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涉世家的讀後感600字範文

《陳涉世家》寫了以陳勝、吳廣為首的戍卒九百人在大澤鄉舉行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揭開了反對秦王朝殘暴統治的序幕。那么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陳涉世家讀後感600字,一起來看看吧。

陳涉世家讀後感600字

陳涉,一個出身牖瓮的英雄,一個卑微的傭耕者。你曾在繁重的耕作中發出不甘受人奴役的吶喊------苟富貴,勿相忘。你在輟耕太息時向世人表白自己的凌雲壯志“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於是,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使你久壓在心頭的怒火終於有了發泄的機會,使你的鴻鵠志向終於有了實現的可能。你審時度勢,勇謀兼備,於是給後人留下了一段“置書魚腹,篝火狐鳴”的傳奇神話。你義憤填膺,慷慨激昂,等高直呼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千古絕唱。那呼聲驚天地泣鬼神,震撼著每一個戍卒的心靈,於是一個個投入到你闊大的胸懷。

你們斬草為木揭竿而起,你的壯舉石破天驚,打破了沉寂的歷史天空,粉碎了嬴政千世萬世的痴想,是你用自己的義舉印證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經典至理。

你見識非凡,對天下洞若觀火,你身先士卒披堅執銳,沖向伐無道誅暴秦勇士的最前列。你沉著指揮運籌帷幄,大軍勢如破竹所向披靡,敵人聞風喪膽棄城而逃。你讓歷史出現了一個奇蹟:張楚,一個農民的政權。是你撼動了大秦殘暴統治的根基,是你讓暴秦的傾國大廈風雨飄搖。

陳勝,“苟富貴,勿相忘”的那句誓言還迴蕩在窮哥們耳畔時,你卻信誓旦旦。那是無窮的富貴讓它淡化,是富麗堂皇讓它褪色,於是你拿起棄信背誓的刺刀直插敵人心臟的同時,也將自己刺於朋友的口碑之下。這樣,你的前途變得黯淡陰晦,結局變得悲壯慘烈,最後自己環眼倒豎無奈而倒,只給自己鑄就了180多天的輝煌。但你生髮出的革命火種卻熊熊燃起,是你給楚霸王,漢高祖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是你鋪就了他們前進的道路。後人景仰你,崇拜你,這樣你的英名和等身的歷史功績入主世家永載史冊。

陳勝,是你“死國可乎”的愛國情懷激勵一代又一代的有志之士為正義而前赴後繼,所以歷史才變得搖曳多姿。張角、黃巢、宋江……不正是你的化身嗎?是你的壯舉證明了“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道理,是你向那些稱孤道寡的皇帝敲響了歷史的警鐘,他們才變得居安思危。這樣中國歷史才出現了“文景之治,康乾盛世”之類的輝煌。然而你卻無緣品味自己留給後人的巨大財富,只能含笑於九天之上,長眠於黃泉之下!

《陳涉世家》讀後感

它通過“輟耕之壟上”“大澤鄉起義”“據陳為王”等幾方面的典型情節,展現了陳勝吳廣的思想性格和卓越的組織領導才能,表現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的偉大力量,讚揚了陳勝吳廣的反抗精神及歷史功績。

感觸一:陳勝的遠大志向。在那樣一個時代,作為一個被雇用耕地的人,他的地位多么低可想而知,可是就是這樣一種情況下,陳勝卻有著遠大的政治抱負,發出了“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的響徹天地的問語。他的志向不小。試問一下自己我們的志向在哪裡呢?恐怕有些人還沒有志向吧!

感觸二:陳勝洞察時事的能力。他有著一雙犀利的觀察社會的眼睛,在當時路遇大雨時有較清醒地頭腦去分析,當時人們可能的悲慘結局。現在是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年代,可是有些人依然我行我素,看不清現代社會,不重視學習,坐以待斃。這是行不通的。應該趕快加入學習的行列,不管你從事哪一個行業,離不開的是學習,而現在信息更新又快,沒有信息便沒有一切機會,所以需要我們廣泛的涉獵,爭取從多種渠道去得知信息,才能更好的立足於當今社會。

感觸三:陳勝的起義準備穩打穩紮、步步為營。儘管他對當時的時事所作的分析準確無誤但是當他行動起來時,他表現得小心翼翼,先是去占卜,當形勢都非常有利於他時他沒有馬虎大意而是進行一番更周密的安排計畫為萬無一失,他不但把寫著陳勝王的字條放在於肚子裡,而且還在晚上點鬼火,裝鬼叫,讓人們不再疑慮,為起義做好輿論準備。這些都做好之後,他沒有直接去殺都尉,而是先激怒都尉,讓都尉先表現出兇狠再對都尉下手,+一件件事做下來人們的心已經都歸順於他了,再做起事來豈不容易得多了,陳勝肯定研究過心理學,很懂得摸透人們的內心。當今社會有些人也有著遠大的志向,但具體實現起志向來就不如陳勝作的這樣天衣無縫了,他們往往不太考慮現實生活和自己的實際就匆匆的作起來,以至於面對他們的只有失敗。想做一件事就一定把它做好,想好,把可能出現的情況都作出判斷與應對,等到,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時再做,相信結果就不會這么糟甚至會比較喜人的。

感觸四:吳廣甘當配合角色。在奪得政權時,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可以說吳廣與陳勝的功勞相差無幾,在這樣一個時刻,吳廣沒有計較這些,而是甘當與陳勝合作,甘為陳勝之下,他有著寬闊的胸懷,他們之間的友誼也是顯而易見的。

讀《陳涉世家》有感 600字

《陳涉世家》記敘了距今兩千兩百多年前的秦二世時期陳勝、吳廣率領農民在大澤鄉起義的故事。義旗一舉,天下民眾紛紛回響,“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如此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是當時暴秦的法律殘酷、徭役繁重、賦稅無度等。所以,一個國家的治理應以民為本,才能使之繁榮富強,反之,只會衰敗滅亡。

秦朝滅亡,漢朝建立。統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訓,減輕農民的徭役賦稅,重視以德化民,百姓們才安居樂業,社會自然也安定了許多。國邦安定,百姓和樂,如果漢朝初期不以民為本,這些成果從何而來?

唐朝是古代中國最繁榮昌盛的時期。唐太宗從波瀾壯闊的農民戰爭中認識到人民民眾的偉大力量,深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於是輕徭薄賦,發展生產,呈現出“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

如果歷朝歷代的帝王都像李世民一樣,以民為本,哪裡還會有陳勝、吳廣這樣的起義,可惜以民為本的帝王太少了。

隋朝末年,隋煬帝徵集百萬民工開鑿大運河,建造龍舟,逼得農民紛紛起義,加速了隋朝的滅亡,“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說得正是隋煬帝這一類的暴君。

世事兩茫茫,盛衰豈無憑?以民為本,大興治國之道,國家必然繁榮昌盛。不得民心,一心只為“私”字奔忙,衰敗早已注定,因而就必然會有千千萬萬個陳勝、吳廣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