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離婚讀後感

長篇小說《離婚》是老舍幽默風格走向成熟的標誌,我看的時候幾乎是一口氣看完的,在《離婚》中可以強烈的感受到老舍在文字運用上的成熟和精妙,小說的開頭詳細的刻畫了張大哥這個人物,我是很不喜歡這個人物的,張大哥一個男人,卻偏偏喜歡做別人的媒人,愛請客,特別愛管別人的閒事,這個“愛管閒事”並不能體現他有多好,他有多仗義,當別人真有難處有求於他,但自己也有煩心的事兒時,他的小氣與虛偽便在我們面前顯露無疑了。

給別人做媒的張大哥只是為了彰顯他大哥的“氣派”罷了,他自以為自己做媒有多成功,沒結婚的人都會去求他,他做媒成功結婚的人都應該去感謝他,特別有自我的成就感。張大哥尋求的是一種平衡感的生活,不管是在做媒和交際上都是這樣,而這一切必須是在封建禮教的基礎上的,他讓有近視的男子和臉上有麻子的女子相配,這樣就完美了,反正那個有近視的男子也看不清,他愛請客也不是因為他有多慷慨,多大方。只是為了敷衍表面的人際關係罷了,當他真有求於這些場面上的朋友時,原來是一個也靠不住,他喜歡在別人面前下表面功夫,人家當然也不會真心待他。

老李是小說中的一個核心人物,小說的發展是以老李想離婚來展開的,老李不想被家裡包辦的婚姻禁錮自己,他想離婚,卻沒有勇氣去實現。像張大哥這樣人的眼裡是容不得別人離婚的,老李的妻子確實是個好人,她嫁給老李可能也不是自願的,但既然已經嫁給了老李,但老李如果把她休了,那么她也只能是死路一條,在這其中老李和他太太談不上誰對誰錯。之所以造成這種想離婚而不行的結果,在於這種吃人的制度。在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老李和衙門裡的人所產生的衝突,完全就是格格不入的,老李身上雖有許多的缺點,但比起那些衙門裡的人卻是完完全全的正面的人物。人們都認為老李在衙門當科員很體面,可他看不慣他的同事,他和他們完全就是兩個世界的人,老李來自農村,以前沒在這種環境中呆過,因此抗腐蝕的能力也變得很強,他的同事都是些好吃懶做,一事無成,道德淪喪的人,可就這樣素質的人卻能當衙門的科員,如果衙門都是這樣人當官,那么中國還有希望嗎?老舍顯然是持著消極的看法的,老李不想被這些人腐蝕同化,也只能是離開衙門這種地方。

趙有亮是奴才相的代表,中國的奴才是一面在主子面前裝作忠誠,好像是甘願當奴才似的,但背地卻是極其陰險毒辣的人,利用張大哥兒子被抓的事敲詐張大哥和老李,一心想把老李搞下台,喜歡戲弄別人看別人的笑話。穿著西裝便覺得自己多體面,多像人似的,給自己穿個馬甲就能掩蓋兇殘“奴才”的本性?

在《離婚》中老舍深刻的剖析了社會,衙門中所存在的一系列的問題,一部非常好的文學作品。

《離婚》讀後感

——淺談老李的“詩意”與“浪漫”

老舍的《離婚》講述了清末民初北平財政所里發生的故事。小說的主人公老李是老舍在作品中成功塑造的市民形象:不願隨俗但最後卻不得不從俗。

老李大學畢業,做了財政所科員,過著衙門裡無聊的生活,然而他有理想,有熱情,曾經試圖衝出灰色生活的重圍,追求自己心中的“詩意”與“浪漫”。但是由於複雜的主客觀原因終於以失敗告終,做了“張大哥第二”。 他的人生悲劇是值得我們同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