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子愷的散文讀後感3篇

豐子愷(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中國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石門鎮人,散文家、畫家、文學家、美術與音樂教育家。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豐子愷的散文讀後感3篇,希望大家喜歡。

豐子愷的散文讀後感1

這次豐子愷的《楊柳》是我們寒假作業中的一篇文章,讀完後真地想說些什麼了,於是便誕生了這篇文章。

讀完這篇文章啊,我心中只有兩個字:氣憤。你看看你看看,要讚美楊柳就好好地讚美吧,乾什麼貶低其他植物的形象啊?說什麼:“我往往看見枝葉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記了下面的根,覺得可惡!”“甚至下面的根已被斫,而上面的花葉還是欣欣向榮,在那裡作最後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惡而又可憐!”看了這些話,怎能不令我氣憤呢?

每個人都對事物有不同的見解,所以在這裡,我要發表一下我的見解。

植物本來就不代表著什麼的,可是人們偏偏讓植物去代表自己強加給它們的意義。比如都說牡丹乃是富貴之花,我問你們,牡丹怎么富貴了?難道就是因為它的花達而艷麗?說牡丹吃得很多很好而沒有用處,難道觀賞不是用處嗎。人們往往習慣於把事物分類,而分類的標準呢,無外乎對自己有用或者沒用。憑什麼,憑什麼一個事物存在就一定要對你們有用,你們是誰啊。

沒錯,楊柳可以提供木材,為人類所利用。可憐的楊柳啊,我相信提供木材並不是它們生存的意義。植物也是有生命有感覺的,既然來到這個世界上,它們也想在這裡多生活一些日子啊,有誰願意風華正茂之時被人砍去作房屋呢?

每一種植物都有它們特殊的形態特點,花木蒸蒸日上,是因為它們愛陽光。植物的生長離不開陽光,就算是喜陰的植物,也不能在一個小黑屋子裡健康成長的。它們努力向上發展,是為了爭取到更多的陽光。而一株植物就是一個整體,又怎么能把它們分開單獨討論。

至於文章結尾部分所說春天應是“柳條春”,其他植物的貪婪之相不合於春的精神。既然這樣,那么春天就只要楊柳好了,其他植物都不要發芽、開花了,反正只有楊柳能象徵春的神意,我想真是那樣的話,你一定無聊的要死吧。放眼望去,除了楊柳就是楊柳,除了綠色和棕色,其他的顏色是沒有的。什麼,蜜蜂?你在開什麼玩笑啊,沒有色彩艷麗的花朵,哪裡會有蜜蜂在花叢中忙碌的影子呢,蜂蜜就更別想了。

春天應該是充滿了生機的季節,當春風吹拂大地,五彩繽紛的花朵競相開放,泥土混著花的香氣迎面撲來,植物們拚命向上生長,泥土裡的根系也更深更發達了。蜜蜂急急忙忙的開始了新的工作,鳥兒在枝頭快活的歌唱,這才是真正的春天,一個生機勃勃的春天。

豐子愷的散文讀後感2

當裝幀典朴的淺棕赭色封面映入眼帘時,我便深深痴迷上了此書。當隨手翻閱期間,更是愛不釋手,漸而成為我本周的精讀書目。

豐老先生身兼數家:漫畫家、作家、翻譯家、美術教育家。我拜讀此書之前熟知他的漫畫功力非凡。翻讀本書後,方才讓我領略了他的文學與漫畫的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魅力所在。本書中,其散文文筆質樸、文蘊深厚;漫畫則寥寥數筆,勾勒出意味深藏的佳品,可謂上品之上品,意蘊幽存。

印象尤深的《胡桃雲片》一文,讓我憶起兒時的火燒(膠東的一種麵食),那味兒是長大以後所未曾再度品嘗到,已深深扎進記憶的閘門之內的,其色、形、味時常縈繞眼前,卻是無法觸摸與品味的。正如作者筆下的雲片糕,無論何處也抵不上他印記中的松江雲片糕,因那是美的化身、記憶的縮影。其《作父親》則由買小雞時討價還價的實偽來引述出為人父的不易。於情於理令人發思教育的目的性與實踐性。《白采》一文告誡世人善待自己身邊的每個人。是因生命的脆弱終究阻隔不住人與人之間相互的關愛與真情。

《三娘娘》是圖文俱佳的代表作。文章精細描寫了三娘娘的生活窘況,尤其對其紡線一幕有著濃重的一抹,將其手與閒人之手相比照,揭露了生活在社會底層人不畏困苦所迫,辛勤勞作以求平穩生活的舊社會縮影。最是妙在配上簡潔流暢的圖畫,立刻將三娘娘的形象活靈活現的躍然紙上,呈現在每位讀者面前。令我不由得念起兒時外祖母紡線的身姿,是那樣的熟悉與遙遠,更念起她老人家的關愛點滴難以釋懷。

