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讀後感作文300字

《阿Q正傳》是魯迅《吶喊》中的一篇小說,文中他寫入了阿Q的動作,語言,神態表情以及心理描寫,使我身臨其境。本文是小編整理的阿q正傳讀後感作文300字,僅供參考。

阿q正傳讀後感作文300字篇1

《阿Q正傳》是著名作家魯迅先生寫的,其中插圖更是好玩,插圖由豐子愷繪,《阿Q正傳》的主人公是阿Q,他的原名阿Quei。

阿Q及可悲、可憐、看不起人等特點融於他一身。他好玩:當別人打他時,別人捏著他的黃辮子往牆上撞,雖然在形式上輸了,但他心裡想的卻是“兒子打老子,現在的世界真不象樣”,於是就得意地走了,第二天打他的人知道了他說兒子打老子,又去找他算帳說:“不是兒子打老子,是人打家禽”,又打了一陣子,阿Q又說:“我是豸蟲,別打了,我是豸蟲!”“是豸蟲也不行!”他可憐:他被誤認為是盜賊被殺了時我覺得他很可憐。他看不起王胡,但他找出來的虱子沒有王胡多,咬起來沒有王胡的響,就不服氣,要跟他打架,打又打不過他。

這篇小說反應當時社會的人太愚昧無知,沒有覺醒,不能起來革命。

阿q正傳讀後感作文300字篇2

阿Q雖說很自尊,但他也像其他農民一樣,不能脫俗,喜歡欺侮婦女,認為“女人是禍水”,儘管四處流浪,沒有固定的住所,可也想傳宗接代。因為調戲趙家的吳媽而找不到工作,餓得他除了褲子都賣了,被迫去了城裡。

阿Q經常被人欺負。有一回,他被別人欺負了,看見一個小尼姑,就拿她來出氣,說了一些很粗魯的話,別人都鼓掌。他以為是別人為他喝彩,實際上是別人在譏笑他的無知與愚昧,更反映了他不敢面對現實的性格特點。

魯迅先生是借阿Q這個人物的性格,反映了舊中國病態社會人們的病苦,和對舊社會的批判。像阿Q這樣的人物現在還有,也許你就是。20xx年奧運會馬上開幕了,我們應該三省吾身,杜絕阿Q現象,為奧運,為中國樹立新風!

阿q正傳讀後感作文300字篇3

像我這種文化水平不高的人,看過一本書之後還要寫讀後感,感覺好奇怪,一定會有好多人笑,這我知道。從文字上就可以看出我所知道並會運用的詞語真是廖廖無幾,不過也沒有什麼丟臉的,勇氣可嘉。

《阿Q正傳》,如果沒有導讀,看完了這本書,我只會覺得阿Q這個人好讓人看不起,失敗都不敢承認,自己欺騙自己,真是一個既卑微又渺小的人物,這種人有什麼可寫的?還會因為他而使這部短篇成為魯迅先生的代表作,怪異。由此可見,我的大腦還真是有夠平滑的,只看到表面的東西,怪不得一天到晚能吃能睡的,原來是因為想法太過簡單。

通過導讀的幫忙理解,我才知道,魯迅不愧是魯迅啊!像連環畫似的一部作品居然有這么深層的含義,批判的是中國人的這種阿Q心態,不得不承認,每個人身上多多少少都有著阿Q的影子。這部作品不只是一種揭示,更重要的是一種提醒,魯迅先生適時的給中國人打了預防針,消除阿Q心態,讓阿Q的形象僅僅是回憶中的典型。

阿q正傳讀後感作文300字篇4

一個悲劇的人物,最大的悲劇是他自始自終都不知道社會發生了什麼,周圍的人是什麼樣的人,自己有多可悲。魯迅先生描寫的是一個流浪農民的特性,也是普遍的人性,在當時的社會或者更加普遍。無知無賴的人格特質,以自己的精神勝利法辱罵別人當成是快樂的,把取樂別人引起鬨笑當成是驕傲的。這個社會本來就是人嘲笑人,人貶低人,人取樂人的社會,由此寫出人性。只是他們或許也是善良的,無知造就了單純的性情,即使到死也想不出死因是如何,卻也無法意氣奮發的唱出幾句戲詞來。

書中蒐集的其他幾部短片,總體上皆描寫了底層農民不同表達方式的無知和一些底層知識分子不同程度的生活困境,以此反映出社會的悲涼。最喜歡的是《在酒樓上》,兩個曾經同窗的知識分子在陰沉的下雪天相逢小酌,娓娓道來的是潦倒的生活,其中包括貧窮,亦包括美好事物在生活中慢慢消失的過程。

所有人物的生活歷程,都在這個悲涼社會中慢慢隱去,只剩下一團昏暗,讓人窒息到想要《吶喊》。

阿q正傳讀後感作文300字篇5

《阿Q正傳》是魯迅《吶喊》中的一篇小說,文中他寫入了阿Q的動作,語言,神態表情以及心理描寫,使我身臨其境。

《阿Q正傳》一共九章,寫了阿Q的變化。第一章“序”交代了為給阿Q作傳的原因,概括了阿Q的身世和現在的處境;第二章和第三章重點描寫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利用別人的痛苦來表現自己的勝利,表現了他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畏強凌弱和十足的奴相;最後寫了辛亥革命波及未莊以後,阿Q自發神往革命的願望和行動,以及假洋鬼子不準他革命已後,他對辛亥革命的極度失望,反動派竊取革命果實,阿Q被殺的悲慘結局。

透過阿Q的故事,我可以看出當時中國廣大勞動人民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精神愚昧。阿Q的愛國,一心向著革命的心使我深受感動,我要向他學習。

阿Q的生活反映了當時勞動人民的辛勞,痛苦。人們都不愛國,都成了假洋鬼子,裡通外國,成了奸細。