬試驗表明,如果在金星和地球上揚起同樣數量的塵屑,那么,在金星上所需的風力僅為地球的十分之一。但是,在濃密的金星大氣中的風暴,卻宛如潛海器在海底著陸時攪起渾濁的淤泥一樣。這就是當我們將儀器降落在金星上時,從金星表面會升起塵埃雲的原因。

金星的天總是橙黃的,從未有過藍色。因為,它的大氣密度過高,使得紫色、藍色和淡藍色光線都散射掉了。甚至連山岩,石頭也是橙黃色的。這是從金星-13號和金星-14號發回的彩色照片上看到的。

這些橙黃色的岩石是由什麼組成的?與地球上的岩石有何異同?這些問題,當然無法從照片上得到解答。在金星-8號(1973年發射),金星-9號和金星-10號(1975年發射)的著陸點,通過輻射探測,成功地測出了岩石中所含的放射性元素——鉀、鈾和釷。發現金星上可能有放射強度與地球上的玄武岩和花崗岩相似的岩石。這些試驗說明,所有類地行星的硬殼裡都曾發生過或正在進行著積極的地質活動——行星物質化學組成的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