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朱自清散文》有感

其實最近總想寫點什麼,但是當雙手放在鍵盤上的時候,總是為自己的“囊中羞澀”感到可笑——明明缺乏文采,明明缺少靈氣,卻總是在重複做著一項讓人在繁忙的工作、嘈雜的環境下能夠稍微靜下心來的工作,或許是我的精神寄託吧。

其實周二就已經把《朱自清散文選》拜讀完,但總是不知道該寫點什麼內容,來為欣賞完這本書畫上一個句號。索性今天由著性子來,興之所至,或許會有些許不成熟的心智,從心底深處,順著指尖,慢慢滑落吧……

一個是徜徉於荷塘旁,靜靜地享受這美好、獨處時光的寧靜文人,一個是“寧可貧病而死,也不接受美國侮辱性的施捨”的愛國戰士,這兩種形象在我的腦海中碰撞、激盪,構成了朱自清的兩種鮮明的性格。也許,文人,都是有兩面性的吧。但無論是哪一面,都是通過讀他在不同時期寫出的文章得來的,絕不是個人的臆想,也絕不是無端的猜測。

第一輯,感悟生活,讓我對生活也有了自己的感悟。讀《匆匆》,感慨於他對時間的細緻琢磨,感慨於他對青春年華的默然悵惘;讀《憶跋》,便明了:原來惆悵,就是飛去的夢因為飛去的緣故,一律是甜蜜蜜而又酸溜溜的;讀《荷塘月色》,感動於朱先生那種脫離世俗的藩籬、獨處於世外桃源的愜意、閒適;讀《春》,讓我曉得了一個道理:每一個學生,從頭到腳都是新的,不管他原來怎樣,不管他成績如何,至少他們都在成長著,這才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第二輯,故人舊事,沒有太多煽情的文字,也沒有長篇大論,有的只是質樸的情愫以及如同私語的呢喃。讀《背影》,樸實的文字,卻將父親得形象寫得高大鮮明,讓人感受到“父愛如山”不是嘴上說說就可以的;讀《白采》,看出作者的人品——雖只見過一面,交情不深,但作者卻將這樣的姑且算是朋友的人,寫得如同交往了好久的老友一般,讓人敬佩;讀《阿河》,看出先生作為一個封建時代的開明知識分子,雖心有餘幫助,卻力不足以撼動封建倫理綱常的“無可奈何”;讀《給亡婦》,沒有特別哀傷的氣氛,也沒有如泣如訴的傾訴,但卻從中讀出了先生對於已故妻子的愛戀和懷念,真摯的感情蘊含在和妻子的“閒話家常”中。

第三輯,行走的蹤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並不是一句口頭禪,也不是一句空口號,而是一個文人所必須修行的課業。讀《揚州的夏日》,既跟著作者觀賞了揚州的美好景致,又溫習了一下揚州特有的民俗,真是應了那句話“又得浮生半日閒”了;讀《羅馬》、《威尼斯》,雖然先生寫得非常好,有靜有動,有詳有略,但由於自己實在缺少對外國文化的了解,卻總是感覺心裡不太舒服;讀《吃的》,卻讓我知曉:原來講究吃東西的,不僅僅只有中國人,外國人尤其是英國人也有特別的講究。

第四輯,思索人生,如同題目一樣,真的是有許多思索,不過這思索卻是先生的。讀《生命的價格——七毛錢》,生命真是低賤到可以了,七毛錢,讓你想,怎么都想不到能買到一個女孩子吧!這是對舊社會的強烈控訴!讀《白種人——上帝的驕子》,我們知曉了種族歧視是多么嚴重,一個小小的“白種的小洋孩子”,竟然敢公然挑戰成年人,美麗的外貌與醜惡的心靈做出了淋漓盡致的對比;讀《論沉默》,沉默,是一種藝術,就和說話一樣,該說話時保持沉默,該沉默時說話,都是極不明智的選擇!雖然沉默是金,但不是所有的沉默都能達到“金子的質地”。

這是我參加工作以來,第一次認認真真邊讀邊做筆記的一本散文書,雖然原來對散文並不是特別崇尚,但是先生的這本書的確改變了自己對散文的某些看法。尤其是先生的《論百讀不厭》所指出的,讀不懂是因為讀得不夠多,品得不夠細,經典的內容是需要每個人多讀多品才能悟到的。要想和作者對話,必須讀到自己的心坎兒里,讀到作者的心坎兒里才行。

於此,或許會好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