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經濟讀後感

全書分為十六章,可劃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章,本章是全書內容的引子也是對全書內容的總括。作者用一句話揭示了全書的主旨,即“旨在說明這一經濟體系與特定地理環境的關係,以及與這個社區的社會結構的關係”。第二部分是第二章,本章從地理狀況、經濟、人際關係等方面概括了調查地區的情況,並闡述了選擇這個調查區域的原因。第三部分是第三章到第十五章,分別從家庭關係、鄰里關係、生活生產方式等幾個方面描述了該村人民的生產生活狀況。第四部分是第十六章,作者根據上文描述,指出中國農村真正的問題是人們的飢餓問題。作者認為,“但當飢餓超過槍殺的恐懼時,農民起義便發生了。”作者從一個學者的角度提出了解決此問題的方法:一是改進技術;二是社會再組織;三是“最終取決於中國工業發展的前景”。

1 農村經濟發展模式的界定

作者根據自己的觀察,認為中國農村經濟結構的發展模式是一種“農工混合的鄉土經濟”。位於太湖附近的開弦弓村,由於氣候適宜,水源充足,自然條件優越,適宜於水稻的種植和桑蠶的飼養,因此,一直以來水稻就成為當地人們的主要作物,又因為便利的水路交通,蠶絲業也成為“這個村裡的居民的第二主要收入來源”,且“農民從事家庭蠶絲業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作者以事實證明了中國農村混合型的經濟結構,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否決了一般人認為中國僅是農業大國的說法,從當時農村看來,中國是農工業大國,只是農村工業是分散型的,未能使人易於覺察。

2 造成農村經濟蕭條的根源

一般認為,農村經濟蕭條是源於內外交困和階級的壓迫,但作者卻有獨到見解:“農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維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中國農村真正的問題是人們的飢餓問題。”“在這個村里,當前經濟蕭條的直接原因是家庭手工業的衰落,經濟蕭條並非由於產品的質量低劣或數量下降。如果農民生產同等品質和同樣數量的蠶絲,他們卻不能從市場上得到同過去等量的紙幣,蕭條的原因在於鄉村工業和世界市場之間的關係問題。”作者從國際關係角度分析了外來因素西方工業擴張,擠壓了中國農村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導致中國鄉土工業的衰退,造成農村經濟蕭條。

3 中國農村怎么走出困境

中國農村走出困境要經過兩個階段:一 社會再組織問題。作者贊成“土地改革、減收地租、平均地權”,認為“這種改革是必要的,也是緊迫的,因為它是解除農民痛苦的不可缺少的步驟。它將給農民以喘息的機會,排除了引起反叛的原因,才得以團結一切力量尋求工業發展的道路”。在這裡可以理解為對國家進行重組的問題,有了這個前提,才能有一個和平的環境,進行工業發展。二是恢復農村企業、發展中國式工業。作者把前者看成解決中國土地問題的最根本的措施,而後者對前者的有效組織和發展壯大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並且作者把當時“合作社”的實驗看成具有重要意義的事件,它將對“中國鄉村工業的未來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作者通過對江南小村開弦弓村的描述,闡明了鄉村經濟存在的狀態、發展模式及崩潰衰敗的根源,並指出鄉村經濟發展的途徑、方法與出路。書中的一些觀點理論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這也許就是這本書已經寫作出版了70年,仍被當代學者反覆閱讀、提起的一個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