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的告別讀後感

閒暇讀魯迅先生的這首構思奇特而巧妙的散文詩,感覺是那樣地深入我的內心。我竟然也擔心被“黑暗”所吞沒,或者被“光明”所消滅。我終於明白我為什麼既不願沉溺於黑暗之中,卻又沒有勇氣去尋找光明了,因為我是那樣地不想和自己的影子告別。我似乎也看到了影“彷徨於無地”的淒涼,內心似有一種東西在涌動,內心一次次地被打動,深深地發顫。

我為魯迅先生的那種無邊的孤獨感而哀傷;更為我自己那深無邊際的孤獨感而哀傷。

一直以來,感覺自己一直在黑暗裡獨行,無論怎樣都感受不到有別的影的存在,或許,沒有更多的人會想像那是一種怎樣的孤獨,仿佛是一潭深深的黑水,無數次地把你淹沒,僅管無數次地掙扎著爬上來,但那黑潭仿佛有種不可抗拒的魔力,無論你怎樣地小心躲避和逃離,然而總在不覚間又被深陷進去,沉溺……身處在“黑暗”與“光明”的交接點,無疑就陷入了生存的困境之中,然而,現實卻真是那樣的無奈,於是我想,或許真的只有沉沒,世界才會真正的屬於自己

魯迅的文字很深邃,讓人看不透,卻總會讓人有新的收穫。我讀《影的告別》也能夠強烈感受到魯迅文字的魅力,以為自己讀懂了,好像又沒有讀懂,處在一種似懂非懂的狀態中。

讀《影的告別》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一首訣別詩,字裡行間都透露出被拋棄的淒恨。影子在控告拋棄它的“人”。天堂,地獄,甚至黃金世界,影子都不肯去,卻一直跟隨著“人”,為什麼,因為是人把影子帶到這個世界上,賦予影子的靈魂,所以在影子的世界裡,人就是它的全部。可是在人的世界裡,影子卻可有可無。最後,影子決定離開,離開便是滅亡。“我獨自遠行,不但沒有你,並且沒有別的影在黑暗裡。只有我被很黑暗沉沒,那世界全屬於我自己”,終究是生命之重無法承受生命之輕。

這首詩讓我想到了魯迅筆下子君的命運,是涓生喚起子君解脫禁錮的勇氣和激情,一旦被“生命全部”拋棄的子君最後的結局便是滅亡。自古以來中國就有千千萬萬的子君——把生命附屬在男性身上的薄命女子。這究竟是男權社會下造成的悲劇,還是女子性格的悲劇,誰又能說得清楚呢?聯想到現在,女權解放運動提倡了那么久的當代社會,可是如今又有多少的子君能夠擺脫男權,得到真正的解放。

開始讀《影的告別》我毫不猶豫地將其看成是絕戀詩,可是讀多幾遍,我又不以為然了。再次讀的時候,覺得魯迅大概說的是人的悲劇吧。人沒有辦法脫離社會尋找絕對的自由,不得不在“黑暗”和“光明”中尋找自己的生存之地。

人本來就是一個雙重體,在光明的白天, 總是以一種“自我”的形態出現在社會,可是到了黑暗的夜裡,“本我”的欲望就是顯現出來,總“彷徨於明暗”之間,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影子想找到“那全屬於我自己的世界”,人又何嘗不是呢?最求個體的自由,從社會的各種條條框框中解脫出來,可是誰又能做到呢?《影子的告別》大概說的就是人對自由最求卻無法實現的彷徨吧。像顧城,海子,海明威,追求自由不得便是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