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

在讀完這本書之前,心情很忐忑,總是害怕在下一個情景主人公會死去,在我合上書本的那一刻,我深深的感到許三觀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大好人。溫飽、房子、女人、傳宗接代,這便是一個男人終其一生所要追求和完成的目標嗎?這便是像許三觀這樣的男人一生所謂的最完整也是最完美的生活軌跡嗎?也許是許三觀的命吧,他一共賣了11次血,有好幾次都差一點把他自己的命給丟了,但他每一次賣血都是為了別人。

在饑荒年份許三觀為了能讓孩子和老婆吃上一碗陽春麵,就去賣了血,但是那種狹隘的愛又讓他不捨得用賣血錢買一碗陽春麵給一樂吃,三觀覺得賣血錢給別人的孩子吃心疼得慌,這是一個典型的小市民心理。但是當一樂離家出走,深夜不歸時,他那樸實的愛又讓他去尋找一樂並用自己賣血的錢給他買了陽春麵。

孩子們大了,三觀老了,白了頭髮掉了牙,他已經十一年沒有賣血了。三觀的人生說不出來是一種什麼味道。三觀終於想為自己賣一次血了,他想吃一盤炒豬肝喝二兩黃酒,新來的血頭說三觀的血“死血比活血多”,任三觀怎么說都不買他的血。到了醫院,醫生說他的血只能賣給油漆匠漆家具,可對於他來說賣血已成為他度過生活難關的唯一辦法,無法賣血讓他感到自己的人生走到了盡頭,他坐著,哭了。三觀心裏面的滋味我一時還不是很清楚,但我覺得是三觀沒有了依靠,他的血血頭不要了,家裡遇到天大的事情都是自己賣血硬挺過來的,如今他的血沒人要了,他的心裡是悲?是嘆?是傷……縱觀全書,三觀從結婚到婚後各個難關都是靠著賣血的錢來完成的,還有一點就是看《許三觀賣血記》的時候,我總怕他得愛滋病,中間覺得許三觀幾次都要死了,心裏面懸著的那根線一直被作者牽著。 

是的,許三觀的一生可以說是傳奇的一生,經歷了那么多次的賣血都可以讓他享有花甲,這也實在是他的命。他的人生取向就是為了——安慰生活,寧願賣血。他只是按照一種習慣了的生存方式盲目地生活,面對生活中不時從天而降的災難,沒有避讓、選擇;對自己的艱難處境,沒有抱怨、抗爭,更沒有企盼和希望,只是靠本能在生活的泥沼中撲騰。他沒有思考過災難緣何而來,沒有思考過災難背後深層的社會現狀,對災難只剩下無奈的屈從和麻木。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賣血被認為是一種缺乏尊嚴的行為,但是許三觀的每一次賣血,都是他的生命和別人的生命融合的過程,所以你能感覺到他身邊的人,他圈子裡的人,都是他生命的一部分。這才是生活,這才是有感情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