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讀後感

百姓的文化太博大精深了,他比鏡子更透徹,一切美好與醜陋都清晰可見,從沒有修飾加工過的另類之美。生活就是百姓文化的表現,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無不反映著其深刻的思想內涵,其實這種思想也是歷史鑄就的,在他面前無可挑剔也無可批評。一切似乎是順其自然而形成的,卻又充滿曲折,當一切都流向正確的方向時,我們只能繼續優良的,而盡力避免“逆流”與“迷路”,對於某些精華的片斷有也只能留念。

離我們不遠,剛逝去的這些片段中也必有這一幕——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古今交界處百姓文化的代表,自有一番廣博的世界。在近代中國,中華民族的融合因清政府統治而達到頂峰,也因清政府對外的無能而使其倍受凌辱,是封建的大高院還是手工業商業的集聚地都將在那些瞬間被決定。也許民族的大雜居將人們的建築習慣推向歷史高峰,於是封建的高牆與市民的精細結合,迷信的方位與理性的情感結合,綱紀的秩序戶與情感的交流結合,自然地形成了“胡同”。“胡同”的院落方正有序,井井有條,又不失鄰里的交往,向人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的空間。“胡同”的名字更體現了百姓的大智,像是在思想層層束縛下的掙扎,一片受污穢感染卻自由活潑的天地。對一座城市來說,“胡同”又完全像是靜脈,不必是主動脈或大靜脈,僅僅毛細血管也可以決定其生死。當時的中國人民又何止是受夾板氣,封建統治者禁錮其思想,束縛其行動,又剝削其血肉;帝國主義的到來並沒改變什麼,反到又加上了殖民統治,哪有洋大爺不都得躺著,手工藝品賣不出去又能怎樣,幹完活之後沒被餓死不就萬幸了嗎?這不算什麼,我們可以“忍”但“忍”一時不代表會忍一世。薄進而少出,沒有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還 追求什麼別的,一個“忍”字背後有多少辛酸,看似消極的背後有多少反抗,說出這個字需要承擔多大的無奈?但這還不能看作是“胡同文化”的全部,有的人將“忍”忍到底誤解了“忍”,但更多的人只暫時一“忍”中華民族的氣節還在心底,於是才有今天的一切。

歷史風雲變幻轉瞬即逝,而我們後人除了懷念當時的經典外,更應當借鑑其精神,追究缺點是必須的,體諒情懷同樣必不可少。總之,歷史是人民造就的而不是由支配人民的一幕幕組成的,人的歷史終究在於人。

天地萬物,千變萬化,各具形態,但是,構成萬物的元素並不多,就只有元素周期表上的那幾十種。同樣,文章的形態千差萬別,但是,表達方式也就那么幾種,有敘事、描寫、抒情、議論和說明等五種。這五種表達方式,在不同的作家筆下,以不同的方式組合,就呈現出各自獨特的文體形態,表現出作家鮮明的個性特徵。汪曾祺的散文也是如此,他以心靈為熔爐,把幾種表達方式運用得靈活,剪裁得得體,熔鑄出他的散文的獨特的文體形態,那就是,以說明為框架,以敘事為填充,以抒情為筆調,三者和諧統一,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高中語文第一冊有一篇汪曾祺的散文《胡同文化》。這篇散文就具有這樣的特點。作者在開頭部分總說胡同和文化二者之間的關係,“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然後分說,先說胡同,說到胡同的取名來源,胡同的大小和數量,胡同功能和環境;再說文化,總說胡同文化的性質,“胡同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接著說明“封閉”的種種具體表現。最後,說明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發展趨勢,“北京的胡同在衰敗,沒落”,“在商品經濟大潮的席捲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這就是文章的結構框架,顯然,這是一種說明性的結構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