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兒童作文心理發展動因淺探

一  兒童作文心理發展動因淺探

甲:作文教學心理研究和教學實踐經驗告訴我們中國小生(兒童)作文能否取得進步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本人能否發揮積極性和主動性。積極性和主動性乃是個人心理動因的具體表現,因此,改革作文教學,提高兒童(指中國小生)作文水平必須充分考慮他們作文心理發展動因的特點。為了揭開兒童作文心理的奧秘,讓我們就從這個問題談起吧。

乙:這個問題確實很重要。長期以來,我們的作文教學從作出知識系統出發的研究頗有成績,積累了極為豐富的經驗。但是我們也不能不看到,中國小生普遍厭惡作文、畏懼作文、不想作文的心理狀態還沒有得以很好改善。能夠把作文看成是一種“生活的需要”,是一件“愉快的事”,從而進人“引筆行墨、快意累累”的作文境界的學生畢竟大少。面對這種狀況,努力探索兒童的作文心理奧秘,認真研究作文心理發展動因的問題,是很有現實意義的。

不過,關於這一問題,據說目前還存在著不同理解。袁老師,是嗎?

(一)動因——兒童作文地理的內部矛盾

甲:是的。我們探討兒童作文心理發展的動力和根本原因問題,必須堅持以辨證唯物主義哲學為指導。

按照辯證唯物主文觀點,兒童心理與所有其他事物一樣,其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內現,位於兒童心理的內部矛盾,這個內部矛盾也就是兒童心理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

乙:這就是說,兒童作文——這一種以語言為工具的人腦的心理功能的實踐活動,其發展的動因是兒童作文心理的內部矛盾。

甲:不錯。從兒童作文心理的發展來說,其內部矛盾就是兒童在實踐活動中產生的作文的新需要與他們原有作文心理水平、心理結構之間的矛盾。

(二)原有作文心理水平與新的作文需要

乙:從這一觀點出發,理解兒童作文心理發展的內部矛盾,首先就得分析這一矛盾的兩個方面,弄清什麼是“原有作文心理結構及水平”、什麼是“作文的新需要”。

⒈原有作文心理水平

甲:先說原有的作文心理結構及水平吧。我們知道,心理是人腦在實踐活動中對客觀現實的反映。這種反映的結果,逐步構成人的心理的完整結構及其水平。在兒童作文心理的內部矛盾中,代表著舊的、比較穩定一面的原有作文心理結構和水平是一個十分複雜的系統,是包含複雜構造的多種心理因素的總和。它大致由下列成分組成:

①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像力等各種作文心理能力的發展水平;②語文知識、寫作知識的水平,語言理解、表達能力的水平;③興趣、愛好、情感、意志、習慣等非認知因素的水平;④生理、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徵及表現;⑤注意力、心境、態度等當時的心理狀態。

原有的作文心理結構及水平既有積極的因素,又存在著不足的、或有待發展的一面。

⒉作文的新需要

乙:看來,兒童作文心理內部矛盾的另一方面——兒童在實踐中產生的種種作文新需要,在兒童的作文心理發展中,則是經常代表著新的、比較活躍的一面的。

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觀點,任何人不管做任何事,都出於自己的需要。而任何需要,都是在一定的生活條件下,即在一定社會和教育的要求或個體自身的要求下產生的對於一定客觀現實的反映。我們應怎樣理解兒童的作文需要呢?

甲:兒童的作文需要通常是由社會和教育對兒童的要求轉化而來的。這種需要是多層面的,它主要有——完成學習任務、避免作文不合格或作文成績下降威脅的需要;渴望同父母、老師、夥伴交流見聞感受的需要;完成集體交給自己匯報、總結、調查等任務的需要;希望自己作文成功,使自己的才能得到他人公正的評價和稱讚,獲得同伴尊敬的需要等等。

⒊新的作文需要與原有作文心理水平的關係

乙:作文教學心理研究指出,我們理解兒童作文心理發展的內部矛盾,還必須注意認識矛盾的兩個方面的辯證關係,也就是兒童作文新需要與原有作文心理水平之間互相依存、又互相否定矛盾統一的辯證關係。

