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論證節奏”動“”起來

2004-10-10

讓論證節奏“動”起來

054100 河北沙河市二十冶醫院轉作文講座 李勇軍

文似看山喜不平。

對於以說理為主的議論文而言,要寫出“曲折”來,似乎不大可能。事實上,我們可以採用多種手段,讓論證的節奏“動”起來,從而增強說理的生動性、情感性,使我們的說理更加深入人心。

大致說來,這些手段包括有:

一、 通過人物的對話說理。

在論證的過程中,我們當然要以議論為主。但是我們還可以在進行例證時適當地插入記敘。記敘自然包括了對話。通過人物的對話,將要說的理道出。

例:

有一次,臨近考試,父親問我:“這次考試有沒有把握奪冠?”我猶豫了一下說:“沒有,我根本就無法與張海比。”父親變得嚴肅起來:“你試過嗎?你也許從來就沒有試過。孩子,人要自信,只有試一試才知道結果啊!”我的心一顫,是啊,也許我與張海的差距就在自信這一點上。其實,任何人都可能成功,成為別人羨慕的對象。然而,就因為缺乏自信,才出現了不同的結局,與成功失之交臂。

這一段主要通過我的一次經歷來講人要自信。在我與父親的對話中,父親的話第二句實際也就是在說理。從這個角度上講,這個方法也可以叫“借他人之口說理”。

二、運用設問、反問。

設問能引人注意,而反問則能加強語氣。在論證過程中運用恰當的設問、反問,節奏自然會有變化。

例:

追求完美的人類,為什麼不在審視萬物的同時審視一下自己:偏安於宇宙一隅的高等種群的肉體是否脆弱?靈魂是否空虛?本身是否就是一種不完美?

在一連串的反問中,將觀點“別苛求什麼完美”有力地道明。

例:

看似一件小事,為什麼指引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因為囚犯通過撒謊得到了他喜歡的東西,學會了“為了想要得到的東西不擇手段”,而著名人士明白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須努力爭第一”,兩位母親的教育在這是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在“問”與“答”中,作者的觀點也一一顯現。事實上,在論證過程中恰當地運用設問,還可以起到提示的作用。

例:

為了避免這種情形的發生,我們應該如何做呢?我想,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通過如此設問,也就告訴了讀者,下面作者要談的是“我們該如何做”。

三、運用比喻。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形象性強。在論證過程中運用恰當的比喻,可以增強說理的形象性。

例:

如果說人生是航行的船,那么,自信就是那船上的帆。船在浩瀚的海洋中航行,不可以沒有帆。人生在泥濘的路上走過,不可以缺少自信。

在這段話中,將“人生”比作“船”,“自信”比作“帆”。通過帆與船的關係顯示自信與人生的關係。比喻貼切而生動。說理形象。

四、運用排比。

排比本身就能增強語言氣勢。在論證過程中,運用恰當的排比,自然也就能很好地增加說理的氣勢了。

例:

一個人如果能用理智控制住感情,會使他顯得親切而又冷靜;一個人如果能用道德控制住感情,會使他顯得高尚而又真誠;一個人如果能用責任控制住感情,會使他顯得堅毅而又可信。……

一連用了三個“一個人如果能……會使他……”句式,從而將控制住感情的方法及後果如打開的閘門的水一瀉千里,氣勢磅礴而又充沛,有力地將“理智”、“道德”、“責任”與“感情”的關係道出。

五、運用強調段、過渡段。

過渡段是從結構上而言的,有承上啟下之效;強調段是從內容上而言的,有強調下面要講的內容之功。兩者都有停頓的作用,從而使論證的節奏自然地“波動”起來。

例:

故事很簡短,卻留給了我們深深的思索。

“故事很簡短”是針對上方的故事來說的,“深深的思索”是下文主要講的。一方面總結了上方,另一方面也提醒了讀者,下面我講的是與故事有關的“思索”。

這個方法在分論點的提出上,更能顯其功效。

例:

別埋怨恐怖無邊的漆黑,盯住希望的星星之火。(分論點1)

獨到的見解會讓你獲得生存與發展的機遇。(分論點2)

把這兩個分論點單獨成段,結構上具有提醒的作用,內容上具有突出強調的作用。

當然,不難看出的是,第一個方法主要是從內容上講的,二、三、四這三個方法主要是從修辭上講的,第五個主要是從結構上講的。在具體的寫作中,這幾個方法都不是彼此獨立,而是可以綜合運用的。也只有採取多管齊下,論證的節奏才會更好地“動”起來。

【附註】此文發表於《學習方法報·中考語文版》2004年10月04日、11日(分成了兩部分)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