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讀後感

《水滸傳》是我國的是大名著之一。它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描寫農民起義的長篇小說。《水滸傳》有著極其豐富的思想內容。首先它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罪惡,挖掘了農民起義的社會根源。作品中的高俅是一個破落戶的浮浪子弟,僅僅因為他踢得一腳好球,便得到皇帝的賞識。不到半年,高俅便做到殿帥府的一等高官。他依仗皇權,迫害忠良,與蔡京、童貫之流相互勾結,狼狽為奸,把持朝政,無惡不作。小說中的大小館裡,大都是他的狐朋狗友。他們魚肉鄉里,殘害百姓。這些大大小小的統治者,編織了一個黑暗勢力魔網,籠罩著平民百姓。天下百姓民不聊生。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一場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就是這樣的現實背景下,轟轟烈烈的展開的。

其次,《水滸傳》成功的塑造了眾多的起義英雄形象,豁達魯莽的魯智深,沉穩健壯的林沖,情深意重的武松,單純狂野的李逵,足智多謀的吳用等。這些人物集正義與公理於一身,疾惡如仇,除暴安良,劫富濟貧,伸張正義,個個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給人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

其三,小說細緻地描寫了農民起義如何由個人的零散的反抗到小規模的聯合鬥爭,直至形成強大的起義隊伍,英雄好漢聚集梁山,在聚義廳豎起“替天行道”的大旗。

其四,《水滸傳》寫了起義的悲慘結局,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原因。宋江上山後,由於他的樂善好施,生性純良,被眾人推選為首領。本想梁山好漢至此能“替天行道”,行俠天下。孰料朝廷一紙招安文書,宋江竟不顧眾英雄的反對,一意孤行,心甘情願抗起“順天”、“護天”的大旗,接受招安,從而斷送農民起義的前程,釀成了梁山好漢的悲劇。

《水滸傳》除了豐富的思想內容外。它的藝術成就也是璀璨奪目的。小說的藝術成就就集中於人們的塑造上。《水滸傳》中,至少有一二十個鮮活的好漢形象。在人物的性格刻畫方面,作者善於把人們置身於真實的歷史生活環境中,緊扣人物的身份經歷和遭遇,總是把人物放在階級鬥爭的激流鏇窩之中,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以英雄人物自己的行動,語言來彰顯他們的個性特徵,並且十分重視細節的描繪。

《水滸傳》還具有情節生動、曲折、引人入勝、語言明快、簡練等許多藝術特色。

水滸之韻,在於自己領悟人物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