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生觀《中國小生人格教育》有感

今天上午7點,我準時打開了電視機,收看山西電視台少兒頻道播出的由於丹老師主講的《中國小人格教育》專題講座。 于丹老師在人格教育中主要為我們強調了一點:在我們中國小生所要完成的必修課中,不僅僅是學習。我們還要懂得怎樣自我控制一些不好的習慣,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師,懂得很好的處理一些人際關係與學習做一些簡單的家務勞動等。 看完了于丹老師為我們上的這一堂課,使我受益匪淺。從前,我以為,只要學習好了一切都不是問題。爸爸媽媽儘量的給我騰出大量的時間供我學習,除了學習,家裡的任何一件事我都不用去做,任何一件事都不用我去操心。爸爸媽媽把什麼事都安排的井井有條,等著我去享受他們的勞動成果。甚至讓我誤以為這都是他們應該做的,只要我學習好就行了。 聽了于丹老師說的孔子的一句“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話後,我才頓時恍然大悟:原來學習並不是最重要的,比學習更重要的還有許多我們需要學會做的事,而首當其衝排在第一位的,便是怎樣做人。 做人其實也是一門學問,其中包括道德、禮儀等等。而我們國小生除了要做好道德、禮儀方面的學習之外,還要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有所提高。一個人,就算學習再好,但卻不能自己照顧自己的話,那么就算他四肢健全,也是一個廢人。所以我們從小要幫爸爸媽媽分擔一些家務,比如拖拖地,擦擦桌子,洗洗碗等,不要過多的讓爸爸媽媽幫你乾一些事情,要先自己學著試探性的先做,實在不會的話再讓爸爸媽媽來幫忙。 于丹老師講的這一堂課,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在我們中國小生的必修課內,最重要的並不是學習,學會了怎樣做人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連這些都不會的話,就算學習成績再好,也是一個不具備健全人格的人。 大人們常說,要想成才得先成人,所以,作為一名國小生,要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合格人才,需要學的很多很多,不只是學習,不是嗎?

周日,我觀看了《中國小生人格教育》,我從中深受教育。

作為一名國小生,我們不僅僅在學習上讓父母放心,在平常的小事上,我們應該不讓父母為我們操勞過度,有一句話叫做“百善孝為先”,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這句話表達的意思吧!

父母之恩大於天,父母生養我們,父母所坐的那一件是不是為了我們?所以我們應該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爭做一個學習成績優秀,關心體貼父母的好孩子。

這次觀看的《中國小生人格教育》讓我們得到了許多啟發,也讓我們的心靈得到了一次洗禮,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看清了自己身上的缺點。

所有人在出生時,本質都是善良的,每個人在成長中都是快樂的,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十全十美,都會有缺點,但最重要的是正確認識自己的錯誤,其次才是改正錯誤。

第一次犯的錯誤都會成為我們成長經歷中一個不可磨滅的記號,而該恆每一次的錯誤會是我們的人格得到良好的教育,經歷過無數次的犯錯,才能夠看清什麼才是我們應該去學習、去了解的。

觀看完《中國小生人格教育》後,我決心改之呢過自己的缺點,完善自己的不足,讓自己很正變成一名好學生。

中國小生人格教育

今天我看了于丹老師的專家講座,十分有感觸。她教給我很多對我有幫助的人生道理。

于丹老師的演講分為幾個主題,分別是:1.父母應怎樣認識孩子,如何擬定合理的人生目標。2.孩子不聽話,愛發脾氣,作為家長應如何正確引導教育。3.怎樣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師、懂得感恩。4.培育孩子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義。其中我最有感觸的是第2個主題。

在講這個主題的時候,于丹老師先講了一個小故事,這個小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但它卻再一次的帶給我心靈上的震撼:從前有一個小男孩,他十分愛發脾氣。有一天,他的爸爸把他帶到院子裡的籬笆跟前,對他說:“孩子,以後你每發一次脾氣就在籬笆上釘一顆釘子。”這個男孩便照著爸爸說的去做了。第一天快結束的時候,小男孩去籬笆跟前看,他這一天就釘了30多顆釘子,他十分驚訝,怎么自己一天中就發這么多次脾氣呢?他自己都沒感覺到。這時,爸爸走到他的旁邊說:“要想讓釘子更少就只能學會控制自己的脾氣。”小男孩就盡力控制自己的脾氣,於是每天釘的釘子越來越少:十幾顆、十顆、五顆、三顆,終於有一天,他高興地跑到爸爸跟前說:“爸爸,我今天一顆釘子也沒有釘!”爸爸說:“那就把釘子全拔了吧。”待小男孩把釘子全拔了後,爸爸又對他說:“今天一顆釘子都沒定這固然很好,但你有沒有想到這上面的釘子孔還是會留在別人的心上的。”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亂發脾氣,發脾氣就像在別人的心上釘釘子,釘子孔會永遠留在別人身上的。

轉過頭來看看我,整天對家人發脾氣,媽媽督促我學習我總嫌媽媽囉嗦,爸爸讓我乾什麼我總是不耐煩,想到這裡,我不禁感到內疚:我在親人的心上留下了多少個難以磨滅的傷口啊。

在以後的生活中,我要改正亂發脾氣這個壞習慣,聽爸爸媽媽的話,做一個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