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嫉妒

嫉妒,和喜怒哀樂一樣,恐怕也是人類的一種心理本能了,看見誰比自己強,或是原來不如自己的反過來超過了自己,往往心裡不好受,“嫉妒”像蟲子一般立刻騷擾起來。

從道德觀念講,嫉妒心理往往導致缺德行為,於人於己都有害,這是人所皆知。自古以來因嫉妒而鑄成大錯的也夠多了;龐涓嫉妒孫臏的才能,想辦設法迫害他,最終卻全軍覆沒與孫臏手下,自己拔劍自刎;《三國演義》中的周瑜因嫉妒諸葛亮而吐血身亡,是吳蜀聯盟險遭不測。龐涓和周瑜都可算是難得的人才了,為嫉妒而死,實在不值得。難怪人們說,嫉妒是無謂的自尋煩惱,是無能的表現。

然而,從某種意義上說,有一點嫉妒並不壞。一個人能嫉妒,首先說明他看到了自己和別人的差距;其次說明他不甘與這一差距,或者還有奮進之心,這就不能一味歸之自尋煩惱和無能。要說無能,那些連嫉妒也不敢有的,安與落人之後的自暴自棄,雖未自尋煩惱,卻不更無能嗎?

這也許太牽強附會了一些,因為人們嫉妒的結果往往是自己踏步不前,而西冀別人掉下來,或使手段去拉,去阻礙,去壓抑。龐涓便是將孫臏剜了膝蓋骨的,曹苤更是在使了種種手段得以繼位掌權後還要以“七步詩”來迫害曹植的。但是,也應當看上。廉頗不是在對藺相如的嫉妒中醒悟過來後,負荊請罪。和他共同攜手保國,不計私利了嗎?

可見,當嫉妒之心萌發時,關鍵在於你內心深處的程度。

你若能及時從嫉妒中抬起頭,由自尊轉為自信,並奮發進取,那就該慶興了;你若是以不光彩的行為取得“平等”,那只能稱作小人了。

可悲的是,在現實生活中的嫉妒者往往是後者屢見不鮮,前者卻少而又少。前幾年,社會上就產生過“紅眼病”。近幾年,又刮來“誣告”、“攤派”、“吃大戶”等不正之風。他們正如希臘神話中雅典娜,看見阿拉克涅的刺繡剖那么細緻生動,自愧不如,便妒性大發,撕碎了繡品,還把阿拉克涅變成了蜘蛛。不過,時至今日,要想如此放肆恐怕也由不得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