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作文的立意

2003-12-19 淺談作文的立意

穆大欣 余煥雷

“意”是文章的“主心骨”,是一篇文章的靈魂,“立意”是寫好文章的前提。清代學者王夫之說:“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之眾。”這裡的“意”,就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題。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中心思想好比是統帥,材料、詞句好比是士兵,沒有統帥的士兵是烏合之眾,是打不了勝仗的。”王夫之的話說明:一篇文章如果沒有明確的中心,無論材料多么充足,遣詞造句多么講究,都算不上好文章。

那么,同學們在立意時應注意什麼呢?

一、意在筆先

意在筆先就是作文時,先要確定好中心思想再動筆,不要想到哪兒寫到哪兒。美國著名作家斯陀夫人,寫了一部轟動世界的書,書名是《湯姆叔叔的小屋》。作者以她的所見所聞,真實而生動地描述了美國南方奴隸制的黑暗和反動。這部書的中心思想,斯陀夫人在動筆之前就確定了。她曾對親戚說:“只要我活著,就一定要讓全國的人都知道奴隸制度的野蠻與殘忍。”於是《湯姆叔叔的小屋》誕生了。因為它立意深刻,小說一出版就轟動了世界,出版後的幾天內就賣了一萬多冊。由於這本書在美國南北戰爭中具有深遠的影響,斯陀夫人受到美國總統林肯的接見。這件事也證明了立意關係到一部作品的成敗,在動筆之前一定要有明確的中心思想。

二、意多亂文

從前有一位畫家,愛畫山水畫。朋友請他畫一幅青松圖,他畫了一棵挺拔的青松,色彩鮮明,主題突出。後來他想:松樹和柏樹是同科植物,如果畫上柏樹就更好了。於是又畫上柏樹。又一想:再畫上竹和梅,不就成了“歲寒三友”嗎?於是又揮筆畫上了竹和梅!畫著畫著,他又想:有松需有山,有山必有石……

當他把這幅畫送給朋友時,朋友怎么也看不出這幅畫要表現什麼。這個故事說明:一個作品只能有一個中心,如果這也想表現,那也想表現,結果往往讓人摸不著頭腦。

同學們在確定了中心後,寫作時所有的事件都要圍繞這箇中心展開。例如要寫“一位善於啟發學生的老師”,就應選擇這位老師如何啟發學生的典型事例去寫,而不要既寫這位老師熱愛學生又寫這位老師的幽默風趣,還寫這位老師的敬業精神,等等 。結果,文章不倫不類,沒有了中心。俗話說,“船老大多了要翻船”,寫文章也是這樣。一篇文章只能立一個“意”,表現一個中心,否則,意多勢必亂文。

三、意需深掘

材料好比是大地,中心思想是埋藏在地下的金礦和石油,只有向下挖掘,才能找到金礦,打出石油。材料開掘得越深,中心就越明確,文章也就越有意義。所謂“意需深掘”就是要深入開掘材料的思想含義,也就是從生活中提煉出深刻的思想。

宋代有一個李秀才,他的女兒能讀會寫,遠近聞名。一次,有人在路上拾到一枚破銅錢,銅錢上依稀刻著“開元”二字。開元是唐玄宗的年號,這枚銅錢當然就是唐代的了。恰巧這時,李秀才的女兒經過這裡,拾錢人對她說:“請用破錢為題作一首詩吧。”女孩兒接過銅錢,沉思了一會兒,吟誦道:半輪殘月掩塵埃,依稀猶有開元字;

想得清光未破時,買盡人間不平事。 圍觀的人先是一愣,隨即齊聲喝彩,連連誇讚小女孩兒才思敏捷,詩歌意義深遠。

一枚破銅錢,在別人看來,不管怎樣觀察,也不容易寫出好詩來,這個女孩兒卻運用聯想,表現了一個深刻的中心。詩的頭兩句寫實,後兩句寫虛。作者通過描述一個破銅錢,揭露了不合理社會的金錢萬能的本質。

同學們在開掘主題時,要在一個材料面前,多問幾個為什麼,反覆分析研究,並要透過現象抓住本質,深掘它的涵義,然後用最有力、最簡潔的方法表現出來。

四、意貴創新

清代大畫家鄭板橋曾有一句詩:“領異標新二月花。”意思是文章應像二月的春花一樣,標新立異。英國文學家王爾德也曾說過:“第一個把女子比做花的是天才,第二個是庸才,第三個那簡直是蠢才了。”由此可見,文貴新,立意更應該有所創新,不能老跟在別人後面,人云亦云。

立意怎樣才算有獨創性?好文章的立意應該是“從意中所有,從語中所無”。也就是說,大家都有這樣的想法,但是大家未能表達出來,讓你給寫出來了,這就是新穎,這就是獨創。

立意的獨創性並非憑空而來,也不可隨意杜撰,它是從生活中來的。只要平時注意觀察和體驗周圍的生活,善於從常見的事物中認識到新的東西,領略到新的涵義,寫文章就能出新意。

五、意盡則止

唐朝詩人祖詠在參加科舉考試中作了一首《終南望余雪》的詩,詩是這樣寫的: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這首詩是從“望”的角度來安排結構的。詩人從長安向終南山望去,看見終南山的一些景色。通過景物描寫,作者含蓄地表達了對處在饑寒交迫中的老百姓的同情和關切。這就是這首詩的“意”。

唐朝錄用人才,選拔官員,所進行的考試科目只有一個,就是作詩,並且在詩的結構上有嚴格的規定,即五言律詩。要求考生作詩必須寫八句,每句五個字,如果不按規定寫,就不錄取。而祖詠在審清題目,確定立意後,就揮筆寫了以上四句詩。此詩因不符合規定而落選了。有人問他:“你為什麼不多寫幾句呢?”他乾脆利落地回答:“意盡!”這就是說,根據中心的需要,四句詩就表達得很充分了,如果多寫就是畫蛇添足。只要意盡,何必再硬湊下去呢?雖然祖詠因考試不合規定而落選,影響了他的前程,但這首詩卻成為唐詩中的佳作,一直流傳至今。

從中我們可以悟出一個道理,文章的結構是根據“意”(即中心思想)來安排的,只要“意”充分表達出來了,文章就應該馬上結束。一句也不 唆,否則,反而會影響原來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