還有《腳踏車》漫畫最為經典的代表作,觀後便能直滲骨髓。筆筆間真情,處處顯深意。芭蕉扇子成腳踏車,一方面凸顯孩子的天真無邪,一方面彰顯 豐老 先生的妙處著眼、緊扣生活,兩者相融,讓觀者笑靨止步。

此刻,我不由念誦起王鐸的“文要一氣吹去,欲飛欲舞,提筆不住,何也?有生氣故也。” 豐老 先生的文章處處有生氣,有如墨滴落於生宣之上,漸漸暈染開來,讓讀者身入其間,又滲化到內心深處。

故而,文要擇優而拜讀,反覆為之,就如本書讓其深厚的底蘊在心間流淌,讓心神隨其筆韻的質樸飛揚。筆耕源於生活,品讀、品透生活,才能擁有像豐子愷那樣激揚文字的胸襟。學做豐老先生,來營造出一個屬於自己的多姿多彩的文筆藝苑。

豐子愷的散文讀後感3

時值新春二月,天氣多變,乍暖還寒,正是最難將息的時候。

日前的天氣本還是好好的,想不到早上起床之後抬眼望外,發覺整個天空都是灰濛濛的,更因氣溫低下而感覺稍許寒冷之意。天空中烏雲密布,顯得陰暗異常,絲絲的冷風中更傳遞著風雨欲來的訊息,這樣的天氣憑空讓人心態情緒上感到些壓抑和消沉。然而事實上,確是人心的多變更勝於天氣的。

傍晚時分天空陰暗得愈發厲害,直到淅淅瀝瀝的小雨漸次的滴落和濕潤了大地為止,這當算得上是立春之後的第一場春雨。但當暮色四合之後,窗外的景色漸漸的淹沒於夜色之中終於不見,只有遠方的霓虹燈的燈光透過層層的細雨而遙遠的傳過來。雨聲淅瀝,連綿不絕,暗合著這冬去春來的夜晚,心緒更加感到彷徨。剛剛從家裡出來有十天,難道又想家了嗎?雖是自己的心事,自己卻未必就說得清楚。正趕上今天還是我的生日,心情上更加是欲言又止。而對於我的生日,我想哪怕全天下的人都不記得,甚至連我自己都不記得的,但想家中的母親卻一定會記得的。而事實上我的生日又何嘗不是老媽的受難日呢。但很遺憾的是日間一直都沒能來得及給家裡打個電話問安一下,感到有些慚愧。

滿懷無著無落的心緒或者感覺,翻開日前帶來的那本書《現代閒情小品》,讀到豐子愷的那篇散文《春》之後,移情於物來遣懷的竟有所感。而加之連日來我又感冒復發,持續服藥使得滿嘴終日感覺苦澀,此時此刻此情此景,我以為借用別人的感受來排解自身的煩緒,那卻也是未為不可的事情。

“春的景象,只有乍寒、乍暖、忽晴、忽雨是實際而明確的。此外雖有春的美景,但都隱約模糊,要仔細探尋,才可依稀仿佛地見到,這就是所謂“尋春”罷?”但當看到這段文字之時,感覺有些微妙,因我日前還曾發簡訊給距近的好友說來日擇個好天氣一起去爬山遊玩呢,郊外踏青尋春卻也是潛在的目的。

“春所帶來的美,少而隱;春所帶來的不快,多而確。詩人詞客似乎也承認這一點,春寒、春困、春愁、春怨,不是詩詞中的常談么?不但現在如此,就是再過個把月,到了清明時節,也不見得一定春光明媚,令人極樂。倘又是落雨,路上的行人將要“斷魂”呢。可知春徒美其名,在實際生活上是很不愉快的。”而這段對春的描述更讓人苟同,春風化雨竟多愁,且不說詩人詞客,單說凡夫俗子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實際,一年中最愉快的時節,是從暮春開始的。就氣候上說,暮春以前雖然大體逐漸由寒向暖,但變化多端,始終是乍寒乍暖,最難將息的時候。到了暮春,方才冬天的影響完全消滅,而一路向暖。”豐子愷的這段文字的理性認知,更加讓我感到五體投地。想到乍暖還寒的初春,景象固然是一派生機勃發,但風雨不定氣溫多變,卻也正是古人詞句里說的是最難降息的時候。所以說暮春才是最美好最愉快的時節。

“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風雨!”事實是的確如此。側耳傾聽著窗外的雨聲,依然淅淅瀝瀝的錯落有致的富於節奏。“小樓一夜聽春雨”的詩句意境是無比美妙的,然而實際上若拿到現實情境裡來映照,我們或都會感到失望的,因為現實生活中的遭逢際遇並不總是那么富有“詩意”的。想及到日間午後因為天寒,而蜷縮到屋內一隅不願再動,再反觀詩人詞家那些淡雅恬靜的詩句,我們或也會感到啞然失笑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