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達》

在以往以外星球及其生物作為題材的影片中,人類總是處在一個挨打的被動地位,而卡梅隆十二年磨一劍的《阿凡達》卻徹底顛覆了這一“國際慣例”,開闢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從而讓人性在極致狀態下接受檢驗。。。

自我角色的轉換

男主人公薩姆開始是以一個身體殘缺的人類的角色進入鏡頭的,他不甘於屈從於命運的安排,在他的內心中,有一個奔跑的夢!這一點在他第一次成為化身阿凡達時那次近乎瘋狂的跑動中已經得到充分的表達了,這也就為後來他心理的突變埋下了伏筆。

就是這樣一個身體殘缺的人類,卻憑藉頑強的意志在自己的化身上實現的人格的健全!

在這樣一個仙境一般的星球,能有一雙可以自有的在樹林間奔走的腿,如果說這隻為他最終“背叛”人類提供了可能性的話,那么和那威族公主產生的愛情與親眼所見的人類暴行則是導致這一轉化的直接動因。在看到自己愛戀著的女子都對自己充滿敵意後,他再也不能自已,毅然選擇了與那威人並肩而戰,甚至還成為了傳奇般的“魅影騎士”!

薩姆不再是那個離不開輪椅的殘疾人,他在潘多拉星球上完成了自我人格的救贖!

人與自然

在《阿凡達》中,詹姆斯卡梅隆獨創性地建立了一種人與自然溝通的途徑----辮子,這無疑也是片中的最大亮點之一!

在我們所生活的地球上,人類擁有無與倫比的複雜優美的語言,我們能夠使用華麗的辭藻來鋪采摛文,能夠用氣勢磅礴的排比句來踞理雄辯,這似乎已經是完美無缺的了。可是,一旦接近大自然,再好的語言學家也會在宏偉的自然面前顯得捉襟見肘。

而看似原始部落的野蠻人那威族,卻用一根辮子完成了與其他種族甚至大地的聯繫與溝通,這種看似粗野原始的方式與人類的蒼白語言相比,孰優孰劣,我們心中應該自有分寸了吧!

人類對潘多拉星球掠奪的動力來自於自身星球能源的枯竭。不久的將來,如果我們仍然不對大自然心存敬畏,仍然習慣於用現代武器去轟倒一個又一個“生命之樹”的話,等待我們只可能是毀滅!

文明與野蠻

在前期宣傳中,這部電影一直被定義為科幻片,然而我覺得與其這樣定位,還不如說這是同一部歷史片來得更為貼切!

這樣的場景,在人類文明史上,已經不知發生過多少次了!

不知道朋友們看到那威人手持長矛和弓箭來對抗火炮的場景時作何聯想,我只知道那是我的腦海中馬上跳出了這樣一個詞———殖民掠奪!

幾百年前,擁有先進武器的歐洲人肆無忌憚地吞噬著美利堅的森林與原野,蹂躪著印第安土著的雄鷹圖騰,不需要任何理由,仿佛一切都是天經地義的自然法則!

不論是原始文明,還是現代文明,都不應該承受這樣的災難!

侵略者們,請別用“傳播文明”的遮羞布來掩蓋你們塗滿鮮血的雙手!

  音樂

在電影裡,我聽到了反覆出現標誌性的四個音符,這立刻讓我想起了一個名字——詹姆斯霍納!

沒錯,果然是他,這位曾經給世人帶來《泰坦尼克》和《勇敢的心》這樣的傑作的作曲家,又以超凡的才能創作了《阿凡達》中氣勢磅礴的音樂!

這部影片的音樂幾乎沒有太多歐美正統管弦樂的痕跡,而是融入了大量的亞非元素:原始部落的皮鼓、悠揚空靈的風笛已經營造出了一個足以獨立於影片之外的迷人世界!

局限與不足

雖然潘多拉星球的物種讓人目不暇接,但是其中大部分的生物還是可以在地球上找到太明顯的對應物(狼和馬)。

在生物進化的過程中,一絲一毫的錯位都可能導致進化歷程的突變,所以外星球上的智慧生命體與人類外貌相似的可能性幾乎為零。當然,這不是卡梅隆的錯,而是因為人們幾乎無法超越認識範圍來創造全新的物種。從這個角度來看。卡梅隆其實已是無可厚非的了。

還有那個嗜血的上校,在鋪墊和動機不足的情況下就發生了性格上的突變,導致反派性格不夠豐滿,流於臉譜化。

對中國電影的啟示

我們中國電影的技術並不比別人差太多,可是問題出在了導演的心態上!

那著名的三位大導演,有誰真的能夠像卡梅隆那樣,默默地為自己鍾愛的電影耗費十餘年的時間呢?

我們的電影界,有太多的浮躁和功利心理,從這個意義上看,中國電影和好萊塢的差距遠比技術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