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後感:較真地尋找自我

在佛學中悟道有三:堪破、放下、自在。

我知道,但從不在意——我找不到符合這樣的人。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讓我發現,世界上還是有這樣的人。這六個字,無非是三種人生觀,一環扣一環。而海倫·凱勒正是打破了前兩個態度,找到了自我。她又如何打破?我覺得無非是“較真”二字。

海倫·凱勒的較真從“冰霜王”這一件事件後,似乎就出現了。她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夠不再寫出模擬式的,像假髮一樣不屬於自己的文章,並且開始為此而努力。她也不為自己辯護或指責任何人,是否她已經做到“堪破”我不知道,但是,她已經找到了在這一事件中最重要的內涵,她找到了人格誠信的重要。

她真正開始較真,並且在書中讓我感觸頗深的是她與基爾曼的意風分歧。那雙方都處於為她著想的情況下,她為了能夠儘早完成準備教育,而不惜從劍橋學校退學。這讓我難以想像。在我看來為了自己的身體遲三年上大學似乎是一個適合非正常人的方法。但海倫·凱勒走的便不是尋常路。

她堪破了當下,在那個時代,選擇以正常人的方式進入大學,她不為現狀後困,而是將目光投向長遠,清清楚楚地看明了自己的未來。這休學不是一種較真?就像她在書中所寫“被排除在知識的通衢大道之外,我被迫走冷僻的小路完成橫越全國的旅程——如此而已。”她放下了,放下了心中的煩燥和對自己與常人不同的抱怨,熱切地尋找學習的小徑。若不是這樣,恐怕她也不會成為20世界最偉大的女性。

我讀著《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不時會忘記她與我們的不同。書中的景物的描繪那樣地真實,充滿立體感;她對於音樂、繪畫的評論欣賞,讓我忘卻了她從未聽過音樂,看過畫作。但她正是僅靠他人的描繪閱讀和直接接觸,在心中建立了一個與現實世界相差無幾的心靈世界,這何嘗不是她對人格的追求?何嘗不是她較真的結晶?

她只希望做不是她的自己,這就是自在,這便是自我。

海倫·凱勒的一生都在不停地披荊斬棘,在崎嶇小徑中穿越。這最終成了她的戰績,她的榮耀。我們也該如此,為了自己能勇敢地蛻變,較真地尋找自我。直至找到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