甲:這種辯證關係告訴我們:在生活實踐和作文教學的影響下,兒童總是在原有作文水平上不斷產生新的作文需要,而原有的作文水平又總是滿足不了新的作文需要,這就會推動兒童努力去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作文水平提高了,矛盾雙方達到一致,統一,矛盾得到解決。而隨著兒童作文心理水平的發展,就會產生更新的需要,形成新的矛盾,推動兒童進一步提高自己。就這樣,矛盾不斷地發生、不斷地解決,兒童的作文需要與原有作文心理水平不斷處於矛盾統一的過程中,推動兒童作文心理不斷向前發展。

乙:以國小低年級兒童寫話能力的發展為例。低年級兒童通過閱讀,掌握了一些漢字、詞語、句式以後,就會逐步產生書面表達的需要。在他通過努力學會用一兩個簡單的句子寫話、寫日記、寫留言條以後,書面表達的需要得到了滿足,書面表達能力有了提高,他感到很愉快。但隨著這種新的水平的逐步形成,他就會逐步產生新的需要。因為單*一兩句話,並不能進一步滿足他交流信息、傾吐感受的需要。因此,就推動他進一步去學習運用一些比較複雜的句子,學習聯句成段。

(三)引發作文需要 促進作文心理發展

甲:正因為這樣,所以我們教師的任務就在於創造條件,使作文教學的內容和形式適合於兒童心理發展的這一內部矛盾,在兒童原有的心理水平基礎上不斷引起新的作文需要,從而引導兒童積極參與作文活動,促進他們的作文心理向前發展。

乙:袁老師,您舉一個具體教例說明一下吧。

甲:好,讓我們以一個中年級教學片斷為例來探討探討。譬如——

學生們學習了《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後,被課文中所描述的小興安嶺美麗迷人的景色所打動,一個個心馳神往。執教的蔡燕老師就根據孩子們這一心理,及時組織了一次想像作文訓練活動。

課堂實況 斷一

甲:你看,蔡老師班上的孩子們,發言的積極性多高!

乙:是的。看得出,通過閱讀課學習,學生們都很喜愛小興安嶺這個地方。對從沒去過的又很喜愛的地方,誰不想去看一看、玩一玩呢?

甲:蔡老師正是抓住了學生們這一心理,採用了“假想旅行”的形式,引導學生想像小興安嶺美麗的景象,然後又啟發學生假構想象:“到了小興安嶺想幹些什麼?”由於表達內容有課文為憑藉,語彙、表達方法有課文可供參考、借鑑,學生們在已有作文水平的基礎上經過努力達到老師提的這兩個要求並不十分困難,於是,他們內心對小興安嶺的喜愛、嚮往之情就轉化為表達欲望,為完成這次想像作文提供了心理需要。

乙:您的分析令人很受啟發。像這樣的作文訓練設計,確是具有心理學意義的。

甲:為了激起孩子們產生作文的需要,引導他們積極投人作文活動,蔡老師在這次作文訓練中,還作了怎樣的安排呢?讓我們再看一個教學片斷吧。

課堂實況 片斷二

乙:在這一教學片斷中,蔡老師是怎樣根據兒童心理,引起他們作文需要的呢?

甲:從內容上說,無論是教師引導全班學生假想活動的過程,還是在小組討論時,教師針對具體活動對個別學生的提示、點撥,都能把學生的假想引向深人、具體,並進一步激起了學生表達自己假想內容的欲望。從訓練的形式說,蔡老師讓每個學生在小組裡暢所欲言,又鼓勵大家在全班交流,這對激起學生想說、要說,爭取說好都很有積極意義。

作文心理研究指出,為了滿足這種種需要和欲望,兒童內心會產生一種力量,推動他們在聽和說的過程中努力調動知識積累,更自覺地吸收、運用課文中種種知識,更認真地練習表達,提高自己。正是這一原因,課堂上言者侃侃而談,聽者津津有味,在全班交流時,幾乎人人都舉手要求發言。這情景真令人高興。可以想見,學生寫出來的作文一定是具體實在,饒有趣味的。

乙:是啊,一些原來不一定想說想寫的學生,經教師這么一啟發,一點撥,最後也都興致勃勃,躍躍欲試了。可見,在作文教學中,引起兒童產生作文的需要,對引導他們參加作文活動,促進兒童作文心理發展是多么重要。

乙: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兒童作文需要的強弱關係到他們一次次具體的作文活動的成敗。

甲: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